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丨寧夏女子唐徠渠邊採食蘑菇,中毒病危全身血液過濾數遍!

2020-12-20 澎湃新聞

野生蘑菇雖好吃

但自行採摘

一不小心就會中毒

最近

唐徠渠的野蘑菇

就把人放倒了!

近日,因吃從唐徠渠邊採的野蘑菇,銀川市民馬女士中毒了,肝功能嚴重受損,住進了重症監護室,全身的血液過濾了數遍!

唐徠渠邊發現野蘑菇 爆炒下飯中了毒

57歲的馬女士家住銀川市金鳳區,離唐徠渠非常近,經常在唐徠渠岸邊鍛鍊、散步。

3月份以來,隨著天氣轉暖,渠邊的樹林裡經常能看到一叢叢的野蘑菇,非常誘人,馬女士遇見了總要採一些回家。

說起來她也算有經驗,常見的可食用蘑菇她都認識,更知道下過雨之後最容易「豐收」,因此從3月份到現在,家裡就一直在吃自己採回來的蘑菇。

7月26日,馬女士像往常一樣去唐徠渠畔遛彎,在西門橋頭往北約50米小樹林裡,又發現了一叢蘑菇,那是一種她從來沒見過蘑菇,白色,柄比較細,呈小雨傘狀,傘面上有類似皮膚皸裂的紋,感覺很是新鮮,就採了一袋子。

面對一種不認識的蘑菇,馬女士有些猶豫,但最後還是拿回家了,當天就爆炒了一大盤當晚餐,和老公一起享用美味。

由於採得比較多,兩口子一頓沒吃完,還剩了些,馬女士就放冰箱裡存儲,第二天加熱後又吃了一頓。

吃完後,沒有任何不適感,馬女士還照常帶著孫女去唐徠渠邊遛彎,甚至還在單槓上練了幾下子,晚上11點才回家休息。

誰知睡下之後,肚子就開始難受,胃裡直犯噁心,嘔吐、腹瀉,一發不可收拾。「從來就沒見過那種吐法,上吐下瀉,拉肚子二十來次,一開始是黃水、然後是綠水,最後是黑水,渾身無力,我就覺得事態嚴重了。」馬女士回憶說。隨後兒子立刻送她到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

搶救5個日夜 血液淨化挽回生命

急診科收住院後,7月28日,將她轉診至消化內科,主管醫師詳細追問病史,得知馬女士進食過野生蘑菇,再結合生化檢查結果,明確診斷為毒蕈中毒。

此時馬女士的轉氨酶(一項肝功能指標)已飆升到4045U/L,是正常值的100倍,這意味著她的肝功能損傷非常嚴重,隨時有急性肝衰竭的危險,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張鐵英一分鐘也沒耽擱,立即聯繫重症醫學科(ICU),迅速將馬女士轉入ICU搶救。

毒覃中毒目前沒有特效解毒藥,臨床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血液淨化,將全身血液中的毒素過濾出來。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救治方案就是如此,ICU的醫護團隊立即對馬女士實施雜合式血液淨化技術,床旁血液灌流3次加持續的床旁血液透析濾過(CVVHDF模式),期間又予以新鮮血漿2000ml進行血漿置換一次,挽救馬女士瀕臨衰竭的肝功能。

5個日夜的全力搶救,馬女士的轉氨酶終於從4000多降至659U/L,凝血功能也得到了明顯改善,病情平穩,成功轉出了ICU,如今繼續在消化內科接受後續治療。

8月5日,記者在消化內科病房見到了馬女士,劫後餘生,她看起來有些虛弱,談起此次誤食毒蘑菇的經歷,她心有餘悸。「這次真是長教訓了,再也不亂採不認識的野蘑菇了。幸虧我愛人吃的少,他沒事,幸虧那天倆孫女都不在家,沒吃,要是孩子也出了事,我真不知道怎麼給一家人交代......」

野蘑菇中毒年年有 不要輕易採食

馬女士表示,因為採食不認識的野蘑菇,她栽了大跟頭,又花錢又受罪,差點危及生命,希望用自己的經歷給市民朋友們敲個警鐘,千萬不要隨意採食陌生的蘑菇。她也希望唐徠公園的管理部門能在沿渠兩岸豎立警示牌,提醒遊客不要採野蘑菇。

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胡建平也同樣提醒市民,夏秋季降雨多,是菌類旺盛生長的季節,很多市民會在公園、野外的樹林、甚至自己家小區的草坪中發現各種野蘑菇。

野蘑菇種類豐富,看起來誘人,其實能吃的種類並不多,而普通的老百姓大多不會分辨蘑菇是否有毒,貿然採食非常危險。

一旦誤食毒蘑菇,輕則嘔吐腹瀉,重則損傷肝腎功,有些還會損傷神經系統,危及生命。

而銀川各大醫院每年到了夏秋季節,都會接診到不少誤食毒蘑菇中毒的患者,也真的有患者因此失去生命。

胡建平提醒,一旦誤食毒蘑菇出現不適症狀,可第一時間催吐,然後到正規醫院就診,越快越好。

毒蘑菇中毒有潛伏期

即使症狀不嚴重也需及時就醫

治療困難,致死率高,毒蘑菇中毒應得到全社會的重視。

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目前沒有簡單易行的鑑別方法,對於毒蘑菇的中毒救治也沒有特效的解毒劑,所以,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不要採食野生蘑菇!

毒蘑菇中毒後有哪些症狀?

吃完蘑菇後一旦發生頭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幻聽、幻視等症狀,應立即前往醫院治療。

如來不及就醫,要先採用簡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藥物,進行催吐、洗胃、灌腸等處理,儘快排出體內尚未被吸收的食物殘渣,從而減輕有毒物質的吸收,防止病情加重。

醫生說,一般食物吃進去後,40分鐘之內尚停留在胃裡,想辦法吐出來會減少毒素的吸收。

此外,就算當時沒有出現嚴重的症狀,也要及時到醫院檢查、觀察、接受治療,因為有些類型的中毒症狀是延後出現的,例如神經精神型中毒的潛伏期是1-6個小時,溶血型中毒的潛伏期是6-12小時,腎損傷潛伏10-30小時。

患者可能剛開始沒什麼反應,自行回家休息,但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之後開始出現精神恍惚、黃疸、肝脾腫大、紫癜等症狀,此時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處理,可能耽誤搶救時機,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

■連結

銀川常見野生蘑菇

野生四包菇

毒性:成熟後有毒

生長區域:俗稱狗尿苔,常見於野生樹林中腐木、樹木根部位置,在成熟前期可以食用(菌蓋底部灰色以前),不能與酒同食,成熟後(菌蓋下部黑色)有毒,不可食用。

瓦鱗鬼傘

毒性:微毒,幼時可食,成熟後不宜食用。

生長區域:生於我市田野、樹林和庭院中柳、楊等闊葉樹基部附近或草叢中。

墨汁鬼傘

毒性:微毒,更不能與酒一起食用。

生長區域:春至秋季(晚秋),或者生於我市田野、樹林和庭院中柳、楊等闊葉樹基部附近或草叢中,往往形成一大堆多達數十枚。

楊樹菇

毒性:無毒

生長區域:一般春、秋兩季自然發生於楊、柳、楓、榕、小葉榕等闊葉樹的枯死樹幹和腐朽的樹樁及埋於土內的樹根上,以及一些草坪上。

鱗柄白毒傘

毒性:劇毒,嚴禁食用。

生長區域:多分布我市的人工綠化帶、草坪上等溼潤處。

野生雞腿菇

毒性:微毒

生長區域:在雨後會迅速成長,多見於我市河邊、草灘、溝渠、樹林樹根旁。

記者:沈亞婷

視頻:何子軒 馬玥

原標題:《警惕丨寧夏女子唐徠渠邊採食蘑菇,中毒病危全身血液過濾數遍!》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所有桂陽人 請不要採食野生蘑菇,謹防中毒!
    近來,雨水充沛野生蘑菇瘋長可是,大家需要警惕了野蘑菇千萬別隨意採食[' ']野生蘑菇有毒品種多,且毒性成分複雜,提醒廣大市民勿採、勿食不明品種野生蘑菇,不要輕信不科學的鑑別方法;對於市場上售賣的野生蘑菇也要警惕。
  • 寧夏近2年內18人食用毒蘑菇中毒 1人死亡
    8月6日,本報刊發了銀川一位市民因誤食從公園裡採摘的野蘑菇中毒造成肝臟損害,最終通過血液透析才得以轉危為安的報導。其實,在寧夏誤食野蘑菇中毒事件每年都有發生,但仍有市民抱有僥倖心理,不以為然。8月10日,記者採訪了我區專門從事中毒類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處置方面的專家——寧夏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徐飛博士。
  • 無錫老伯山上採食蘑菇 18小時後中毒 不幸身亡
    夏季高溫潮溼,正是蘑菇生長旺盛的季節。近日,無錫市濱湖區桃源社區68歲的F先生採食野生蘑菇後因病情兇險搶救無效身亡。圖文無關老人食用野生蘑菇後18小時才有中毒反應據了解,23日F先生在梅園附近的山上採摘野生蘑菇後回家煮食,晚上吃了一頓,24日早上,又食用了一些剩下的湯湯水水,到中午就開始起了劇烈反應,後送二院搶救。
  • 青島一老人採食毒蘑菇中毒身亡!青島常見白毒傘菌等10餘種毒蘑菇...
    在青島,常見的毒蘑菇有10餘種,市民一定要注意不採不食不賣。上山採摘野蘑菇吃後中毒4月7日中午13時,海慈醫院急診科接診了一名疑為蘑菇中毒患者。患者是一名老年男性,來到醫院時神志還清晰,但是煩躁不安,不能自己控制。這位患者告訴醫生,他在食用野外採摘的野蘑菇之後,幾乎立即出現了喘憋、全身麻木、腹痛、噁心、嘔吐的症狀。
  • 寧夏又有14人誤食毒蘑菇!花十幾萬搶救險喪命!這種蘑菇毒性高於鼠藥!
    注意8月6日,寧夏日報報導了銀川一女士採食唐徠渠邊野生蘑菇住進ICU的報導後,8月中旬,銀川又接連發生3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9月2日,自治區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入秋以來,該院接診的毒蘑菇中毒患者前後已有14人!
  • 寧夏人民醫院近期接診誤食毒蘑菇14人!戶外野生蘑菇吃不得,你怎麼...
    8月6日,寧夏日報報導了銀川一女士採食唐徠渠邊野生蘑菇住進ICU的報導後,8月中旬,銀川又接連發生3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9月2日,自治區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入秋以來,該院接診的毒蘑菇中毒患者前後已有14人!
  • 毒蘑菇又惹禍!2019年全國22起因蘑菇中毒死亡 採食野蘑菇有經驗者...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7日訊 9月6日中午,山東省血液中心發布緊急招募令:「一名7歲兒童因誤食毒蘑菇出現中毒症狀,危及生命,已在醫院重症監護搶救9天,每天使用3000毫升血漿,急需您獻血救治。」截止到9月7日15:00,已有1095人在山東省血液中心各獻血點捐獻血液共計356400毫升,其中AB型獻血者491人,共計捐獻AB型血液168400毫升。男童誤食的肉褐鱗環柄菇在感受眾人緊急救援的溫暖之外,不禁讓人思考為什麼誤食毒蘑菇事件屢有發生。
  • 黃山市休寧縣板橋鄉全面開展預防採食野生蘑菇中毒宣傳
    當前,正是野生蘑菇旺盛生產的時期,因野生蘑菇色彩鮮豔,味道鮮美,不少群眾對野生蘑菇能成為盤中之物很是期待,殊不知這給他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為切實防範因採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發生,近日,黃山市休寧縣板橋鄉全面開展預防採食野生蘑菇中毒宣傳活動。
  • 記者調查丨@湘潭人,路邊的蘑菇不要採,謹防中毒!
    中毒事故多發市一醫院急診科負責人介紹,自6月7日起,醫院已接診5例蘑菇中毒病例。據患者家屬口述,患者均因誤採誤食野生蘑菇導致中毒。來自湘潭縣中路鋪的鐘女士便是如此,在和朋友一起採食野生蘑菇後,兩家人陸續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立即送往醫院救治。「蘑菇是靠孢子和風傳播,同一地區很可能繁殖不同品種的蘑菇。」
  • 吃了屋後採的白霜杯傘蘑菇,長沙一家三口中毒入院
    湖南省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陳作紅教授介紹,此病例是我國第一例由杯傘屬蘑菇引起的中毒案列。近日,家住長沙縣的劉娭毑在屋後採了些蘑菇回家煮食,自己只嘗了一點,丈夫和兒子各吃了一碗,30分鐘後一家人相繼中毒,出現嘔吐、頭暈、大汗淋漓、瞳孔縮小、視物模糊等症狀。一家人被緊急送往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搶救,被確診為白霜杯傘中毒。
  • 有毒蘑菇和可食蘑菇如何區分?專家:很難區分,不採不食最安全
    但要注意,「食菌季」同時也是蘑菇中毒的高發季。6月9日,湖南省食安委通報了湖南省野生蘑菇中毒風險防控工作情況。在2017年至2019年三年間,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收到毒蘑菇相關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報告831起,發病2818人,死亡53人。今年截至6月7日,全省已上報25起該類事件,其中長沙有4起,全省共發病76人,死亡1人。
  • 青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野生蘑菇不要採食 謹防中毒
    早報6月21日訊 隨著氣溫升高,雨量增大,野生蘑菇也開始旺盛地出現了。食源性疾病監測系統顯示,雨季來臨期間,我市時有市民因採食野生蘑菇而中毒,且有部分是重症病例,危及生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醒廣大市民:野生蘑菇不要採食,謹防中毒。
  • 野生蘑菇中毒頻發 長春人公園採蘑菇得小心(圖)
    在公園內採蘑菇的男子。  每年的七八月份,雨水偏多,是野生蘑菇生長的旺季,也是食用蘑菇中毒的高發季。28日,一名男子在友誼公園裡採摘野生蘑菇欲食用,這些蘑菇真能吃得安心嗎?  公園裡採蘑菇想過「嘴癮」  很多長春人都還記得去年8月份,吉林市一家7口人吃野生蘑菇中毒入院,一人死亡兩人病危的新聞。
  • 千萬不要採食野生蘑菇(組圖)
    為此,廣州市食安辦和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前天晚上聯合發出預警:毒蘑菇沒有明顯的標誌,品種多達上百種,其大小、形狀、顏色、花紋等變化多端(部分毒蘑菇見右圖),非專業人士不易鑑別;提醒廣大市民和在廣州工作的外來工,千萬不要採摘食用野生蘑菇。
  • 別再採食野生蘑菇!我國今年近8000人因誤食毒蘑菇中毒
    /a/20201126/e4eb7bf4248a466c8bec3baa089193be.shtml   日前,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布了一組數據,我國今年將近8000人因誤食毒蘑菇引起中毒
  • 澳地區出現劇毒蘑菇 如何預防蘑菇中毒
    澳大利亞維州首席衛生官格斯特  表示,這些蘑菇含劇毒,食用一顆就會引發嚴重後果。他指出,食用黃斑蘑菇會引起數天嚴重胃痛,而「死亡之帽」則會毒害肝臟,若不能及時就醫,後果將非常嚴重。  人們很難區分哪些蘑菇是有毒的,因為它們多與安全的蘑菇長得相似。蓋茨提醒,這種毒蘑菇一般生長在橡樹邊,為白色囊狀,表面有綠色的黏稠物質,底部為黃色。  澳大利亞朗塞斯頓的市長扎騰則表示,市議會正在努力清除這些蘑菇。  毒蘑菇中毒在生活中十分常見,那麼你知道如何去預防嗎?
  • 警惕!採食漂亮大蘑菇,福州依姆被搶救2天2夜……
    路邊採了個碩大白蘑菇 55歲依姆喜歡得不得了還拍了視頻「炫耀」沒想到拿蘑菇煮了碗面 結果吃完中毒醫生搶救
  • 野生蘑菇中毒風險提示
    2、對消費者的提示鑑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專業機構和人員幫助,目前沒有簡單易行的鑑別方法,民間流傳著一些識別方法經證明並不可靠,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不採食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也不要購買個人採摘售賣的蘑菇
  • 女子被診斷為藥物過敏 過濾全身血液才搶救成功
    吃了幾粒含有青黴素類的藥,紅斑就爬滿全身,癢得要命不說,皮膚輕輕一碰就往下掉。24日,29歲的羅小紅(化名)終於康復出院,想起這兩周的經歷,羅小紅後怕得不得了。大坪醫院腎內科主任何婭妮表示,重症藥疹是嚴重危及生命的藥物變態反應,起病急驟兇險,皮損廣泛,全身中毒症狀嚴重,病情複雜多變,若未及時採取有效治療措施,多於10-14天死亡,病死率高達40%。兩次血漿置換治療,挽回了她的生命給予足量糖皮質激素、聯合抗過敏藥物、大劑量免疫球蛋白衝擊……但這些傳統的治療措施並沒有阻斷羅小紅的病情惡化。
  • 致幻蘑菇刷屏!專家:野生蘑菇中毒死亡率高達20%
    每逢夏季,誤食毒蘑菇中毒事件屢屢發生,甚至有人為尋求刺激專門購買特定種類蘑菇,以求達到致幻目的。中毒防治專家提醒,蘑菇中毒沒有特效解毒劑,購買食用蘑菇時要做到「不確定的不吃、不認識的不吃」。近來,食用蘑菇中毒致幻的新聞也屢屢刷屏,許多交流致幻經驗的帖子引來熱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副研究員李海蛟介紹,我國毒蘑菇種類豐富,目前已發現將近500種。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的是一類牛肝菌科蘑菇。「目前,它的毒素和致病機理尚不清楚,但通過一些案例可以看出,這類蘑菇如果烹飪不徹底,可能會產生『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