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點半洗過澡,躺在床上,上好了明天六點半起床的鬧錶。發誓今晚不要再熬夜,明天精神飽滿地起來開始讀書。
突然朋友的一條微信發了過來,要約我明天去看電影,約好了看電影的地點,吃飯的地點,又閒聊了兩句,居然都十一點多了,趕緊睡覺吧,突然手機又彈出來一條新聞。
按耐不住好奇心去看了下新聞,又刷到一條視頻不錯,就這樣,再次抬眼看表已經快一點了,明天六點半鐵定起不來了,想要控制自己怎麼就這麼難,我怎麼就一點自控力都沒有呢!
其實提高自控力的有效途徑不在於如何控制,而在於弄清自己如何失控。
《自控力》是史丹福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學課程,作者從心理學、神經學等方面教我們認清自己的問題,然後有針對性進行訓練和改進。
想要改進一個問題,對抗不是最好的辦法,你只有弄清楚原理,理解造成這種結果的機制,才有可能戰勝他,甚至利用他。
一、我們都是多巴胺的奴隸
明明已經困得不行了還是不停的玩手機、刷短視頻,明明有很重要的工作,可就是不想開始,明明在減肥可是看到高脂肪高熱量的食品就控制不住自己。
這都是因為我們大腦內分泌的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在作祟。
多巴胺是一種能使人們短暫得到快樂的分泌物,他幾乎和所有的快感相關,比如墜入愛河,吸菸喝酒,吃高熱量的食物,逛街購物,沉迷追劇,上網,遊戲,短視頻等。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促進多巴胺的分泌,讓人暫時的感到快樂、愉悅!
但這種快樂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快樂,他只是一種對快樂的期待。
也就是說我們不由自主的去玩手機,去購物,去吃美食,甚至去賭博,都是由於腦內多巴胺的分泌讓我們誤以為去做這些事兒會產生快樂,形成了一種「我想要」狀態,於是身體就不由自主的去做這些事兒。
然而做這樣的事兒並不能讓你實際獲得快樂,反而促進了腦內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讓你更近一步的獲得期待,以為持續做下去就會獲得快樂。
比如你覺得刷短視頻可以讓你快樂,即使你當下看的這個視頻可能很無聊,但多巴胺的分泌會讓你覺得下一條視頻也許會有意思,會激起我的興趣,這樣你就會不停的往下刷,不停的期待更有趣的下一個視頻,這樣不知不覺的過了一個晚上。
實際上無論你持續做多久都不可能獲得快樂,你獲得的只是一種期待和一種假象——就是未來你能獲得快樂。
二、多巴胺在帶給我們快樂的同時也會伴隨著壓力
有人可能覺得既然多巴胺能讓我們產生快樂的感覺,即使不是真的快樂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開心就行了。
但多巴胺不僅能釋放快樂的感覺,也會同時釋放焦慮和壓力,甚至多巴胺還會放大「及時行樂」的快感,讓你不再關心長期的後果。
作者把多巴胺比作吊在驢頭前面的胡蘿蔔,讓你以為只要向前跑就會獲得獎勵,當你一直跑但是一直得不到的時候,就會產生壓力。
前一天晚上熬夜刷手機,當時雖然獲得了短暫的快感,但是轉天起床的時候卻充滿了懊悔。
昨天吃了頓自助大餐,胃裡裝滿食物的感覺令人很快樂滿足,轉天稱體重的時候就開始焦慮。
去購物的時候總是很開心,衝動之下買了很多東西,但是買完回來卻沒有買之前這麼開心,買來的東西也沒有刷卡前的那種滿足感,看到信用卡帳單的時候更是要為未來的日子擔心。
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你會發現原來能使你產生快樂的那些行為,漸漸的不能再使你快樂了。
每天睡前刷兩三個小時的手機就會讓你感到很滿足,周末休息的時候,你終於有時間整天躺在床上玩手機了,但是兩天過後你不但不快樂,反而越來越空虛和焦慮。
這是因為你對多巴胺產生了一定的耐受性。
當你做一件事產生多巴胺後,你會獲得短暫的快樂,然而當重複過多後,大腦就會對這個程度的刺激產生耐受性,你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獲得等量的快感,否則便會引發戒斷反應的焦慮。
於是你用更多的時間來做這件使你獲得短暫快樂的事,最終導致自身的閾值不斷提高,最後身體越來越難分泌多巴胺,人也會越來越不快樂,有時候甚至會出現抑鬱。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的日常生活沒什麼太大的變化,可是原先使你開心的事現在已經不能提起你的興趣了,甚至會讓你感到煩躁,這就是因為你在這件事上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對多巴胺分泌已經免疫了,你需要改變你的娛樂或者生活方式了。
三、識別多巴胺並讓他為我所用
抑鬱的神經學基礎就是缺少多巴胺,它不僅讓人少了很多快樂,更讓人沒了欲望缺乏生活的動力。
雖然多巴胺會帶給我們壓力,但我們仍需要多巴胺來幫我們產生欲望,因為這是讓我們每天起床做事,為了目標而奮鬥的動力,是避免我們陷入抑鬱的關鍵激素,我們不是要消滅它,而是想辦法控制和利用它。
如果可以將多巴胺的獎勵機制用於激勵有助於我們達成目標的行為,即使多巴胺對我們進行了欺騙,但我們得到的是好的結果,是讓我們生活有意義的真實獎勵,這就可以讓多巴胺為我所用。
首先,我們要學會分辨哪些行為是會讓我們分散精力、產生拖延症的虛假獎勵,哪些行為是對我們真正有益的真實獎勵。
這需要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我們可以找一天的時間觀察自己的行為,並且記錄下來,晚上的時候分析一下,哪些是我們不自覺的時候產生的行為,這些行為是有利於我們個人發展和長遠目標的還是消磨意志,花費時間的。
一天後,我們通過自己有意識或無意識去做的事就能發現自己的行為模式,發現哪些時刻自己無意中就淪為了多巴胺的奴隸,做了很多浪費時間無意義的事,哪些時候我們是通過理智去判斷自己該去做某件事的。
第二,我們認識到自己,發現自己的行為模式之後就可以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為,並且定期給自己一些獎勵。
比如我們有些人做事前總是喜歡拖延,告訴自己看完這集電視劇就去工作,打完這局遊戲就去寫作業,喝了這杯奶茶就開始寫報告,吃完這頓就減肥。
了解自己有這些習慣之後,你可以換一下順序,比如完成工作再去看電視,寫完作業再去打遊戲。寫完報告可以獎勵自己一杯奶茶,減掉五斤體重可以去吃頓好的。
同樣是做令我們產生快感和欲望的事,但是換了順序,就可以讓這種欲望幫助我們先完成重要的事,再去滿足自己的欲望。
第三,我們的腦內不僅能夠產生多巴胺,還能產生另一種物質叫做內啡肽
內啡肽是身體產生的獎勵性的止痛劑,就像雨後的彩虹,可以對抗疼痛、振奮精神、緩解抑鬱,提高工效率,內心充滿陽光。
多巴胺的本質是獎賞而不是快樂,因此快樂轉瞬即逝,內啡肽的快樂才是持久的,帶來滿足和幸福,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如何才能獲得內啡肽呢?就是長時間的連續性地去做一件事,比如:健身、學習新技能、讀書和寫作。
我們可以將刷手機、打遊戲、購物的時間用來做一些像讀書、鍛鍊、學習這樣能幫助我們成長的事,為自己設定長期目標,持續的去做,讓腦內多分泌內啡肽,讓分泌多巴胺帶來的獎賞化為實現目標的動力。
結語:我們想要提高自己的自控力,不要一上來就想著對抗自己失控的行為,有時候我們越是和內心的想法對抗,越是容易產生牴觸情緒,最後甚至因為失望而放棄努力。
我們需要做的是認識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意識到是內心哪兩個自我在進行對抗,分析自己的行為,識別大腦對我們的一些欺騙行為,讓一些負面情緒,為我所用,抵抗衝動行事,這樣我們做起事來會更加事半功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