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tt Kaplan
編輯:熊出沒
編譯:cele1984
第一步:死死咬住頸的邊緣。圖片來源:nature.com
第二步:把頭扯下來,露出美味的頸部肌肉。圖片來源:nature.com
第三步:小口小口咬掉三角龍臉部鮮美的肉。圖片來源:nature.com
第四步:盡享頸周之下的美味盛宴。(從頭到尾爪子碰都沒碰上一下,所以表情看上去才有些彆扭嗎……)。圖片來源:nature.com
這是一場永恆的戰爭:一方是殘忍的暴君,而一方是擁有三隻致命的角,脖子周圍有頸骨保護著的防守者。但霸王龍和三角龍間的暴力戰爭可不是好萊塢的炒作。在三角龍龍骨化石上的霸王龍齒印廣為人知,但是到目前為止,對這類化石的研究總是彼此孤立的。
位於蒙大拿州博茲曼市的落基山脈博物館(Museum of the Rockies)的丹佛?福勒(Denver Fowler)和他的同事們發現了大量帶有齒印的三角龍的龍骨,提出了霸王龍如何進食的理論。
他們研究了蒙大拿州地獄溪地層(Hell Creek Formation)中大量的三角龍標本,確認其中有多少留有霸王龍的典型齒印。他們一共找到了 18 例,大部分是頭蓋骨。當更靠近地觀察時,他們注意到了一些重要的東西:沒有任何一副頭蓋骨有癒合的跡象,這表明它們被咬時已經死亡,正在被當作食物吃掉。
福勒和他的同事們在研究頭蓋骨上各種各樣的齒印時,一些標本的頸骨邊緣分布廣泛的戳刺和拉扯的印跡勾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初看,這似乎說不通。福勒表示: 「頸部邊緣大部分是骨質物和角蛋白,沒什麼可吃的。」 拉扯的動作和深深的平行溝槽的出現,讓研究團隊意識到,這些印跡也許不是真正進食的跡象,而是在重新擺放獵物的位置。科學家們認為,頸部的邊緣給霸王龍吃到營養豐富的頸部肌肉造成了阻礙。
「這是很嚇人,不過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把頭扯下來。」 福勒咧嘴笑著解釋道。研究人員又發現了進一步的證據來支持這一觀點,他們仔細觀察了三角龍的枕骨骨節(連接頭和頸部的球窩狀關節),發現那裡也有齒印。要在這裡留下齒印,只有當獵物的頭已經被斬下才有可能。
先咬再啃
「這真是一次全面徹底的革新,這一成果真的展示出了不完整的標本和大樣本對於理解古生物學的價值所在。」加州克萊爾蒙特的雷蒙德?阿爾夫古生物博物館(Raymond M. Alf Museum of Paleontology)的古生物學家安德魯?法爾克(Andrew Farke)說道。
這一發現也表明,霸王龍也有講求品味的一面。福勒和他的團隊在幾具三角龍的頭蓋骨的正面周圍,發現了精確的、甚至可以說是細緻的咬痕,並據此推測這是在啃獵物臉部的嫩肉時留下的。
「我霸王龍也是追求品位的!」圖片來源:Unsplash
這一發現讓福勒和他的同事們質疑,霸王龍的進食行為是否會隨著其年齡增長而發生顯著改變。研究團隊認為,成年的恐龍憑藉其格外寬厚的牙齒,足以將三角龍這樣強壯的動物撕成幾半,而更年幼的霸王龍可能就必須要通過不同的進食策略來防止自己的牙齒受損。
另一個問題是,霸王龍是如何隨時間的推移而進化的。法爾克表示:「如果能發現類似的獵食行為在更早的時期就出現了,那會是很有意思的。我真的想知道,在霸王龍出現之前幾百萬年的那些更小的恐龍是怎樣生活的。」
* 擬南芥對本文亦有貢獻。排版:凝音
題圖來源:Unsplash
文章編譯自:《自然》 How to eat a Triceratops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喜歡記得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