魏延安:美國城市的演變與教訓 ——《許倬雲說美國》札記之二

2020-12-17 中國日報中文網

與我們現在討論的人口大量進城不同,美國的城市化進程比我們早了許多,現代城市的形成也比我們早了許多,而且已經歷了城市的興衰與演替。從白人進入新大陸至今的四個世紀中,美國城市發展有明顯的地區性差異和階段性特徵。

美國城市的梯次形成

從白人登陸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可以算作美國城市的發展形成期,大體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美國東北沿海出現臨海城市及外圍城市。白人第一個成功的北美登陸據點是波士頓,同期還有紐約,都有可以登陸的海灘、相當廣闊的內陸與河流及其支流,可以向內地拓展。之後形成費城和華盛頓。這四座大城市政治文化經濟地位重要,此後300餘年中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資源,發展成為巨型的世界級都會區。

第二階段,美國中西部地區節點城市形成。匹茲堡是東北地區到中西部的連接點,還是通向南方的起點,成為樞紐城市。以芝加哥為中心的龐大內陸,是美國開國以後逐步向西開拓的中轉區域和重工業集中地帶,輻射出東、南、西三方面的重要城市,但周圍都是農區,沒有東部四大城市人口密集。加上美國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各次級區域也須節點城市承擔商品物流中心功能,於是形成層級性城市布局,中心在芝加哥,地區性中心城市是第二級,第三級是10萬人左右的城鎮,再下面是由市集轉化成小城鎮式的人口集中點,再下面是廣大的農村,形成「中心——邊緣」形態。

第三階段,美國南方中心城市形成。密西西比河下遊及從墨西哥奪取的南方內陸,由於大地主的農莊經濟功能自給自足,集生產生活於一體,所以很難形成芝加哥那樣的巨大城市,一般只有兩個層級的城市分布,即中心城市周圍一串城鎮,再就是散居的村落和小鎮了。

第四階段,美國西部城市帶形成。由於發展較晚,又受天然條件約束,西部海岸能夠形成都會區的地點很少。每座城市四周只要有一定的平地就可以成為都會區,幾個大都會之間憑單線道路連為一片,是一種連珠串似的形態,和中西部城市的六角形結構完全不一樣。

從密集到疏離——美國城市的演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新興中產階級成為社會骨幹並且群體越來越大,但城市一時間不會有這麼多的中等房舍提供給中產階級購買居住,當時汽車工業發達,國家正在全面建設公路網,美國的一般人士都有移動的條件,於是在城鄉之間催生出少見的近郊住宅區城市新形態,許多農莊轉化為居住區。城市邊緣既非城市也非農村的居住區逐步擴大後,形成類似紡織品概念的城市「裙邊帶」,日常生活需求依靠沿著公路發展的購物中心或者購物商場,往往規模巨大,宛如巨大的購物街市,配套的停車場蔚為壯觀,大型超市沃爾瑪等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財富也逐漸從市中心流向城郊,這種「反城市化」潮流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典型的美國夢就是能在城郊購買一小片土地,建造一座哥德式房屋,門前草坪,樓下車庫,出入私家車。

富裕階層離開後,其市中心的住宅被改裝為若干戶共居的集體住宅,企業管理上層和中產階層也相繼離去,城市反而成為窮人的集中點,我們常說的「美國窮人住城裡富人住郊區」就是對這一現象的形象概括。城中心區最窮困破爛,市區只有白天公司開門人員上班,晚上除飲食店以外沒有常住居民,過去城裡的若干地帶淪落為荒蕪和貧窮的代名詞,再像芝加哥的市中心白日群毆、夜間槍戰,華盛頓的市中心區也居然到了無人敢夜行的程度。

後來,美國製造業出現衰退,原來一些中高層收入者失去優勢,不得不改變生活方式,或退休到物價低廉的城市,或將自己的郊區豪宅出售,再搬進城裡翻新的舊宅。這一反方向的人口移動,又逼迫原來的窮人不得不移向郊外,但他們並沒有購買豪宅的能力,只能遷移到近郊邊緣,治安也頻頻出現問題,城市主客關係再次顛倒。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店又移入城內,郊外購物中心和商業大廈拆除或荒廢,比較富足的城內不再是貧困人口的聚集區,城市周邊的小社區成為貧窮住戶的安身之所。城市各區之間犬牙相錯,不再是「中心——邊緣」形態。

作者以自己居住的匹茲堡為例來解讀。向內陸殖民過程,匹茲堡在200年前隨著殖民而逐漸形成,鋼鐵業發展之後,成為全國重要城市。工廠周邊形成工人居住區,再旁邊是工廠主人和管理者居住區,市區成為商業和生產單位總部所在地。隨著發展,城內有限的土地不足以容納逐漸增長的人口,加上工廠空氣汙染,許多新中層階級紛紛到郊區居住。但近年來,匹茲堡鋼鐵業遷移,逐漸轉型為新的科技城市,新興高科技人員集中於城市,新興產業中產階級住在城內新建的高樓大廈,或者是聯排疊拼等不同形式的住宅中,或者是翻新城區其他住宅,排擠貧窮居民移向郊區,將那裡變為分散的新貧民窟。這就是典型的美國城市三大演化歷史階段,其他城市也多多少少有些類似。

從撕裂到固化——美國城市演化的教訓

伴隨著城市人口遷移,社會階層出現分化,本已隔離的富人、中產、貧寒階層,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差異越來越大,無形中將城市居民分割為不同的社區,並呈現出代際遺傳和階層固化,彼此之間互不往來,形同陌路。美國今天許多問題的根源在於人群分裂和衝突激化,作者悲觀地認為,這一趨勢已經無法扭轉。而且大城市的這種演化,讓美國的小城市發展機會越來越少,依靠舊產業度日的小城鎮,被排除在經濟繁榮圈之外。

城市的變化,帶來教育的變化,加劇社會演化。美國的教育場所原是社區凝聚的中心,兒童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左鄰右社都是熟悉的同學。隨著社區學校合併為大型學校,校車接送孩子上學,一個中小學有數千學生,同學不再有放學以後成群步行回家的交情,更不用說鄰居同學一聲吆喝大家一起遊戲的場景。作者感嘆到,中國古詩說天涯若比鄰,今天的美國則是比鄰隔山嶽,同事如天涯。

城市的演化,也形成了美國今天的政治版圖。第一層級大都會區和第二層級大城市的周邊是美國產業集中地、財富集中地和主要大學所在地,居民接觸到的是現代的尖端、前衛文化,生活方式和行為心態比較偏於自由和開放,政治上總體偏向民主黨,比較重視社會公平正義、全球化,關心族群之間的開放。而美國內陸的大弧形中間,人口稀少,還是以農業為主,安土重遷;還有廣大內陸和上述一二級大城市遠郊留下的舊日勞工和鄉村人口,不太容易找到工作,這些人口是趨向保守的,通常會投向共和黨,堅持美國至上,美國制度不容改變。產業升級把他們拋在一邊,他們不能再得到新財富利潤,但是社會也相對穩定。川普的當選,恰恰就是依靠這些區域的支持,但紅藍兩色的分野,也顯著表明了美國社會的分裂。

社會階層分化及逐漸固化,帶來嚴重社會問題。接受過大學教育及有職業、中等以上收入的人士,70%的人能有正常的婚姻;而教育程度只在高中、經常失業的貧窮人士能有正常婚姻者,大約在30%以下。《鄉下人的悲歌》對後者的生存狀態有著形象而深刻的描述,他們被灌輸要好好學習,但吸毒酗酒、反覆離異的父母就沒有給一張安靜的書桌;他們被教育要珍惜工作,可從來沒有正式工作的機會;他們被勸導要相信愛情,可拮据的生活狀態讓婚姻顯得無比現實和殘酷。小城市和內陸的孩子很少有能力在激烈的競爭中進入理想的大學,培養就業能力,進而提高收入並轉化為中產階層,《鄉下人的悲歌》的作者只是一個例外。

今天的美國夢也演變為兩種。一種是外國來的新移民,希望能在美國立足,雖然拿著美國的低工資,但折算成他們的故鄉,依然是中等以上的生活標準,這個夢是容易實現的,但也容易演化出移民二代的新窮人階級,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巴黎騷亂即是典型代表。那些高唱法蘭西萬歲的非洲移民一代感恩戴德而他們的後代卻對身處法國社會低層充滿憤恨。另一個是美國城市中產階級的孩子,希望可以從事新興的產業,創新或者冒險,成為下一個蓋茨或者索羅斯,這個夢想難以實現,卻成為流傳最廣的新美國夢故事。

夢想無望就會變為仇恨。那些不能實現新夢想的群體,由此形成一種失落和憤憤不平的感覺,逐漸將貧富階層之間的異化,轉化為一種認知與情感糾纏難分的隔離,支持美國至上的霸權,拒絕接受新移民,甚至演化為排外的仇恨,把自己種種悲劇歸結於其他膚色的種族,形成美國社會極右思潮與極端運動。看看川普的上臺與其後的表現,再看看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亂象,美國社會的分裂即可見一斑。

而對我們來講,其實大城市也出現某種程度的郊區化特徵,城市新區和開發區遷入大量收入較高階層,而老舊城區成為年齡較大居民和新進城人員的聚集區,出現衰敗的跡象,所以老舊小區的改造就十分必要,我們既不能出現拉美式的進城人口「貧民窟」,更不能出現美國式的老舊城區留守群體「貧民窟」,必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同時也意味著,那些已經出現空心化的老舊城區完全可以藉助高新科技產業或文化旅遊產業的興起而重現往日輝煌。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十六日夜手機語音寫就,二十一日夜校定)

 

相關焦點

  • 許倬雲:美國,病了!
    1957年,我從臺灣跨過大洋到了美國,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進修,從那時開始,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回顧前塵,這六十年來的演變,不僅見之於美國一地,而且因為美國是現代世界的重要部分,一切在此地發生的變化,都影響到全世界的人類。
  • 許倬雲:西歐和美國民主化的歷史過程
    原創 許倬雲 東方歷史評論撰文:許倬雲《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一般人以為,西歐的民主化是從希臘城邦傳統延伸發展。究其實際,希臘的城邦——例如雅典——固然是一種民主制度,然而,希臘的城邦實際上都是一群徵服族群。
  • 投資中的社會學 | 許倬雲:動態更新的美國政治(下)
    這也是歷史學家、社會學家許倬雲的觀點,他在最新出版的《許倬雲說美國》一書中指出,美國在1950-1970年的黃金期後,逐漸開始走下坡路,而這背後的原因也正是當初推動美國向上的力量。並且,他認為柏拉圖提出的五種不良政體,有三種(富人政治、貴族政治、民粹政治)可以在當下的美國隱約看見。
  • 許倬雲:我希望不再聽見「厲害了中國」的論調
    左起:費孝通、許倬雲、金耀基許倬雲先生,國際知名歷史學家,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倬雲先生是江蘇無錫人,1953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史學系,1962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人文科學哲學博士學位。 曾擔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任,1970年赴美,任教於匹茲堡大學迄今。中國誠然在幾十年來進步巨大,尤其最近二三十年的進步相當驚人。
  • 許倬雲:讀書人虛偽源於欲望(圖)
    朋友打趣道,許倬雲講話,總要從盤古開天地講起。「我總覺得,不那麼敘述,似乎就落了東西。我想把我說的每一句話的來路,都交代清楚。」  考證,已然成為許倬雲的職業習慣。小到故居如今的門牌號碼、祖輩下葬之處變成了今天的水泥廠,大到《什麼叫歷史》、《為何要有歷史學》,他都要說得明明白白。「跟法官的職業習慣差不離,不願意隨隨便便上當,不願意糊裡糊塗地混過去。」
  • 文史 | 許倬雲:從不悔終生學史
    許倬雲卻是興奮的,搭乘的貨船在海上漂流近兩個月,他看小說,曬太陽,觀海景,顛簸的辛苦,他甘之如飴。到芝加哥大學後,許倬雲進入東方研究所。芝大學風自由,老師沒有任何限制,課程完全按自己的興趣安排,許倬雲有機會在遠東之外,選習埃及古代史、古代宗教學等課程。傷殘令教授們產生惻隱之心,他們對許倬雲非常寬厚,不斷啟發他接受新挑戰。
  • 積健為雄:史學大師許倬云為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擬16字院訓
    最近,吳健雄學院邀請了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擬定了院訓。快來一起看看吧~~修己安人 學博明辨體大慎微 積健為雄享譽世界的著名歷史學家、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許倬雲先生應邀為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擬定了16字的院訓。
  • 美國西部失落之城的教訓
    凡兩河交匯處,皆為孕育城市的沃土。在密蘇裡河匯入密西西比河之外,就有一座大城市,矗立長達六百年之久。在公元1100年的鼎盛之時,它擁有近兩萬名居民,可與同時代的倫敦比肩。如今,考古學家以美洲原著民部落卡霍基亞(Cahokia)來命名該城市。這座城在鼎盛期後的兩百年,在哥倫比亞來到之前的原著民們棄之而去。
  • 許倬雲身上有世界的味道
    大陸上奔走,多少老年人走不動了,跟孩子說你們走,走。許知遠:是不是這段經歷,讓您對中國始終特別有信心?許倬云:所以我知道,中國不會亡,中國不可能亡。許倬云:漢朝。漢朝將國家的基礎放在農村裡邊獨立的農家,人才才能出,財富才能出,這是交通線的末梢。城市都是交通線上打的結,商人、官員都在轉接點上。編戶齊名,漢朝是最好的,到南北朝被毀得很厲害。宋朝大戶變成小大戶、小大族,以縣為基礎的大族,不再以國家為基礎的大族。明朝恢復了一些漢朝的規模,但恢復得不夠,又被清朝篡翻掉了。
  • 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人生之二:生死之地有真理
    張文木著:《戰略學札記》,北京 :海洋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戰略學札記·人生之二·人生之一:《老子》,天下第一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人物之一:當面臨新的歷史性難題,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想到毛澤東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人物之二:「好施小惠,言不及義」式的牧師情懷
  • 慢性病的社區幹預:美國斯坦福五城市項目的經驗教訓
    文|郇建立自1970年以來,歐美發達國家實施了一些慢性病社區幹預項目,其中,最有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的兩個項目分別是芬蘭的北卡累利阿項目(以下簡稱「北卡項目」)和美國的斯坦福五城市項目(以下簡稱「五城市項目」)。鑑於北卡項目的經驗已經有專題介紹,本文旨在系統梳理「五城市項目」的幹預措施、主要成效和經驗教訓,並在此基礎上討論美國經驗對中國慢性病幹預的啟示。
  • 西班牙語在美國的演變
    西班牙語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隨著美國西班牙語人數急劇增加,語言本身也發生了變化和演變。目前,美國有超過5000萬的西班牙語使用者,包括母語人士,第二語言使用者。這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西班牙語人口的國家,僅次於墨西哥。此外,由於在美國西班牙語使用者的地理分布廣泛,以及這些發言者的多樣性起源,美國的西班牙語口語也在不斷發展。當然,隨著語言的不斷發展,這應該不足為奇,西班牙語的方言和區域品種也不例外。
  • 著名史學大家許倬雲:今天的教育,培養不出「知識分子」
    青年時期的許倬雲 在芝加哥大學課堂上,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威爾遜常說一句話,「我們不知道」。 在最新出版的《許倬雲說美國:一個不斷變化的現代西方文明》一書中,許倬雲結合自己客居美國60年的親身經歷,零距離觀察美國的歷史與現實。
  • 許倬雲回信:守住自己,再尋找朋友 | 十三邀信箱
    這種中國的小集體,就是說家庭、家族甚至朋友圈,這樣的小圈子在美國不多了,越來越少了。美國的小圈子幾乎都是約定的那些東西,同業、工會、鄰居要有組織。中國可以鄰居之間沒有組織。在美國,我住在一個大的公寓樓裡面,有 16 家人家。我們有個委員會管理公寓,開會討論公寓的事情,平常見面幾乎寒暄都沒有。對門、隔壁,我們沒事絕對不敲門。
  • 萬人中二三聽到心裡 我就滿足 | 許知遠對話許倬雲實錄(下)
    熔斷,昨天的美國股市迅速震撼全球。 上個世紀70年代,許倬雲先生來到匹茲堡。近觀美國50年,他如何看待「美國力量」的來源?中國人與世界的關係又是怎樣的? 今天我們繼續推出許知遠對話許倬雲實錄下篇。
  • 美國城市排名前十名,美國十大城市介紹
    4、休斯頓休斯頓市是全美第四大城市,也是德克薩斯州的最大城市。作為這個美國南方第一大城,它是全美最大的石油工業中心,也是美國的第三大良港。休斯敦不僅在醫療、科研、教育領域上居於全美國甚至全世界的領先地位,它的多元文化,蓬勃活力也使其成為美國移民增長最快的城市。
  • 許倬雲:王力宏舅公、王小波恩師、李敖敵手,該如何評價他一生?
    許倬雲,這位明星王力宏的親舅公,王小波的授業恩師,李敖的臺大師長,論其社會關係易,評價其思想真是難以下筆。現存華人史家,時論一般以潮州饒選堂、潛山餘英時、無錫許倬云為領袖特異。香港、美國、南京,守望中西,鼎足而三。許氏聲望不及首二人遠甚,惟我不愜公論,不私鄉曲,不避譏諷,對許氏尤為激賞。
  • 美國全球布局的由來與演變
    【摘要】美國處理對外關係之構思與部署,經歷了開國時「孤立主義」的閉關自守、19世紀初的門羅主義、二戰後的霸權布局的演變過程。在這一縱深發展的背後,是美國對自己國力雄厚的自信心。
  • 考場鮮人物:歷史大家許倬雲,教你讀懂「中國文化」
    後隨家人遷家,求學臺灣大學歷史系,雜讀群書,又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接受西方知識訓練。學成返家,著書立說,身經砥礪,後任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他一生治學,泛舟歷史江河,追問古今,上下求索。你或許會問,「他」究竟是誰?不久前在《十三邀》節目中,許知遠就採訪了這位可親可敬的耄耋老人,他就是歷史學家許倬雲。在節目中,他回憶起抗戰時期國人的共難、互助、求生,仍感慨落淚。
  • 聲音|許倬雲:將來重建新秩序時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編者按】 史學大家許倬雲出生於1930年7月,今年已經90歲高齡。今日,他的新作、也可能是他最後一部作品的《許倬雲說美國:一個不斷變化的現代西方文明》出版上市。為此,他錄了一段音頻,談談自己寫作此書以及當下的一些感想。以下為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