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倒西歪的房子,屹立600餘年不倒,比義大利比薩斜塔還厲害!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興盛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土樓外觀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臺、門廊、簷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福建土樓含福建省永定區的高北土樓群、洪坑土樓群、初溪土樓群和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其中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它是我國圓士樓古民居的傑出代表,素有「土樓之王」「國之瑰寶」之美譽,它以規模宏大、設計科學、布局合理、保存完好聞名遐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土樓作為福建客家人引為自豪的建築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寶。同時又揉進了人文因素,堪稱「天、地、人」三方結合的縮影.數十戶、幾百人同住一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因此,一部土樓史,便是一部鄉村家族史。土樓的子孫往往無須族譜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福建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於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若需禦敵,只需將大門一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土樓則像堅強的大堡壘,婦孺老幼盡可高枕無憂。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採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採光良好的圓土樓。現存的土樓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裕昌樓,位於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建於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裕昌樓也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大的圓樓。
此樓據說是由劉、羅、張、唐、範五姓族人共同出資建造,後來羅、張、唐、範四姓搬走,故如今裕昌樓中居民都是劉姓族人。
樓高5層18.2米,每層54間,共有270間房,一層為灶間(廚房)、二層為糧倉、三層老人居住、四層年輕人居住、五層存放棺材,五層竟然存放棺材,好奇怪啊
裕昌樓最大的特點是柱子東倒西歪,最大的傾斜度為15°,看起來搖搖欲墜,但經受600多年侵蝕和無數次地震的考驗,至今依然如故,有驚無險,成為古民居建築的活標本。因此,裕昌樓也被稱作「東歪西斜樓」,堪比義大利比薩斜塔還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