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超八成肖像侵權源於微信公號,侵權更隱蔽

2020-09-17 大荔檢察

澎湃新聞記者 林平

網絡侵權案件急速攀升,肖像權糾紛尤為顯著。9月17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通報關於網絡環境中侵害肖像權案件審理情況。通報指出,在網絡環境中,肖像權糾紛絕大部分權利人屬於社會公眾人物,約98.7%屬於演藝領域,大量侵權行為以更為隱蔽的方式出現。

超八成肖像侵權被用於微信公眾號,絕大多數涉及名人

肖像權是自然人人格權的基本內容。澎湃新聞注意到,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自2018年9月9日成立以來,集中審理北京市轄區內利用信息網絡侵害肖像權案件。

數據顯示,自2018年9月9日至2020年8月31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共受理利用網絡侵害人格權糾紛6284件,其中涉侵害肖像權糾紛4109件,佔比約65.4%,居人格權糾紛收案首位。在各類侵權糾紛中,侵害肖像權糾紛案件數量僅次於網際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位居第二位。

「在網際網路時代,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格權的案件急速攀升,其中肖像權糾紛尤為顯著。」通報表示,網絡環境中,肖像權糾紛絕大部分權利人屬於社會公眾人物,可辨識的肖像能夠帶來吸引力,便於從海量信息中聚集點擊和關注,從而吸引流量、產生價值。

據統計,在涉網侵害肖像權案件中,約98.7%的肖像權利人屬於演藝領域,體育領域、文化領域亦有所分布。絕大多數權利人具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不具有社會知名度的普通權利人僅佔0.4%,「既有獲得過金棕櫚獎、金雞獎、百花獎等國內外各類影視獎項的演藝明星,也有知名主持人和家喻戶曉的奧運冠軍」。

在侵權主體方面,直接侵權主體以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居多,亦不乏醫院、報社等事業單位。從被告所屬行業來看,美容、化妝品行業居首,佔比33.5%,其次為醫療和服裝服飾行業,各佔比6%,珠寶行業約佔比3%。

從使用場景上看,84%的肖像被使用於微信公眾號中,主要以文章配圖的形式展現;15%的肖像被使用於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的網絡店鋪,以及企業官方網站或微博中,以商品或服務推介方式展現。

通報提醒,隨著自媒體的蓬勃發展,網絡用戶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設備實時傳播本人肖像或者獲取他人肖像,即每一位網絡用戶隨時都有可能成為侵權行為人,也有可能成為侵權受害者。

「在司法實踐中,被告常以合理使用肖像不構成侵權為由進行抗辯。「通報認為,儘管合理使用規則在現行法律中並未進行規定,但是肖像權的行使應當與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相協調,因此應當對案件中被告有關合理使用的抗辯進行充分審查,判斷是否符合合理使用的條件和範圍。

例如新聞機構製作、使用、公開他人肖像,應當以實施新聞報導為目的。通報舉例稱,被告某報社在發布的文章中使用他人肖像作為配圖,但文章內容並不是新聞報導,缺乏使用他人肖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其合理使用的抗辯不能成立。

大量侵權行為更為隱蔽,新型侵權方式不斷出現

相比於直接使用明星肖像用於營銷的傳統侵權方式,在網絡環境中,越來越多侵害肖像權的行為以更為隱蔽的方式出現。通報顯示,其中,軟文廣告和在網絡店鋪中售賣明星同款商品的情況尤為突出,約50.8%的侵權行為方式以軟廣的形式出現,其中微信公眾號中的軟廣宣傳佔比最多。

與此同時,隨著圖像處理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侵害肖像權方式呈現出與新技術、新場景相結合的趨勢。例如在有些案件中,出現P圖、AI換臉等技術手段偽造他人肖像、對他人肖像進行惡搞的行為。有些案件中,在線下製作的侵權產品,通過直播帶貨的形式向觀眾展現。再例如某款手機應用軟體,用戶可以選擇動漫人物、明星肖像等構建虛擬人物關係,平臺會通過算法推薦最受歡迎的頭像。

通報直言,這些情形的出現,說明網際網路產業融合不斷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擊破肖像權使用的傳統模型,侵權形態變得越來越複雜,對審理涉網侵害肖像權案件不斷提出新的挑戰。

澎湃新聞注意到,在涉網侵害肖像權糾紛中,經常伴生涉嫌侵害其他人格權的現象。通報顯示,其中約21%的案件,權利人主張同時存在侵害名譽權的情形,該情形在自媒體文章中多發。此類案件中,權利人主張肖像使用人以虛假事實描述或者言語侮辱等行為,對其名譽進行侵害。另有約9%的案件,權利人主張同時存在侵害姓名權的情形,該情形頻發於涉及虛假代言、超期代言等案件中,侵權行為人經常以盜用、冒用姓名的方式,誤導消費者相信其經營的產品或服務與公眾人物存在代言關係,以不當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

「社會公眾對於符合自身興趣愛好的劇照、海報、涉及明星肖像的文章,只能在必要範圍內欣賞研究。勿因一時衝動公開發布含有他人肖像的文章、表情包、視頻片段等,避免因侵害他人肖像權而承擔不利後果。」報告建議,各類網絡平臺應積極利用各種技術手段,逐步建立智能防控、識別、制止侵權行為的有效機制,預防和減少平臺中侵權現象的發生。

責任編輯:鍾煜豪

相關焦點

  •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超八成肖像侵權源於微信公號侵權更隱蔽
    首頁 > 產權 > 關鍵詞 > 肖像權最新資訊 > 正文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超八成肖像侵權源於微信公號侵權更隱蔽
  • 超八成肖像侵權源於微信公號 侵權更隱蔽
    原標題: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超八成肖像侵權源於微信公號,侵權更隱蔽  網絡侵權案件急速攀升,肖像權糾紛尤為顯著。9月17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通報關於網絡環境中侵害肖像權案件審理情況。通報指出,在網絡環境中,肖像權糾紛絕大部分權利人屬於社會公眾人物,約98.7%屬於演藝領域,大量侵權行為以更為隱蔽的方式出現。
  • 他人肖像不能亂用,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通報這些行為都可能侵權!
    ,在網絡環境中,越來越多侵害肖像權的行為以更為隱蔽的方式出現。」據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立案庭庭長趙長新介紹,在軟文廣告中使用權利人肖像和在網絡店鋪中售賣明星同款商品的情況比較突出。同時新技術發展也帶來了網絡環境中侵害肖像權的新方式,如用P圖、AI換臉等技術手段偽造、惡搞他人肖像等。
  • 【普法驛站】他人肖像不能亂用,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通報這些行為都可能侵權!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立案庭庭長趙長新通報案件審理情況「相比於直接使用明星肖像用於營銷的傳統侵權方式,在網絡環境中,越來越多侵害肖像權的行為以更為隱蔽的方式出現。」據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立案庭庭長趙長新介紹,在軟文廣告中使用權利人肖像和在網絡店鋪中售賣明星同款商品的情況比較突出。同時新技術發展也帶來了網絡環境中侵害肖像權的新方式,如用P圖、AI換臉等技術手段偽造、惡搞他人肖像等。
  •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警惕AI換臉等新型網絡侵權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記者吳文詡 趙旭)記者日前從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獲悉,隨著圖像處理技術、人工智慧技術不斷發展,侵害肖像權方式呈現出與新技術、新場景相結合趨勢。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立案庭庭長趙長新表示,肖像權是自然人人格權的基本內容,民法典對人格權獨立成編,體現了對人格尊嚴的莊嚴確認與嚴格保護。網絡技術的發展使肖像獲取更加容易,傳播更加迅速,同時利用信息網絡侵害肖像權的案件近年來也急速攀升。
  •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未經許可在軟文廣告中使用他人肖像構成侵權
    9月17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召開關於網絡環境中侵害肖像權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並發布關於網絡環境中侵害肖像權案件的調研報告。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表示,未經許可在軟文廣告中使用他人肖像構成侵權。具體而言,經營者為吸引公眾關注、提升品牌形象,未經肖像權人許可在軟文廣告中使用他人肖像,構成侵權。
  • 【法紀新聞】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警惕AI換臉等新型網絡侵權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立案庭相關負責人表示,肖像權是自然人人格權的基本內容,民法典中,人格權獨立成編,體現了法律對人格尊嚴的莊嚴確認與嚴格保護。網絡技術的發展使肖像獲取更加容易,傳播更加迅速,同時利用信息網絡侵害肖像權的案件數量近年來也急速攀升。據介紹,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自2018年9月9日成立以來,集中審理北京市轄區內利用信息網絡侵害肖像權的案件。
  • 網絡肖像侵權,就在你我身邊
    藉由2020年9月17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關於網絡環境中侵害肖像權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召開的契機,讓我們走近、了解網際網路時代肖像權侵權。其實它離我們並不遙遠……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受理的侵害肖像權糾紛中,約50.8%的侵權行為方式以軟廣的形式出現,其中微信公眾號中的軟廣宣傳佔比最多。 並且隨著圖像處理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侵害肖像權方式呈現出與新技術、新場景相結合的趨勢。例如在有些案件中,出現P圖、AI換臉等技術手段偽造他人肖像、對他人肖像進行惡搞的行為。
  • 說法丨網絡肖像侵權,就在你我身邊
    藉由2020年9月17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關於網絡環境中侵害肖像權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召開的契機,讓我們走近、了解網際網路時代肖像權侵權。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受理的侵害肖像權糾紛中,約50.8%的侵權行為方式以軟廣的形式出現,其中微信公眾號中的軟廣宣傳佔比最多。並且隨著圖像處理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侵害肖像權方式呈現出與新技術、新場景相結合的趨勢。例如在有些案件中,出現P圖、AI換臉等技術手段偽造他人肖像、對他人肖像進行惡搞的行為。有些案件中,在線下製作的侵權產品,通過直播帶貨的形式向觀眾展現。
  • 他人肖像不能亂用 小心侵權!
    原標題:他人肖像不能亂用 小心侵權!  9月17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召開新聞通報會,發布了關於網絡環境中侵害肖像權案件的調研報告。報告顯示,自2018年9月9日至2020年8月31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共受理利用網絡侵害人格權糾紛案件6284件,其中涉侵害肖像權糾紛4109件,佔比約65.4%,居人格權糾紛案件首位。
  • 網際網路法院審肖像權糾紛最多,98.7%的被侵權人為演藝界人士
    惡意P圖換臉、盜用明星形象虛假代言,這些都會造成侵權。記者昨日從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獲悉,自該院成立至今,侵害肖像權糾紛案件數量在人格權糾紛案件中佔比居首位。其中,98.7%的被侵權人為演藝界人士,99%的侵權行為發生在微信公眾號、網店中。
  •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受理侵害肖像權糾紛4千餘件,警惕P圖、AI換臉等新興技術手段侵權
    藍鯨TMT頻道9月21日訊,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召開關於網絡環境中侵害肖像權案件的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明確涉網肖像權案件審判規則。據悉,自2018年9月9日至2020年8月31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共受理利用網絡侵害人格權糾紛6284件,其中侵害肖像權糾紛4109件,佔比約65.4%,居人格權糾紛收案首位。權利主體多為有一定社會知名度的公眾人物,侵權行為主體分布高發於美容、化妝品行業,醫療和服裝服飾行業等。據介紹,侵權場景和載體具有類型化特徵,常見於微信公眾號配圖、電商平臺商品服務推介等。
  • 警惕AI換臉等新型網絡侵權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立案庭庭長趙長新表示,肖像權是自然人人格權的基本內容,民法典對人格權獨立成編,體現了對人格尊嚴的莊嚴確認與嚴格保護。網絡技術的發展使肖像獲取更加容易,傳播更加迅速,同時利用信息網絡侵害肖像權的案件近年來也急速攀升。  據介紹,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自2018年9月9日成立以來,集中審理北京市轄區內利用信息網絡侵害肖像權案件。
  •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一審判決「微信讀書」被判侵權
    讀書信息默認開放,「微信讀書」被判侵權2020年7月30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騰訊公司侵害原告黃某個人信息權益。原告黃某在使用微信讀書時發現,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微信讀書軟體自動為其關注了大量的微信好友。
  • 微信公眾號面面觀:著作權侵權認定
    :未經許可擅自將他人在微信上發表並載明不允許其他微信公眾號轉載的文章進行略微刪減、修改後在微信上推送的,侵犯了他人享有的署名權、修改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及獲得報酬等著作人身權及財產權,應當承擔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侵權責任。
  •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網絡侵害名譽權案逾1成涉粉絲侵權藝人
    昨日(12月19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發布《「粉絲文化」與青少年網絡言論失範問題研究報告》顯示,在2019年全年受理的1075件網絡侵害名譽權糾紛中,以青少年為被告、侵權行為集中涉及演藝工作者名譽權的案件共計125件,佔全部網絡侵害名譽權糾紛的11.63%。同時,包括演員、歌手在內的34名演藝工作者在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起訴維護名譽權,被告人群中,7成年齡在30歲以下,年齡最小的僅為19歲。
  • 微信公號提供網播《捉妖記》被判侵權,影視劇「安利」需謹慎
    微信公眾號通過文章向用戶推薦電影並提供觀看連結,是否可能構成共同侵權?日前,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發布一則判例,在某電影公眾號的文章中點擊「閱讀原文」可連結到一款影視APP,用戶由此可觀看電影《捉妖記》,法院判決該微信號運營商構成與他人的共同侵權,需賠償《捉妖記》著作權人2.3萬元。
  • 周杰倫起訴餐廳侵權,姓名、肖像被侵權如何維權?
    從J大俠在其官方微博中出示相關的授權書來看,該授權書上明確說明了「J大俠」中國料理獲得了北京魔天倫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魔天倫公司)的授權,可以在內部裝修設計及對外宣傳上使用「J大俠」商標及周杰倫的肖像。
  • 網際網路法院審肖像權糾紛最多
    2020-09-18 18:51:27 來源:北京晚報原標題:製作他人表情包 盜用明星頭像「代言」 網際網路法院審肖像權糾紛最多惡意P圖換臉、盜用明星形象虛假代言,這些都會造成侵權。記者昨日從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獲悉,自該院成立至今,侵害肖像權糾紛案件數量在人格權糾紛案件中佔比居首位。
  • 馮小剛肖像被醫院宣傳治療「白癜風」,盤點被侵權的還有誰?
    8月30日凌晨,根據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的民事裁定書顯示,馮小剛狀告河北某白癜風醫院侵權案獲勝娛樂圈有很多明星的肖像權被侵權過,很多明星利用保護自己的肖像權也確實獲得了很多的賠償。然而此類事情屢禁不止,在此盤點下曾經被侵權的明星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