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明•傳承|撫寧勵志奮鬥故事之:《唐山勞動日報》1974年12...

2020-12-12 澎湃新聞

1957年12月7日《唐山農民報》報導:《縣委書記和五把大鎬》

「五把大鎬」精神的由來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公布了《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簡稱「四十條」),提出了1956年至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規劃目標:從1956年到1967年黃河以北地區糧食畝產達到400斤;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糧食畝產達到500斤;長江以南地區糧食畝產達到800斤(實現這些目標當時叫做「上綱要,跨黃河,過長江」)。1956年撫寧縣平均糧食畝產364.08斤。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和河北省委、唐山地委的指示精神,撫寧縣委提出1957年全縣實現糧食畝產379.31斤的奮鬥目標,於1957年3月13日制定了《為建設富饒的山區,力爭實現「四百斤縣」的計劃》。4月26日,縣委第10次全會討論並通過了這個計劃,還制定了詳細的增產措施,其中一項提出「在山區要大量挖堰,並把大部山地用鎬刨翻一遍,除將13萬畝熟堰普翻一遍以外,並計劃再挖新堰5萬畝,每畝增產糧食20斤,共能增加100萬斤。」

為了推動領導作風轉變,促進山區「等高撩壕」的開展,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1957年初,縣委書記強華、縣委農村工作部部長桑化明、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吳順、副縣長魏秀娟以及縣委辦公室副主任劉惠庭每人攜帶一把大鎬,帶領30多名機關幹部,深入到進展緩慢的海陽區、榆關區兩大片開展挖堰工作,推動了全縣等高撩壕的開展。全縣等高撩壕擴大到18萬畝,其中挖新堰5.7萬畝。實踐證明,挖堰比不挖堰的每畝可增產糧食60斤,花生100斤。僅此一項全縣可增產糧食300萬斤。全縣3111名縣、區、鄉、社幹部參加了生產,其中2463名鄉社幹部中有98%幹部做到了堅持經常。24名縣委委員中,除有兩名學習、兩名在機關處理日常工作外,其他委員全部下到重點鄉或社,通過參加生產來領導生產,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生產的積極性。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1957年全縣糧食生產獲得了大豐收。全縣糧食播種57.46萬畝,平均畝產達到416斤多(超過了《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提出的畝產400斤水平,俗稱「上《綱要》」,1957年河北省僅有正定、藁城、遵化、撫寧、盧龍、樂亭、石家莊等十一縣市畝產超過四百斤),比1955年增長43.08%;比1956年增長11.7%;總產量達到23925萬斤,比1955年增長41.6%;比1956年增加13.33%。全縣賣給國家餘糧4600萬斤。1957年12月19日《人民日報》第2版以「依靠群眾,改造環境,革新技術---撫寧縣糧食產量超過綱要指標」為題進行了報導。1958年2月縣委第二書記俞文元編著的《撫寧縣兩年走完十二年路程---全縣實現糧食畝產四百斤的經驗》一書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58年第11期由中華全國科學普及協會(今中國科協)主辦的《科學普及資料彙編》刊發了《等高撩壕地深翻,窮山變成米糧川--介紹撫寧縣群眾開展「等高撩壕」的經驗》。

《建設富饒幸福的山區》 ,1958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強華,時任縣委書記(簡歷前已介紹,略)

曹文忠(左一,曹西莊人,1956年11月至1958年11月任撫寧縣人委縣長)、魏秀娟(女,左三)、董靜華(左二,1956年3月至1958年11月任縣民政科科長)(曹文忠之子曹延華提供)

魏秀娟,盧龍縣劉田各莊鎮魏官莊村人。1956年11月至1958年11月任撫寧縣副縣長,1958年11月至1960年3月任秦皇島市撫寧區委常委、副區長,後調黑龍江哈爾濱市道裏區工作。其他不詳。

吳順,1917年9月出生於撫寧縣黃寶峪村,歷任撫寧縣第四區組織委員、副書記、書記,1953年8月至1956年6月任縣委組織部副部長;1956年4月至1958年11月任縣委常委,1956年7月至1958年8月任縣委組織部部長。1960年5月至7月任秦皇島市委組織部副部長,1960年8月至1961年9月任秦皇島市榆關人民公社(後改工委)副書記、書記。1961年10月以後,歷任縣委常委、縣監察委員會副書記、書記,縣糧食局革委會主任、榆關區革命委員會主任、核心領導小組組長、縣造紙廠革委會主任。1973年10月至1983年8月任縣委常委,1973年9月至1977年4月任縣委組織部部長,1977年5月至1979年8月任縣委落實政策辦公室主任。1979年9月至1980年4月任縣紀委書記。1980年5月至1984年5月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04年逝世。

劉惠庭,1926年5月出生於盧龍縣燕河營,1938年遷於撫寧縣後白塔村。1956年1月至1958年11月任縣委辦公室副主任,1958年12月至1961年5月先後調秦皇島市委辦公室、市委農村工作部工作,曾任市農委辦公室主任。1961年6月至8月任縣委辦公室主任。1961年9月至1964年9月任縣計委副主任。1964年10月,任縣委常委、撫寧縣人委副縣長。1971年10月任撫寧縣化肥廠黨委書記兼廠長。1978年5月任縣革委會副主任兼縣化肥廠黨委書記。1980年4月當選為撫寧縣人民政府副縣長。1984年任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2010年4月逝世。

劉惠庭下鄉參加挑水抗旱勞動

桑化明(照片缺),約1924年出生於灤南縣,1950年5月至1953年7月任臨榆縣第一區(西付家店)區委書記,1953年7月至1954年7月任臨榆縣第三區(石門寨)區委書記。1954年8月至1958年11月任撫寧縣委農村工作部部長。1957年12月至1958年11月任縣委常委。1958年11月至1961年8月任秦皇島市農機水利局局長、市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1961年8月至1964年11月任撫寧縣委常委,1961年6月至1965年10月任縣委農村工作部部長。餘事不詳。

7年之後的12月7日,《唐山勞動日報》再次報導撫寧縣領導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事跡:

《唐山勞動日報》1974年12月7日:「五把大鎬」精神續新篇

——中共撫寧縣委領導成員帶頭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事跡

寒冬的清晨,燕山腳下的撫寧縣縣城裡湧現出一支生氣勃勃的勞動大軍。他們肩扛鍬鎬,奔向熱氣騰騰的農田基本建設工地。社員群眾議論著:「縣委的領導同志帶著機關幹部又勞動去了。」「現在的幹部當官不像官,真是跟貧下中農心貼心啊!」

中共撫寧縣委領導成員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運動的教育和鍛鍊,帶頭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自覺性越來越高了。他們以實際行動批判林彪、孔老二鼓吹的「上智下愚」和「天才論」的反動唯心史觀,踴躍投身三大革命實踐(即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長年戰鬥在大辦農業的第一線,有力地促進了領導班子的革命化建設,發展了全縣革命和生產的大好形勢。

「五把大鎬」精神不能丟

基層幹部必須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縣委領導幹部是否也要這樣做?撫寧縣委有的同志原來對這個問題認識並不很明確。他們覺得縣裡的幹部事情多,像基層幹部那樣撲下身子帶頭幹,會影響工作。因此,他們多是跑跑顛顛,同群眾一起勞動的時間少了。

1971年的一天,當時的縣委書記強華來到北部山區的峪門口大隊。一位老貧農語重心長地說:「老強,大躍進年代咱們縣委不是有『五把大鎬』嗎?現在生鏽啦……該鋼鋼(學名「淬火」)了吧?!」

縣委書記強華(右二)和社員群眾在一起交談

老貧農的話,引起了強華的深思:那是1957年,在毛主席主持制定的《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的鼓舞下,縣委書記強華等五名主要領導幹部,發揚革命戰爭年代「衝鋒在前」的作風,扛起大鎬進深山,帶領群眾大搞農田建設。他們走到哪裡,掄起大鎬幹在那裡。縣委領導幹部帶頭參加勞動,激勵了廣大幹部和群眾,使全縣大辦農業的群眾運動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了……這一年,全縣的糧食畝產提前十年上了《綱要》(畝產400斤)。如今,廣大群眾對「五把大鎬」的故事還沒忘記。可是,縣委有的領導成員從思想上對這種可貴的「五把大鎬」精神淡薄了。

為了正確理解貧下中農要求縣委「鋼鋼鎬」的深刻意義,充分認識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對於反修防修、正確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重要性,在強華同志的倡導下,縣委進行了開門整風。大家聯繫過去的經驗教訓,反覆學習毛主席關於「必須堅持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制度」,「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一件帶根本性的大事」的偉大教導,深入批判孔孟鼓吹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剝削階級思想,暢談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對於密切聯繫群眾,防止修正主義和教條主義,搞好三大革命運動,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重大意義。從此,撫寧縣委「一班人」把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保持普通勞動者的本色,當作一件根本性的大事來抓。縣委書記強華年近六旬,並且體弱多病。但他煥發了革命青春,經常深入基層,同社員一起揮鍬掄鎬。貧下中農說:「老書記不減當年勇!」

董靜華(中間拿鐵鍬者),昌黎縣董營人。歷任撫寧縣財政科副科長、民政科副科長、科長。1964年10月四清運動期間,代理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1966年1月至8月擔任縣長。1969年12月任縣革委會副主任。1970年10月任縣委常委,1972年1月任縣委副書記,1972年11月任縣委書記兼縣革委會主任。1976年8月調任唐山地委副書記、地區革委會副主任。

董靜華詩《無限風光在前頭》 1975年12月撫寧縣文化館編印《工農兵詩選:農業學大寨、普及大寨縣專輯》第四期。

1977年1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登攀歌》一書,第一首詩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饒陽縣委書記耿長鎖所作的《學大寨要有一股勁》一詩,第二首就是撫寧縣委書記董靜華所作的《革命重任在肩頭》一詩。

董靜華在唐山家中,現年93歲。

1972年底,強華同志調走了,新任縣委書記董靜華帶領縣委「一班人」,與群眾並肩戰鬥,繼續發揚「五把大鎬」精神。一次有個緊急會議,需要董靜華參加,可是他下鄉了,於是派車去接。吉普車急駛到留守營區,他不在。區委的同志說靜華總在基層。車開到渤海公社,他也不在。車又開到大隊,還沒找到他。大隊幹部說老董總是戰鬥在第一線。最後,在渤海灌區的一個渠道裡找到了他。他正跟社員一道站在水裡奮力堵著堤壩的決口。

1973年4月27日中共撫寧縣委印發《關於組織機關幹部下鄉大上糧食的決定》,組織大批機關幹部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發動群眾,率領群眾,大上糧食,提出「糧食要大上,幹部必須大下」。

縣委書記董靜華,幾年來總是這樣朝氣蓬勃地戰鬥在基層,他差不多走遍了全縣的670多個大隊。他無論走到哪裡,只要沒有急事,就一定先參加勞動,再和隊幹部一起研究工作。

原縣委辦公室幹事、縣委董靜華的秘書楊波(後曾任縣檔案局局長)回憶董靜華書記的工作情況。

縣委書記是這樣,其他縣委領導成員也是這樣;老幹部是這樣,剛剛走上領導崗位的新幹部也是這樣。他們發揚「五把大鎬」的精神,保持著普通勞動者的本色。縣委領導成員杜柏平,是由大隊黨支部書記提拔的年輕幹部。他走上縣委領導崗位(1972年10月任牛蘭甸公社黨委副書記,1972年12月任牛蘭甸公社黨委書記;1973年10月至1974年12月任縣委副書記)以後,在縣委老幹部的影響下,仍然像在大隊那樣,堅持同群眾一起大幹。去年春天,他到麻姑營公社牛角峪大隊蹲點。這個大隊地處深山區,水利條件較差,又趕上春旱,播種困難。他一邊做宣傳發動工作,一邊和社員一起挑水點種,連續奮戰五十多天扁擔沒離肩,適時完成了1000多畝的春播任務。七月,一場罕見的大雨過後,山洪暴發,衝壞了梯田。在災害面前,有些幹部、社員情緒低落。杜百平用大寨人抗災奪豐收的精神鼓舞大家,親自帶領幹部和社員排水扶苗,修田築壩,連續苦幹了五個晝夜,救出了莊稼,土地很快恢復了原樣。結果,這個大隊秋季獲得大豐收。糧食比1972年每畝增產136斤。

幹著指揮才有發言權

1971年撫寧大旱,第二年春天,旱情持續發展。洋河水庫水位不斷下降,靠水庫供水栽種水稻的渤海之濱的幾個公社面臨插不上秧的危險。這樣的天災能不能戰勝呢?事實做出了回答。六月,驕陽似火。水稻種植地區不見旱情,一望無際的稻田裡,稻苗碧綠,有災不見災。原來水稻產區有個傳統習慣:稻池裡放滿水以後,牛拉著「蓋板」耙地,耙平了再插秧。在嚴重的乾旱面前,這樣做顯然是不行的。縣委領導成員深入基層,同稻區的社員群眾一起勞動,反覆摸索節約用水的經驗。他們把往年稻田插秧前放水、後平稻池這兩道工序顛倒過來,先幹平稻池,然後放水插秧。這樣比往年節省了50%的用水。同時,他們發動群眾批判了單純「靠洋河水庫吃飯」的思想,帶領數千名群眾一鼓作氣打機井300多眼,挖人造湖30多個,築攔河壩20多條。這樣,在特大乾旱的情況下,稻田及時插上了秧,並且獲得了豐收。

由此,撫寧縣委領導成員們總結出一條經驗:邊實踐邊指揮,有真情實感,能切合實際。幹著指揮才有發言權,才有主動權。

「幹」,當然要佔去一部分「跑面」的時間,但是卻提高了指導面上工作的效果。今年秋收剛剛掃尾,一個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群眾運動就在全縣興起。一天,一名縣委負責同志路過下莊公社的於家嶺,看到嶺上紅旗招展,熱火朝天,大搞「人造平原」。可是幾天過後,嶺上的人漸漸少了。為什麼呢?有關社隊幹部向縣委領導說:於家嶺「撤兵」,是因為任務艱巨,社員有畏難情緒,怕「啃」不動反倒影響平整土地。社員為什麼會產生畏難情緒?修梯田同平整土地應當怎樣適當擺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幾名縣委領導成員扛起鐵鍬大鎬,帶領縣直幹部到於家嶺參加勞動去了。

到於家嶺工地後,他們有的搶著拉小車,有的帶頭揮鍬掄鎬。社員群眾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貼心人,主動地去談心裡話。這樣,縣委領導同志很快地弄清了於家嶺工程一「上」一「下」的原因:原來部分幹部、社員在今年豐收的大好形勢下,滋長自滿情緒,想往改稻田上鉚勁;再就是部分幹部,社員對搞「人造平原」有畏難情緒。而這畏難情緒的產生,一是來自孔孟之道的「天命論」的影響,一是於家嶺「人造平原」的規劃有一部分脫離了實際。這些,都被縣委領導成員在勞動中體察到了。他們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對掌握的情況加以分析研究,看到於家嶺工地反映的思想情緒有一定的代表性。於是,他們在於家嶺工地幫助基層幹部修訂規劃,帶領幹部、社員在田間地頭擺開批林批孔的戰場,深入批判林彪的「克己復禮」的反動綱領,大破孔孟之道的「天命論」、「天才論」,進一步解放思想,端正認識路線,堅持把革命精神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在梯田建設中「先吃肉後啃骨頭」,妥善處理新修和復修的關係。這樣,把幹部、社員的革命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他們豪邁地說:「咱們學大寨要往遠處看,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像大寨人那樣,大幹了還要再大幹。不能有了點成績就滿足。一定要幹出個社會主義的樣子來!」公社書記、大隊書記吃在山上,住在指揮棚裡,帶領社員大幹。他們改變了原來那種修修補補、小打小鬧的做法,而是要大幹、快變。他們把小塊梯田抽筋拔骨、開膛破肚地修成層層「人造平原」。勞動間歇時間還在地頭演文藝節目,講儒法鬥爭史、賽詩歌、搞批判,工地上一片沸騰。

汗水換來發言權。撫寧縣委領導成員通過親自實踐,進一步認識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合理地修訂了農田基本建設規劃,更加明確了主攻方向。他們及時地推廣了於家嶺工地抓批林批孔促大幹快變的經驗,有力地推動了全縣的農田基本建設。

身上有土氣,革命有朝氣

參加勞動經常化,促進了思想革命化。撫寧縣委領導成員同群眾一起艱苦奮鬥,取得了領導工作的主動權,培養了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要去的戰鬥作風。貧下中農說:「縣委領導同志一年四季和我們滾在一起,他們身上有土氣,革命有朝氣。」

1972年夏末的一個深夜,狂風驟起,大雨滂沱,渤海沿岸的圈裡大隊的社員被驚心動魄的海濤聲驚醒。「海嘯啦,海嘯啦!」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立即奔赴海岸。就在這時,縣委的領導同志奔波40裡路已經來了。這一夜,撫寧縣委的領導成員都下去了,到最困難、最危險的地方去了。在縣委領導同志的親自指揮下,沿海各大隊的幹部、社員爭分奪秒奮戰海嘯,在很短的時間內,一眼眼機井噴銀吐玉,一條條渠道被疏通,灌進稻田裡的海水很快被淡水衝掉,幾千畝稻苗得救了。

今年初秋的一個午夜,天空烏雲翻滾,大雨像瓢潑一樣傾瀉下來,並且一直下到天亮。山洪暴發,河水上漲,山區裡一個個新修的小水庫都灌滿了水。為了水利工程不被大雨破壞,縣委領導成員一齊出動,帶領機關幹部冒雨搶險去了。

年近六旬的縣委常委吳順,是當年「五把大鎬」成員之一,他人老不服老,從縣城翻山越嶺、冒雨跋涉50多裡,到長城腳下的大新寨區去查看險情。

撫寧縣委的領導成員在同大自然的鬥爭中不怕苦,不知累,保持和發揚了革命戰爭年代那股子拼命精神,在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中,更是迎著困難上,頂著風浪行。曹東莊公社曹東莊大隊是個集鎮所在地。這個大隊的領導班子由於受孔孟鼓吹的「中庸之道」的毒害,變成了階級鬥爭不敢抓、資本主義傾向不敢頂的軟班子。因此,階級敵人囂張,資本主義泛濫,區、社多次派人幫助解決,效果不大,成了全縣有名的「老大難」。去年秋後,縣委書記董靜華帶領工作隊來到這裡。他們通過和群眾一起勞動,調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後,狠抓黨的基本路線教育。組織這個大隊的幹部和社員認真學習毛主席關於「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共產黨的哲學就是鬥爭哲學」等教導和中央的有關文件,批判階級敵人的破壞活動,反擊資本主義勢力的進攻,激發了幹部和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很快掀起了農業學大寨高潮。經過一冬一春的奮戰,實現了梯田化。今年,全大隊糧食總產比去年增長50多萬斤,由「老大難」變成先進隊。

撫寧縣委領導成員就是這樣在蹲點勞動中,堅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抓革命、促生產,正確處理革命和生產的關係,哪裡困難大,就到那裡去戰鬥。幾年來,他們不斷抓「老大難」單位,使全縣革命和生產出現了一個生氣勃勃的新局面。

撫寧縣委領導成員帶頭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模範行動,像無聲的命令一樣,動員了千軍萬馬。全縣縣、區、社、大隊、生產隊的一萬多名幹部在縣委的帶動和影響下,朝氣蓬勃地戰鬥在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密切了幹群關係,發展了全縣的大好形勢。各級幹部幹在前,社員群眾緊跟上,上下左右一條心一股勁,學大寨,趕昔陽,全縣形成了千萬雙鐵手繪新圖,千萬把大鎬改河山的持續躍進局面。幾年來,全縣修高標準水平梯田43.5萬畝,等於1970年以前修梯田總數的14倍。丘陵山地基本上實現了梯田化。70%以上的平原地實現了園田化。打機井、大口井5880多眼,截潛流110多處,修小水庫、小塘壩220多座。建抽水、揚水站、點和玻璃管引水上山工程2130多處,共動土石1300多萬方,比1970年以前水利建設總工程量增加7倍多。水澆地面積由23萬畝增加到50多萬畝,達到了一人一畝多水澆地。

人的精神面貌的變化,生產條件的改變,使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全縣糧食作物平均畝產由1969年的419斤增長到1973年的500斤以上,總產量增長17.3%。今年又比去年增長一成以上。全縣年年超額完成徵購任務,對國家做出了貢獻。

(《唐山勞動日報》1974年12月7日 第1版第2版第4版)

來源:話說撫寧

原標題:《網絡文明•傳承|撫寧勵志奮鬥故事之:《唐山勞動日報》1974年12月7日報導「五把大鎬」精神續新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勞動·創造·奮鬥——青春勵志故事」正式推出
    中國青年網1月1日訊(記者張玉)今天,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指導,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中國青年網和未來網共同承辦的「勞動·創造·奮鬥—青春勵志故事」網絡文化活動主頁(http://qclz.youth.cn)正式上線,旨在打造特色經典勵志故事,激發青年奮發向上新平臺。
  • 讓文明之花綻放!《唐山勞動日報》點讚灤州這鎮鄉村振興工作!
    4月26日,《唐山勞動日報》刊發文章《灤州市小馬莊鎮:用文化軟實力打造鄉村振興硬支撐 》,介紹了該鎮以文明鄉鎮為目標的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近年來,該鎮以文明鄉鎮為目標的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自2014年以來,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了「規範化建設推進年活動」「孝行鄉村系列活動」「身邊好人評選」「文明村評選」「道德模範評選」等一系列道德文明創建行動,堅持「全面發掘、年終表彰、持續宣傳」的工作原則,真正讓優秀人物火起來、讓模範事跡傳起來、讓文明風尚流行起來。
  • 2012年「勞動·創造·奮鬥--青春勵志故事」徵文啟事
    2012年「勞動·創造·奮鬥--青春勵志故事」徵文啟事發稿時間:2012-02-07 09:14:00來源:中國青年網  為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引導青少年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特舉辦2012年「勞動·創造·奮鬥--青春勵志故事」徵文大賽。
  • 365百姓故事匯走進河北唐山高校
    11月27日,由省委宣傳部主辦的「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365百姓故事匯專場宣講活動」走進唐山師範學院,來自基層一線的8名優秀宣講選手,與唐山青年學生一同分享他們的小康故事、扶貧故事、奮鬥故事、發展故事,用精彩故事生動展示「十三五」偉大成就,從群眾視角共同展望「十四五
  • 緬懷先烈 勵志青春 "青春勵志故事"引發網祭熱潮
    4月1日,中國青年領袖惲代英一生光輝戰鬥的事跡在"勞動·創造·奮鬥-青春勵志故事"網絡文化活動主頁正式推出。同時,團中央宣傳部與中國青年網以"緬懷先烈 勵志青春"為主題,聯合啟動全國青少年"網上祭英烈 共鑄中華魂"活動,廣大網友和社會公眾可登陸活動官方網站(http://agzy.youth.cn/qsnag/zt/12qmj)表達自己的追思之情。
  • 北京理工大學唐山研究院舉行新生開學典禮
    副市長曹全民,市政府秘書長張文明出席。趙長祿在致辭中首先代表全校師生和員工,向北京理工大學入學的新同學表示歡迎,並向唐山市委、市政府和唐山市民表示感謝。他指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唐山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英雄的唐山人民和所有建設者克服巨大困難,確保了唐山研究院如期開學。今年是北京理工大學建校80周年。
  • 勵志演講家尼克·胡哲在寧講述奮鬥故事
    2018-08-25 09:05圖文來源:南京日報8月24日,全球知名勵志演講家尼克·胡哲受邀首次來到南京,在南京青奧體育公園接連進行兩場演講,傳播愛的力量與人生不設限的生命能量。身體雖有缺陷 人生也不設限勵志演講家尼克·胡哲在寧講述永不放棄的奮鬥故事南報網訊 (記者 馬道軍) 8月24日,全球知名勵志演講家尼克·胡哲受邀首次來到南京,在南京青奧體育公園接連進行兩場演講,傳播愛的力量與人生不設限的生命能量。
  • 唐山老字號餐飲店九美齋開啟技藝傳承新篇章
    長城網8月30日訊(記者 張光明)8月30日上午,唐山老字號餐飲店九美齋舉行創立95周年暨「金手勺」傳承儀式,這家唐山本土百年餐飲老店緊隨時代發展步伐,開啟了技藝傳承新篇章,將帶動唐山餐飲業不斷發展和推陳出新。
  • 今天,撫寧這些人格外美麗!
    教育工作者 2020年5月1日,這是一個特殊的勞動節,5月7日初三年級開學複課,所有師生全封閉管理,這讓學生、老師和家長都有些措手不及,當家長還在不知所措時,老師們都已經忙碌起來。
  • 傳承與創新-唐山皮影戲
    願未來,不拘於時光荏苒,不懼於白駒過隙,活著不一樣的自己,演著不相同的故事。唐山皮影戲皮影戲,是表演皮影戲的演員在影幕後邊操控著用皮影製作出的歷史人物,進行演唱的戲曲,它的傳承不僅是戲曲的傳承,還是皮影製作的一種傳承,而唐山皮影戲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較大的一種
  • 我們接續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唐山廣電網
    我們接續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甘肅出土的跳舞紋彩陶盆。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年度熱詞中國氣派的考古學2020年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 【唐山好網民】葉之美——楊曉丹用葉雕為家鄉宣傳助力
    楊曉丹老師自幼習畫,專科畢業於唐山師範學院美術專業,本科進修於河北師範大學藝術設計專業,從事美術教育18年,工作期間她積極參加全國各級舉辦的美術活動,經她輔導的學生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獎勵,她同時獲得不同等級的輔導教師獎,最高榮譽為國家教育部文化部頒發的輔導教師一等獎,近些年她利用寒暑假去全國各地自費進修學習,不斷鑽研、探討,從學習中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深入研習了
  • 感動並感恩:全球逾244家寺院將聯合為唐山祈福
    斯裡蘭卡科倫坡禪堂寺法會現場超薦牌位2016年7月28日,適逢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河北省佛教協會、唐山市佛教協會向全球佛教界發起倡議,倡議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傳承和語系的佛教寺院,於7月28日,各自主辦一場佛事活動
  • 西南交通大學唐山研究生院舉行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
    她勉勵重回交大故土讀書的學子們牢記新時代賦予的使命,並對新交大學子們提出了三點希望:第一,希望同學們傳承交大的愛國愛校和「嚴謹治學、嚴格要求」的辦學傳統,練就過硬本領;第二,希望同學們秉承「竢實揚華,自強不息」的交大精神,不斷探索創造;第三,希望同學們遵循「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訓,全面發展自己。劉紹輝向剛剛踏入交大的莘莘學子表示了熱烈的歡迎。
  • 唐山文旅集團:以生態價值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百年唐山,一直在傳承和創新中續寫文明與輝煌。百年唐山,因工業文明而興,因一場大地震,讓全世界記住了這座英雄的城市。它一直以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不斷探索「城市復興」的路徑。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期的唐山,該以何種姿態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 「誦讀經典 傳承文明」2020襄陽詩詞大會啟幕
    湖北日報客戶端訊(全媒體記者王曉光)漢江橫襄陽,詩意暖人心。12月1日,「誦讀經典 傳承文明」2020襄陽詩詞大會隆重啟幕,全民將在詩意浸潤之中感受文明之城的魅力。此次詩詞大會由襄陽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湖北日報傳媒集團襄陽分社聯合主辦,宏泰越秀星匯城獨家冠名,招商銀行襄陽分行全程贊助。本次活動分為「網絡詩詞答題」「全民短視頻誦讀經典」「襄陽詩詞大會總決賽」三大環節,以網絡答題、視頻展播、線下展演為主要形式。12月1日,網絡詩詞答題將率先啟動。
  • 傳承百年積澱 鑄就文明品牌——聚焦山東省淄博第六中學創建全國文明校園工作
    山東省淄博第六中學(下稱「淄博六中」),是一所省重點中學,1897年建校,原名「光被學堂」,123年來,為黨和國家培育了10餘萬優秀人才。其中,老一代校友以榮獲國家高科技獎的小麥專家李振聲院士為代表,新一代校友以提出「星間鏈路」理念技術的北鬥三號衛星副主任設計師康成斌為代表。沐浴泱泱齊風,培育時代文明。
  • 枝江市仙女鎮:詩書傳承文明 獎勵優秀學子
    9月4日晚,枝江市仙女鎮舉行第九屆「詩書傳承文明」優秀學子獎勵大會,56名高考優秀學子和優秀貧困生獲獎勵金,其中31名高考優秀學子獲得當前,仙女鎮正在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將獎勵大會與「人情風」整治相結合,樹立文明新風,也通過學生代表講述奮鬥史,在全鎮形成知識改變命運的良好風氣。仙女鎮黨委書記朱華民說,希望優秀學子勵志勤學、刻苦磨鍊,學成歸來共建家鄉。
  • 【知撫寧】桃園車禍?真相來了!!大撫寧今天發生的事兒(6月3日)
    1982年留守營-瀋陽927次火車票 面值8元網傳資料:講真,我相信幫忙轉發朋友圈的網友也是出於好心,想幫助孩子儘快找到親人,可是您有沒有想過,此「桃園」並非是咱撫寧的,經相關人員核實,此事發生在遵化市下石河北桃園村。
  • 開學前,撫寧校園內發生了什麼?
    在2020年的高考中,撫寧二中的藝術特長類取得佳績,撫寧二中正朝著藝術品牌高中邁進,高考成績公布的那一天,我們看到的是二中較去年翻一番的成績,卻沒有看到二中人的努力。」這幅水墨畫展示的是一個生態的撫寧,正是出自撫寧二中楊楊老師之筆,圍繞著撫寧歷史文化,二中的美術教師用壁畫推介撫寧,也展出了撫寧二中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