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網絡侵害名譽權案逾1成涉粉絲侵權藝人

2021-01-10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王巍)近幾年,在娛樂文化業發展、「粉絲文化」興起的背景下,青少年實施侵害名譽權行為的糾紛較為多發,網絡言論失範問題亟待規範。昨日(12月19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發布《「粉絲文化」與青少年網絡言論失範問題研究報告》顯示,在2019年全年受理的1075件網絡侵害名譽權糾紛中,以青少年為被告、侵權行為集中涉及演藝工作者名譽權的案件共計125件,佔全部網絡侵害名譽權糾紛的11.63%。同時,包括演員、歌手在內的34名演藝工作者在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起訴維護名譽權,被告人群中,7成年齡在30歲以下,年齡最小的僅為19歲。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在2019年全年受理的1075件網絡侵害名譽權糾紛中,以青少年為被告、侵權行為集中涉及演藝工作者名譽權的案件共計125件。法院供圖

今年34名藝人起訴網友侵犯名譽權

從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審判實踐來看,自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該院共收案41948件,結案33521件。受理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案件3836件;其中,網絡侵害名譽權糾紛1075件,佔比28.02%。經調研發現,以青少年為涉嫌侵權主體(即案件被告)的網絡侵害名譽權行為,集中出現於從事演藝工作者名譽權侵權案件中,同時體現出近年興起的粉絲文化的突出特點,此類案件共125件,佔全部網絡侵害名譽權糾紛的11.63%。

上述糾紛中,作為被告的青少年大部分為在校大學生,少部分自述無業或自述不方便透露職業;年齡在30歲及以下的佔比70%,其中年齡最小的為19歲。

涉及藝人名譽權侵權案件中的被告年齡分布。法院供圖

原告共涉及34名演藝工作者,包括17名男性和17名女性;原告年齡最小為20歲,最大為50歲,平均年齡為32.91歲;其中,30歲及以下的有15人,31歲至40歲的有12人,41歲及以上的有7人。原告職業多為演員、歌手,其中入選2019年度福布斯中國名人榜前20位的有8人,21至50位的有7人,51至100位的有5人。受到廣泛關注的原因包括出演熱播電視劇、網劇等影視作品及參與選秀綜藝節目等。

涉訴侵權行為內容包括使用侮辱性語言、捏造事實等,使用「飯圈」特有語言成為顯著特徵。所謂「飯圈」,是指粉絲對自己所屬追星群體的統稱,又名「粉圈」,系「粉絲圈」簡稱。在這其中,涉嫌捏造事實的案件有105件,涉嫌使用侮辱性語言的有29件。涉訴侵權行為相對集中於社交平臺,包括新浪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及豆瓣等。

藝人名譽權被侵權案件中,原告年齡、性別分布。法院供圖

被告懷有粉絲心態發布侵權言論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的法官介紹說,該院審理的青少年實施的網絡侵害名譽權行為,56%發生在微博、微信、豆瓣等社交平臺上。這些社交平臺用戶量大、活躍度高,聚集了明星、娛樂自媒體、粉絲大V等具有較大影響的用戶,輿論事件易受關注,易引發群體性侵權事件。

在一起侵權案中,被告是具有數十萬關注者且經認證的娛樂綜藝視頻自媒體帳號,其發布對某一藝人的侮辱性言論後,關注者紛紛閱讀、評論並轉發,傳播範圍迅速擴大。也有被告集合多人發布侵權信息後再次發布原創,或在轉發評論時增加侵權言論,或採用截圖等手段跨平臺傳播等,使得原發侵權言論多次擴散,也增加了侵權言論的首發者與轉發者的查明難度。

法院發現,在發布侵權言論時,青少年大多抱有「粉絲心態」,被起訴的青少年通常會在答辯或庭審中主動承認,其為特定藝人粉絲,通常的侵權表現為:對貶低自己偶像的言論予以回擊;主動貶低其他藝人,為自己喜愛的藝人爭取影響力;單純因厭惡與其偶像進行合作的其他藝人而發起言論攻擊等。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審理的一起案件中,兩名藝人同屬於某組合,粉絲群體之間互相攻擊的行為不斷發生,導致多起相互關聯的訴訟。

此外,法院通過對涉訴青少年的抗辯理由進一步分析,發現涉訴青少年往往法律意識較為淡薄,且大多存在僥倖心理。一是認為網上侵權難被追究。即在虛擬的網際網路空間中,即便自己言論不當,但只要躲在海量信息背後,就很難被察覺和追究責任。二是主張「飯圈」文化已形成共識,應放寬法律評價標準。部分青少年強調「飯圈」言論的特殊性,認為藝人是公眾人物,應對「飯圈」的貶損性評價高度容忍,不應在法律上過多苛責。三是主張「轉發無責」及「法不責眾」。

涉訴侵權行為相對集中的網絡平臺。法院供圖

侵權行為受追捧,部分粉絲價值觀存隱憂

對於類似案件,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的法官指出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在審理案件過程中,通過追蹤網民反應發現,這些案件從立案、開庭、宣判三個環節都會受到雙方粉絲的高度關注。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有的被告涉案言論極不文明,但在法院立案後仍受到同屬性粉絲的「聲援」和「追捧」,不僅體現在大量支持或鼓勵被告的評論上,甚至出現被告微博粉絲在訴訟期間成倍增長的態勢。

部分案件的庭審視頻在庭審結束一段時間後引發上億的話題量,再次引發公眾關注。有的被告在案件宣判後,繼續發表不恰當言論,持續受到眾多追捧,反映出部分粉絲將個人好惡凌駕於事實和法律之上的畸形心態。更有甚者,在訴訟期間發起「打賞」活動,組織同屬性粉絲為其籌款。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的法官指出,在該院的部分案件中,青少年在其偶像走紅的過程中存在替代性滿足的代入心理,將偶像的成功視為自身的成功,故不遺餘力幫助偶像製造話題,引發關注,不理智追星,甚至個別粉絲行為方式畸形極端:採取製作明星遺像、「炒黑料」等行為為其喜歡的藝人進行炒作;「私生飯」(指過於狂熱,打擾偶像的私生活的粉絲)問題突出,將藝人偶像視為生活全部,不惜一切代價獲取偶像行蹤、窺探藝人生活,不惜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個人隱私;將大部分學習生活經費投入到購買宣傳廣告位、應援產品等活動中,追星方式求新、求異、求奢趨勢非常明顯。

此外,法官也發現,個別藝人或其團隊不排除有過度包裝「人設」、故意炒作話題等行為,一定程度上缺乏作為社會公眾人物的思想自覺和行為自覺,缺乏對青少年價值觀的正向引領。

校對 李項玲

相關焦點

  • 網友侵害明星名譽權 青少年佔7成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網友侵害明星名譽權 青少年佔7成自1月1日至11月30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受理網絡名譽權侵權糾紛1075件。以青少年為涉嫌侵權主體(即案件被告)的網絡名譽權侵權行為,集中出現於從事演藝工作的公眾人物名譽權侵權案件中,體現出近年興起的粉絲文化的突出特點,此類案件共計125件。
  •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發布報告:名譽權糾紛被告多是大學生,飯圈「黑話...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發布報告:名譽權糾紛被告多是大學生,飯圈「黑話」也構成侵權 站長之家(ChinaZ.com) 12月20日 消息:12 月 19 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發布了
  • 34位明星起訴網友侵害名譽權,「粉絲罵戰」引發侵權責任?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粉絲文化」與青少年網絡言論失範問題研究報告》顯示,在審理的明星訴網友侵害名譽權案件中,被告有七成為30歲以下的青少年,案件多因「粉絲罵戰」引起,背後牽扯著明星們巨大的流量利益。部分公眾人物未承擔起正向引領公眾的社會責任,社交平臺缺乏與時俱進的網絡言論管理機制,另外,粉絲群體化、網絡化、組織化催生的網絡空間亞文化與新業態,都為網絡失範行為提供了土壤。
  •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警惕AI換臉等新型網絡侵權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記者吳文詡 趙旭)記者日前從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獲悉,隨著圖像處理技術、人工智慧技術不斷發展,侵害肖像權方式呈現出與新技術、新場景相結合趨勢。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立案庭庭長趙長新表示,肖像權是自然人人格權的基本內容,民法典對人格權獨立成編,體現了對人格尊嚴的莊嚴確認與嚴格保護。網絡技術的發展使肖像獲取更加容易,傳播更加迅速,同時利用信息網絡侵害肖像權的案件近年來也急速攀升。
  •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超八成肖像侵權源於微信公號,侵權更隱蔽
    澎湃新聞記者 林平網絡侵權案件急速攀升,肖像權糾紛尤為顯著。9月17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通報關於網絡環境中侵害肖像權案件審理情況。通報指出,在網絡環境中,肖像權糾紛絕大部分權利人屬於社會公眾人物,約98.7%屬於演藝領域,大量侵權行為以更為隱蔽的方式出現。
  • 【法紀新聞】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警惕AI換臉等新型網絡侵權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立案庭相關負責人表示,肖像權是自然人人格權的基本內容,民法典中,人格權獨立成編,體現了法律對人格尊嚴的莊嚴確認與嚴格保護。網絡技術的發展使肖像獲取更加容易,傳播更加迅速,同時利用信息網絡侵害肖像權的案件數量近年來也急速攀升。據介紹,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自2018年9月9日成立以來,集中審理北京市轄區內利用信息網絡侵害肖像權的案件。
  • 他人肖像不能亂用,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通報這些行為都可能侵權!
    9月17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召開了關於網絡環境中侵害肖像權案件的審理情況據通報,自2018年9月9日至2020年8月31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共受理利用網絡侵害人格權糾紛在各類侵權糾紛中,侵害肖像權糾紛案件數量僅次於網際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位居第二位。
  •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超八成肖像侵權源於微信公號侵權更隱蔽
    首頁 > 產權 > 關鍵詞 > 肖像權最新資訊 > 正文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超八成肖像侵權源於微信公號侵權更隱蔽
  • 【普法驛站】他人肖像不能亂用,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通報這些行為都可能侵權!
    9月17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召開了關於網絡環境中侵害肖像權案件的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明確涉網肖像權案件審判規則。據通報,自2018年9月9日至2020年8月31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共受理利用網絡侵害人格權糾紛6284件,其中侵害肖像權糾紛4109件,佔比約65.4%,居人格權糾紛收案首位。
  • 網絡肖像侵權,就在你我身邊
    藉由2020年9月17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關於網絡環境中侵害肖像權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召開的契機,讓我們走近、了解網際網路時代肖像權侵權。其實它離我們並不遙遠…… 通過近兩年來審判實踐的逐步積累和總結,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將涉網肖像權審判的總體情況和典型案例向社會發布,希望通過這一舉措,逐步明確涉網侵害肖像權案件審判規則,規範各類民事主體的肖像使用行為,進一步推動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進程。
  • 說法丨網絡肖像侵權,就在你我身邊
    藉由2020年9月17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關於網絡環境中侵害肖像權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召開的契機,讓我們走近、了解網際網路時代肖像權侵權。通過近兩年來審判實踐的逐步積累和總結,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將涉網肖像權審判的總體情況和典型案例向社會發布,希望通過這一舉措,逐步明確涉網侵害肖像權案件審判規則,規範各類民事主體的肖像使用行為,進一步推動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進程。
  • 英烈名譽不容玷汙 杭州網際網路法院在線審理侵害英烈名譽...
    今天,杭州網際網路法院組成七人合議庭,由杜前院長擔任審判長,通過在線方式對公益訴訟起訴人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檢察院訴被告瞿某某侵害烈士董存瑞、黃繼光名譽權兩案合併公開開庭審理,當庭判令被告瞿某某立即停止侵害英雄烈士董存瑞、黃繼光名譽權的行為並在國家級媒體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 仝卓告鄭雲龍粉絲侵犯名譽權,稱法院已受理相關案件
    8月21日,仝卓工作室發布聲明,稱:「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已依法受理我方提交的『鄭雲龍粉絲長期捏造事實,發布侮辱、誹謗仝卓先生的不當言論』的侵權相關案件。」仝卓隨後轉發。聲明寫到,「十餘名鄭雲龍粉絲長期在社交平臺發布捏造事實,發布不正當言論,並被廣泛傳播,已經對仝卓名譽權造成損害。其已委託北京市方正公證處對侵權證據進行公證保全。8月10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已經受理相關案件。」
  • 【以案說法】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發布十起涉網絡智慧財產權保護典型案例
    4月22日上午,在「4·26世界智慧財產權日」來臨之際,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圍繞「以綠色訴訟 促綠色發展」的主題召開了「涉網絡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情況」新聞發布會,對外發布十起涉網絡智慧財產權保護典型案例。以下為發布會新聞稿和十起案例的介紹。
  • 利用網絡侵害人格權案急速攀升 演藝圈成被害主體
    中新社北京9月17日電 (記者 於立霄)北京網際網路法院17日通報稱,在網際網路時代,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格權的案件急速攀升,其中肖像權糾紛尤為顯著。在涉網侵害肖像權案件中,約98.7%的肖像權利人屬於演藝領域。
  • 杜前 倪德鋒 曾憲未 | 網上侵害人格權案件司法大數據分析——基於杭州網際網路法院及中國裁判文書網數據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內容提要在網際網路上侵害他人人身權而產生的糾紛是網際網路法院集中管轄的案由之一。筆者通過對杭州網際網路法院兩年來審理的利用網際網路侵害人格權的584件案件(不含其它案由涉及人格權情況),以及中國裁判文書網收錄的涉及網絡的14760件人格權糾紛案件進行研究發現,近10年網上侵害人格權案件不斷攀升,當事人分布廣泛,商事主體涉訴較多,值得關注,年輕被告佔比較大,影視明星、網絡大V涉訴較多
  • 自身名譽權受損害?這檔綜藝節目的冠名商訴諸廣州網際網路法院
    節目播出後,網絡上湧現出多篇有關「梵蜜琳」的「揭秘」文章,從生產方式到營銷手段、從品牌註冊到經營許可......多處提出質疑,究竟這些是詆毀污衊?還是事實真相?網絡空間的言論邊界在哪裡?遭遇侵權又該如何尋求救濟?記者4日從廣州網際網路法院獲悉,梵蜜琳選擇藉助法律手段維權,以名譽權被侵犯為由,將在微信公號發表抹黑其文章的涉案文化公司告上了公堂,要求刪除文章,並賠償經濟損失10萬元等。
  • 超八成肖像侵權源於微信公號 侵權更隱蔽
    原標題: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超八成肖像侵權源於微信公號,侵權更隱蔽  網絡侵權案件急速攀升,肖像權糾紛尤為顯著。9月17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通報關於網絡環境中侵害肖像權案件審理情況。通報指出,在網絡環境中,肖像權糾紛絕大部分權利人屬於社會公眾人物,約98.7%屬於演藝領域,大量侵權行為以更為隱蔽的方式出現。
  • 一張照片賠10萬、代言侵權賠百萬,明星肖像權案誰最不好惹?
    7月上旬,朝陽法院發布楊穎(Angelababy)肖像權勝訴案,罕見的是原告楊穎訴求100萬賠償金,法院全額支持。「經查,楊穎主張侵權的7篇文章中,至庭審現場勘驗時尚有3篇未刪除。」法院信息顯示。「不知道被告是過失還是故意未刪,裁判文書網信息顯示,此被告還涉鹿晗肖像權侵權一案,在同樣的法院被判賠了30萬,可能這個金額威懾力不夠大。」
  • 網絡主播直播中「指桑罵槐」法院認定侵犯名譽權
    貶低他人,雖沒有指名道姓,但言語中提及的要素已經讓他人明白所指何人,這種沒有確切指明對象的貶損是否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快手」主播遭人「指桑罵槐」,訴至法院後獲賠禮道歉。這是廣州網際網路法院日前公布的一個典型案例。辛有志、李久戰均是「快手APP」上的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