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滷就是指一個滷水桶可以同時滷豬頭肉、豬耳、豬蹄、豬護心肉、甚至雞肉產品等。出現豬頭肉不入味的原因我分析有4個:
1.鹽量不夠:混合滷不僅要照顧到小件的鹹度,還要照顧到大件的鹹度。如果一直以小件的鹹淡調口味,那豬頭肉肯定不入味。
2.豬頭肉的個頭太大:小夥伴們為了保證豬頭肉的鮮香,往往會使用帶骨豬頭肉,帶骨豬頭肉如果和其他小件滷肉一起滷,就會出現鹹味不足。
3.火候不對:滷肉講究「大火出香定型,小火入味保型」,一些豬頭肉成品要求是涼吃,要吃肥肉的那種脆感。火候就會稍微開的大一點,利用火大滷煮出油。雖然大火出油出香,但是裡面入味就會略微差點。
4.燜煮時間不對:滷肉還講究「三分滷、七分泡」。泡是指的滷熟以後再用老湯浸泡,這鹹味幾乎都是泡入的。豬頭肉如果沒有經過泡製,或者浸泡的時間短,就就會沒有什麼味道。
根據以上原因,我總結了3個技巧,可使豬頭肉入味足:
1.豬頭肉提前加工成半品,縮小和其他滷肉大小的差距:具體操作如下。
①買來帶骨豬頭一分為二,(可以讓賣家代加工),切下豬耳,泡水兩小時去血水。
②用火槍燎去毛茬,烤至出糊斑,放入清水中用鋼絲球刷乾淨(燎至出糊斑既能去毛茬,還能烤斷豬皮內的汗腺,減少騷臭味)。
③刷洗乾淨的豬頭放入涼水鍋中,加入拍姜、料酒、少許紅曲米(裝包)、鹽,用大火燒開,撇去浮沫,小火煮四十分鐘左右,撈出去除骨頭,挑去眼角和淋巴即成。
註:豬頭提前成加工半成品有三點好處:一是通過長時間焯水,去掉騷臭味道,使老湯更加純淨。二是加入鹽一起煮,可以提前入味。三是加入的紅曲米能為豬頭肉上層淡紅底色,使成品顏色更加鮮豔。
2.鹽的用量要適中:像這種混合滷,口味還是要調的鹹一點。在全國各地口味來看,鹽量一般佔食材總量的1.6%-2%之間。少於1.6%味道就會很淡,滷出的肉也不會香。超過2%就會太鹹。我在滷豬頭肉時鹽量約佔食材總量的1.6%。即每斤半成品豬頭肉需要加鹽8克。
3.控制好火候並採用不同燜煮時間縮小鹹度差:例如:去骨的豬頭肉需要再滷30分鐘燜30分鐘,滷豬耳需要滷30分鐘,燜40分鐘,雞爪需要滷20分鐘,燜10分鐘。我們可以在滷水燒開後,先下入豬耳和豬臉,滷10分鐘左右下入雞爪,再滷20分鐘,關火。等燜10分鐘後撈出雞爪,再燜10分鐘撈出豬臉,最後是豬耳。
註:不管下入什麼原料都要用大火將滷湯煮沸,再改小火滷,這樣可使食材儘快浮起,避免糊鍋,計時準確,還也使食材不斷入味。
寫在最後
看到很多同行說,豬頭肉沒鹹味,是因為沒有醃製。雖然滷肉提前醃製可以去腥併入味,但是我覺得豬頭肉沒必要,因為豬頭不僅帶有大量骨頭不好入味,操作起來很費時費力,也並不適合批量製作。我認為只要掌握上面總結的這些技巧,便能解決豬頭肉沒鹹味的問題。
以上是我的真實經驗,希望能帶給大家參考作用。因時間有限,寫的略有倉促,不足之處也希望滷水大咖批評指正。屏幕前的小夥伴如果在滷豬頭肉沒鹹味時有不同的見解和方法,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
喜歡作品記得點個讚,或者轉發出去讓更多需要的人看到。並順便關注一下木子小廚,我會繼續為您分享烹調中的經驗和技術乾貨。感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