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音樂節都是夏天的標配。從零時區的Glastonbury,東八區的草莓音樂節,到東九區的Summer Sonic,抓住了手裡的啤酒,就是嘗到了夏天的味道。
後來,音樂節從線下走到線上,音樂主題的綜藝節目集中出現,作為音樂節主角的樂隊們,也成了熱搜的常駐嘉賓。
今年夏天,關於樂隊的潮流仍然洶湧。《樂隊的夏天2》帶來更多成熟樂隊的成果匯報演出,《明日之子樂團季》讓觀眾親身體驗樂團從0到1組建的過程。
在這樣的薰陶下,好多人加入了樂隊迷的行列。但新入圈的朋友應該也發現了,目前市場上還算出圈的樂隊,都成立挺長時間了,新褲子組建了24年,刺蝟也有17年歷史,就算是大家最近剛認識的五條人,也已經成立12年了。
這讓DT君不由得懷疑,難道樂隊圈子現在就只有老玩家啦?新鮮的血液們都在幹啥?
為中國樂隊文化傳承操碎了心的我們,決定用數據來找一找,年輕人和年輕樂隊到底在哪裡?他們都在玩些什麼?
打開QQ音樂,我們在「歌手」序列中,扒出了粉絲最多的TOP 20樂隊,基本可以代表普通聽眾最愛聽的樂隊序列。
乍一看,都是熟悉的名字。粉絲量最高的樂隊是逃跑計劃,大家應該都聽過《夜空中最亮的星》。我們前面提到的新褲子,老牌樂隊痛仰、花兒、零點,最近大熱的五條人、達達等,都在這張熱門樂隊榜單裡。
看了下大家的成立時間,我們發現,人氣高的確實都是老樂隊。這20支樂隊平均成立時間為19.9年,其中有18支樂隊成立於2010年之前。最年輕的鹿先森,也已經成立了5年。
這些老樂隊到底唱的啥,這麼打動人?
我們大致總結了下,最受聽眾喜愛的出圈老樂隊們,擅長的風格主要就是搖滾和民謠。
比如新褲子、GALA和痛仰,雖然搖滾方向不盡相同,但都算是搖滾樂隊,他們會唱「我最愛去的唱片店,它也沒撐過這個夏天」,會唱「向前跑,迎著冷眼和嘲笑」,也會唱「一直往南方開」。好妹妹這類民謠樂隊,他們歌詞裡寫的「再見了相互嫌棄的老同學」,是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的時刻;五條人的「道山靚仔,你為什麼穿著你那破拖鞋」,是對於平凡生活的細節描寫。
不管是搖滾還是民謠,在他們的歌詞裡,我們聽的是對生活的感慨、憤怒和釋然。
那年輕的音樂人呢?
如今年輕樂團沒出圈,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搖滾了,還是骨子裡缺乏民謠的基因?
正好,這個夏天有一堆同樣熱愛音樂的年輕人在《明日之子樂團季》組樂團,有的擅長唱,更多是擅長樂器。
查了下公開信息,參加這檔節目的40名學員年紀大多在18-23歲之間,都挺年輕。他們在節目裡不斷組隊、拆散再重組,通過現場作品考核決定組別間的勝負,從2V2開始,勝者組從敗者組納入新成員,不斷淘汰後,形成四支5人樂團,最終向最強廠牌進發。
我們就以這些年輕人為樣本,來看看組樂團的年輕人到底在玩什麼音樂。
扒了下節目開播以來各個樂團演繹過的歌曲,從風格來看,這波年輕人確實不太唱民謠,也不是只愛搖滾,他們嘗試過的風格有:雷鬼、R&B、funk、民樂、爵士、抒情、古典流行、說唱金屬……
簡單來說,就是啥都有。
在3次公演舞臺的10首原創歌曲中,就有兩個樂團玩了funk,三個樂團玩了爵士搖滾,兩個樂隊玩了雷鬼,還有一個古典流行。
從表演形式上,這些年輕人花樣也挺多。
我們數了下大家組樂團時用的樂器,除了常見的鍵盤、吉他、架子鼓、貝斯、鋼琴、電吉他,我們還看到了嗩吶、小號、馬頭琴和冬不拉。
擅長嗩吶和巴烏的閆永強和擅長馬頭琴、呼麥的哈拉木吉,就跟前輩二手玫瑰樂隊共同表演了一首《明日桃源》,有點中式搖滾的範兒。這種略帶實驗性質的表演,多少讓人聯想到Noel Gallagher用剪刀作為樂器、皇后樂隊剛出道時就發布歌劇搖滾《Bohemian Rhapsody》的勇氣。
民樂、年輕人、樂團,這仨元素放在一起,似乎比較容易讓人興奮。
我們發現,「閆永強嗩吶版咆哮」在7月的時候還上過熱搜。他用嗩吶重新演繹了韓國男團EXO的《咆哮》,在這場K-POP與中式樂器的競賽中,嗩吶一出場就順利slay。
順著閆永強,我們找到了年輕樂團的一個去處。
B站上有一條叫作《明日之子4首期最爆舞臺!嗩吶版The Spectre!》的視頻,播放量達到了203.8萬。閆永強正在演奏DJ Alan Walker的《The Spectre》。
這首歌原本風格是Chill House,是一種讓人聽了能放鬆的EDM(電子舞曲)。但在閆永強和「樂器流氓」嗩吶的演繹下,這首歌就像是《鄉村愛情》裡謝大腳出嫁時的背景樂,喜慶又緊張。教師團席上的梁龍(東北搖滾樂隊二手玫瑰的主唱)就坐在那裡,深情的目光望過去,似乎都是隊友吳澤琨的影子。
這條視頻共有超過2.3萬條彈幕,近2700條評論。年輕觀眾們用「強哥」「啊啊」「衝衝」「上頭上頭」來表達對這段音樂表演的喜愛。
當然了,203.8萬的播放量,在播放量動輒過億的熱門歌曲面前,實在算不上啥。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這些個年輕的、稚嫩的音樂人,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一邊扒著他們新鮮的、不那麼成熟的作品,一邊看著更年輕的觀眾感動和歡呼。DT君作為一名90後中年人,似乎也看到了屬於自己小時候的一份回憶。
(圖片說明:豆瓣網友對《明日之子樂團季》的評論)
2001年對於我們90後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那年《我為歌狂》上線,還在上小學的DT君第一次知道了什麼叫熱血,什麼是(即將擁有的)青春。每當《我的舞臺》《有夢好甜蜜》響起,又有哪個小孩會不為之激動呢?
Google前數據科學家Seth Stephens-Davidowitz研究發現,一個人在13-14歲時聽的歌,對其一生品位的影響是最大的。此時培養起的音樂習慣與愛好,影響大於人生其他任何階段。
《明日之子樂團季》以及未來更多節目上這些正演唱著自己青春的年輕人們,可能就是更年輕一代的葉峰和楚天歌。他們也會在無形中,讓更多青年、少年在這個從0到1組成樂隊的過程中,接觸音樂和樂隊文化,了解更多音樂風格。當越來越多人對音樂有更深的理解,也就埋下了更多新的音樂種子。
在最新一期以「致敬」為主題的半決賽裡,四支年輕樂團演繹的曲目,也注入了年輕人的音樂理念。這也許就是當下年輕人對經典的無限想像力。
樂隊文化的普及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英國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如果你對音樂有一定興趣,一定不會忘記2012年8月12日的夜晚。與其說那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閉幕式,不如說是英國人在向世界炫耀自己樂隊文化的一天。
當天「出演」的樂隊(有一些樂隊已經解散,一些藝術家也過世了),從活躍在六十年代的the Beatles,到七十年代的Led Zeppelin,再到後來的Sex Pistols和Blur,英國樂隊文化的延續就像艾萊島的威士忌一樣,勁道很大、風味十足還充滿故事。我們也能從全場齊唱《Hey Jude》的場景裡,感受到英國人對音樂發自內心的熱愛。
再往前推,1985年,英美兩國匯集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搖滾樂隊,發起了名為「Live Aid」的慈善演唱會,一起為非洲災民籌措資金。那次演唱會吸引了約15億電視觀眾,籌集了約8000萬美元資金。
這,大概就是音樂和樂隊的力量。它們就像是一面鏡子,記錄音樂人真實的自己,也映照著這個大的時代。
摩登天空CEO沈黎暉在為痛仰樂隊傳記《我們還會在一起漫步》的序言裡寫道,音樂與繪畫等其他個人化的藝術形式不同,它只要發表出來便成為了公眾的藝術,供人評判,乃至進入每個人的記憶,變成他們各自生命中的一部分。
1986年,崔健用《一無所有》向中國人介紹了搖滾樂。這首歌的意義不僅是在吉他、貝斯之外又加入了民族樂器嗩吶,更在於能量的釋放和個人意識的覺醒。歌詞中對生活和個人價值的探討,使《人民日報》用1500字長文分析它成功的秘密,讓搖滾樂成為了被主流文化接受的藝術形式。
如今又有像《明日之子樂團季》學員這樣的一批年輕人,玩著不同音樂風格的樂隊,用著嗩吶、馬頭琴、冬不拉等民族樂器,把時代的印記和對自身的思考加入到曲和詞之中。他們現在做著的音樂,演繹著的樂隊文化,也會影響到一些社會化中的年輕人,引起他們的精神共鳴,構成他們的記憶。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有理由相信,一支足夠優秀的樂隊,也許就不用10年甚至更久時間就能走出地下。我們的熱門榜單上,也可以出現更多優秀的年輕樂隊。
(題圖來自The Beatles 專輯《Abbey Road》)
作 者 | 阿 米
編 輯 | 小 唐
設 計 | 鄭舒雅
數 據 | 闞 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