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體制內年輕人生存現狀:拿著3000塊工資浪費生命

2021-01-09 騰訊網

一個程式設計師朋友曾對我說,加班加到心臟疼時,就想找個體制內的穩定工作,過上朝九晚五喝茶看報的生活。

國家公務員考試的火爆,也證明這種生活的吸引力:今年計劃招錄2.85萬人,卻有113.4萬人參加筆試,2.5%的低錄取率也沒有打消大家的熱情。

既然這麼多人嚮往體制內,京城老炮郭思遙就跟老爺們聊聊,北京體制內年輕人的生活到底什麼樣。

我曾對我的故鄉北京有這麼一句評價:這裡或許是全中國最公平的地方。無論你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很多事情在北京一是一二是二,機遇和壓力都是平等的,到處都有競爭,到處都有機會,所以到處都有夢想和期待。

但這只是整體看上去,在北京老一輩人思想中,比起讓孩子抓住機會在競爭中搏一把,他們更願意孩子捧著一個薪水連自己都養活不了的「鐵飯碗」,哪怕為此花費巨資。

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東北為什麼會有今天?就是因為太依賴編制,不管你在五百強企業做高管還是自己做生意,都不如一個月薪2500但是有編制的工作。

所以,家長會花一筆昂貴費用,給孩子安排到體制內。沒有人會看上這一個月2、3000千的工資,看上的是它穩定。北京又何嘗不是如此?

頭幾年在北京,一個普通地鐵司機的職位最高被炒到20萬左右。要知道,一個地鐵司機頭幾年的工資滿打滿算也就每月4000塊錢,不吃不喝4年多才能把成本賺回來。

一個普通站務員,最高也曾被炒到10萬塊錢左右,而工資可能也就3000多一點兒,在北京這種房價8萬一平的地方,3000塊錢也就是每月夠自己吃喝,多買件衣服都得掂量掂量。

但在長輩看來,這就是一個穩定的工作。當父母削尖腦袋,砸鍋賣鐵付了這筆錢後,臉上才會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走哪兒都得炫耀自己孩子有個穩定鐵飯碗,哪怕孩子並不喜歡這份工作。

我認識一個姐姐,是北京電視臺一個還算有名兒的出鏡記者。她是那種保持自我的人,溜須拍馬阿諛奉承攀關係的事兒從來不幹。在體制內工作很多年後,她實在看不慣某些作風,決定辭職。

可當她跟家人商量時,她家老爺子毅然決然地說:「你想幹什麼都行,但是電視臺的工作不能辭!」

這個姐姐給她父親算了一筆帳,自己現在風裡來雨裡去,成天成宿加班趕片子,恨不得春節都不能回家,就這樣兒一個月工資到手1萬塊,10年120萬,到退休年紀不吃不喝不花錢,滿打滿算也就200多萬。

可她現在自己做直播,一年就能賺200萬,為什麼還要堅持做不喜歡且掙得少的工作呢?老爺子還是不同意,在他眼裡,掙得再多,也不如有個穩定的「鐵飯碗」。

除了穩定,長輩們還看中體制內工作背後的便利。

我的好友大偉在北京一個著名醫院負責掛號。他進去工作倒是沒花錢,可他身邊兒很多年輕同事,都是家裡花重金安排進去的。

但包括大偉在內這群年輕人,根本不是正式編制,只是勞務派遣,最初一個月工資只有1500塊錢,幹夠2年工資才能漲點。好歹大偉還是北京孩子,那些外地來北京的,一個月1500怎麼活?

可很多家長不在乎,他們在意的是親戚朋友看病可以找你,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看病也可以找你,只要你一個人在醫院工作,就能給無數走後門的開無數綠燈。

但給別人開綠燈也需要你打通醫院裡層層關係,在這種由關係形成的怪圈中,很多年輕人變得越來越圓滑,越來越向自己當初最不喜歡的樣子靠攏。久而久之,這種生活體系,不就越來越像東北的現狀嗎?

其實這種「方便辦事」的思想背後還有一種優越感:我家孩子誰的事都能辦。

東北家長最喜歡給領導開車的男孩,因為離領導最近,好辦事。而北京家長喜歡在銀行工作的男孩兒,和在學校工作的女孩兒,一個跟錢有關,一個跟孩子上學有關,都是大家在北京最關心的事。

在很多長輩的想法裡,哪怕家裡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想要辦那種複雜的銀行業務,自家兒子能瞬間辦好,那這孩子就沒白生。哪怕鄰居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排不上號,自家姑娘能給安排了,那全家都能光宗耀祖,倍兒有面子。

像我這種做新媒體行業的,在長輩們看來,就是天天跟家待著沒工作沒用處的。他們不知道這個行業是幹什麼的,更不覺得我能幫他們走什麼後門。所以,逢年過節,我都得在飯桌上面對那些工資只有我1/10的體制內「榜樣」們。

其實,家長的老思想多少可以理解,但讓我不能理解的是,身邊兒的同齡人,甚至比我還年輕的人,也有同樣想法。

前一陣子,幫著北京一個公益相親組織發了個推廣,第一次了解目前北京相親環境現狀。很多年輕人相親時最看重體制和穩定:一個月穩穩噹噹朝九晚五掙5000,一年到頭不吃不喝攢6萬,也比一個月掙6萬的人強。

當然,我不是鄙視一個月賺5000塊錢的朋友,畢竟工作分工不同。我是想替那些一個月掙6萬的人吶喊一句:憑什麼人家辛辛苦苦多掙點,還要被嫌棄?!

而且這種嫌棄還能延展到個人品質,哪怕一個月掙6萬,但工作不穩定就說明收入不穩定不靠譜,證明個人作風也不穩定不靠譜。這樣的人,就不能被列為相親結婚的對象。

這種老一輩人的思想,居然在年輕人腦海裡紮下根來。

比起這種根深蒂固的老思想,其實我更擔心體制內年輕人的工作狀態和真實想法。

我女友之前在地稅局上班,一個月工資3100,五險一金全部上齊,雖然不是正式編制,只是北京常見的勞務派遣合同制,但這就是能讓所有家長都滿意的一種工作。

可是這工作,純粹就是養老。由於崗位不同,有時候可能一天連一個人都接待不了,溜溜兒的就在那兒玩兒一天手機,到點兒吃頓一塊錢的自助餐,晚上下班要是沒人還可以提前走。

這種工作對於人生毫無意義,可很多年輕人拼了命想得到一份兒這樣的工作,哪怕住在門頭溝、燕郊這麼遠的地方,每天上班恨不得坐3小時的車,也要來這裡養老。

歲數大點兒的,看中的是地稅局這層名片,可以積攢點兒資源。而更多年輕人,就是拿著3000塊錢工資,浪費未來的生命。

我女友倒是住得近,每天騎電動車只用五分鐘就能到單位,但我還是勸她辭職,因為這樣的生活,我覺得不該屬於年輕人。

還有我的好朋友二哥,他的變化和想法最讓我吃驚。

十多年前,按我們的話來說,二哥在工體那片兒「算個混的」,是人人羨慕的對象。甭管是本地的還是外來的,都覺得跟著他混以後會有個美好的前途。

當我再見到二哥時,卻有點兒不知所措。

曾經心懷雄心壯志,打算開連鎖酒吧壟斷整個東城區的二哥,現如今經家裡安排,去某機關單位給領導開車,一個月拿一成不變的2500塊工資。酒桌上,二哥一直吹噓機關單位的福利待遇,以及每天可以如何遲到早退。

後來我聽說二哥給領導伺候美了,從2500塊工資的司機,換到一個月拿近4000塊,可以獨享一間辦公室喝喝茶看看報的崗位。他覺得自己人生,已經到達最頂峰。

可我卻覺得,已經不太認識他了,他全然不是當年我熟悉的那個二哥。

我本以為,我們這一代人還是當年那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但現實卻相反,我身邊很多朋友在「體制」裡「穩定」太久,早已忘記夢想的模樣。當你問他過得怎麼樣?他一定會說:「滿意,挺好的啊。」待他酒醉之時,才會掏著心窩子說:「哎,不然又能怎麼樣呢。」

他們身體很年輕,思想卻老了:放棄追逐夢想,學會妥協,懶得思考未來,全憑別人安排。他們忘記日新月異的北京城裡,每天有多少閃光的機遇和殘酷的競爭。

最後借用一段「無問西東」的臺詞與大家共勉:

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

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惱,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希望我們都能從麻木的踏實中,重新找回真實。

相關焦點

  • 淘金寶庫雜談:拿著3000塊工資,感覺浪費生命,要辭職嗎?
    對這工作也不是有多喜歡,每個月就3000來塊工資,感覺在浪費生命。親哥說這幾年就好好學點技術,不要多想。堂哥做寵物代理的,想拉他過去一塊做,比起做機械肯定要輕鬆,但是工資沒保障。他自己想了很久,也沒找到一個方向,就來問我們,像這樣的情況應該辭職嗎?說實話,拿著3000的工資,如果是在一線城市的話,生存都難啊。
  • 一對30歲體制內夫妻的真實生存現狀,看完真讓人羨慕!
    我的一位高中同學,今年30歲,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到了老家的小縣城,通過正式招考進入了體制內,在鄉鎮的一所小學當老師。後來,他找的媳婦是一個公務員,和他同齡,也在鄉鎮上班。這樣的搭配,在小縣城很普遍,屬於一對典型的體制內的夫妻,這篇文章就帶大家看一看體制內夫妻的真實生存現狀。
  • 你為什麼拿著三千塊的工資,失去自由,浪費生命,還不快樂,還不辭職?
    這是職場中該有的工作態度,要是每遇到一個工作都這樣,那你在職場就不會有出頭之日,每天對你來說都是浪費生命沒有自由,想快樂都快樂不起來。2、暫無其他出路,只好將就著開篇說了,辭職只能承受比這更不好的結果,所以只好將就著。等有合適的機會再考慮辭職,也不耽誤呀。
  • 體制外的人真的了解體制內嗎?丨體制內生存實錄(下)
    忙起來真的是天亮到天黑,到手3000多,幹了半年,集體漲工資到4000多,發現這份工作真的看不到頭……就不可能有上升空間,輔警怎麼可能給你升成民警?工資永遠都這麼多,20剛出頭能幹,那以後呢?拿榮譽感哄自己玩兒麼?不好意思,我就是一個更喜歡錢💰 的人,只要這個錢不是非法途徑獲得我心安即可。
  • 體制外的人真的了解體制內嗎?丨體制內生存實錄(上)
    ,你在體制內工作還是體制外?@Bonnie,等副業做起來達到自己目標後再辭職某1.5線城市大專院校的高校普通教師一枚,拿著發不了財又餓不死的工資體制內普遍老齡化嚴重,年輕人在體制內不可能閒的,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經常也需要幫年紀大的同事處理一些電腦的問題。
  • 「體制內」靠什麼誘惑了中國年輕人
    公務員考試因何火:體制內好處多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高明勇:公務員考試年年火爆,您認為「體制內」的誘惑體現在哪裡?李 強:「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差異,籠統講的話沒有什麼太大意義,所有不同單位都會有差異,即使是「體制內」的單位其內部也有差異。現在的問題,實際上是如何來看待公務員等幾個特殊群體。
  • 10年前拼命進金融圈,如今扎堆考體制內,穩定才是年輕人的安全感
    無論是高學歷畢業生,還是普通學校的畢業生,很多年輕人在沒走出學校之前就已經做好了進入體制內的準備,並且已經開始做出各種努力。都說看現在年輕人找工作的選擇,就能看出整個職場的發展形勢和社會的經濟形態,也確實是這樣,觀察年輕人的擇業選擇,確實是判斷整個就業市場環境的大指標和大方向。
  • 「工資難以生存」,幼教月平均工資不到3000元,大部分人選擇放棄
    究其原因,還是她們的工作量越來越大了,但是工資卻沒有隨著工作量而上漲,所得的工資難以生存。尤其是現在很多家庭都有了二胎,學生比以往多了,加上有些家長比較溺愛孩子,班級裡會出現許多「熊孩子」,上躥下跳的不消停,幼兒教師要時時刻刻盯著這些學生,以免他們磕著碰著,這樣一來,有時候教室內就會像菜市場一樣亂,老師也是手忙腳亂,恨不得有三頭六臂,有網友無奈調侃,幼教是拿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
  • 那些年扎堆進金融圈的年輕人,現在正扎堆挺進體制內
    這兩年,我身邊那些當年扎堆進金融圈的年輕人,都開始扎堆往體制內跑了。有人剛畢業就上了岸,有人工作了幾年終於上岸,還有人是早早上岸現在已經享受紅利的「既得利益者」。科普下「上岸」這個詞,學弟學妹們告訴我,它對應的是30年前的一個熱詞「下海」。
  • 體制內是深井,體制外是江湖
    分析了這麼多體制內外的利弊,想必你應該開始明白,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選擇,或者,你是否應該從體制內跳出來,或者從體制外考入體制內?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保留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裡面提到一個觀點,我至今認同:在體制內的人,永遠不要以為自己的生活穩定,就可以浪費時間的天天打遊戲、上班等下班、下班等工資,這樣的生活只會讓人在晚年的時候後悔。
  • 海歸碩士在入職事業單位,月到手才3000元(不算年終獎),咋辦?
    但你見多了之後,就會發現這樣的學歷高配工資低配的情況,還是蠻常見的。先說海歸的難點,回國吧,總有人會說你回國肯定是因為在國外混不下去,不然為啥會回來。不回國吧,總有人說你是白眼狼,培養出來去給別人的國家添磚加瓦了。加上國外疫情影響,為了生命安全考慮,今年就要回國了。回來工資高吧,人家覺得是天經地義,你都海龜碩士了工資高沒啥好說的。
  • 體制內5000工資,跟體制外10000工資,到底應該怎麼選擇
    所謂體制內,就是有編制,工資都是靠財政撥款,可以說旱澇保收,收入穩定,但漲幅不大。體制內的工作,基本上是一眼望到了頭。所以,對於很多體制內的人來說,尤其是基層公務員、基層事業單位職工而言,這個體制反而成了雞肋,棄之可惜,待在裡面又感覺混日子。
  • 為何你要儘快考進體制內?10年後,你跟公務員的差距,會逐漸顯現
    最主要的是,李叔現在手裡還每年拿著上千萬的培訓經費,各個學校和培訓機構都把他當財神供著。所以,體制內的工作,在工作的含金量以及所掌握的資源上,還有地位上,體制外根本沒法比,作為一個事業單位的科長,工資之外的東西,是很多體制外企業人員望塵莫及的。
  • 我,40歲,離開體制,創業2年,現在在全職開滴滴
     於是想到了,在現實中,家裡的老人都清一色的羨慕體制內,而年輕人卻清一色的羨慕體制外,很多不顧家人反對,離開體制內工作,一時間「逃離體制」還成為了一個熱搜詞彙。同等質量的夥食,體制內的食堂賣5塊,體制外的人到外麵館子吃飯需要15塊,這10塊的差價,就是福利。這部分福利,在體制內並不會按工資計算,而體制外的公司,一定在招聘信息上已經折算在工資中了。
  • 看看你對體制內的誤解,被說中了幾條?
    但是很多人在進入體制內之前,對於體制內的工作性質、工作特點和工作環境其實並不了解,只是通過新聞媒體的報導和一些道聽途說的消息了解了一些片面的印象。如果你抱著公務員的工資一定很高這樣的想法,進入體制內你一定會很失望,當你拿到工資的時候你甚至會難以置信,怎麼才這麼一點點。
  • 導遊生存現狀調查:歐洲領隊主要收入非旅行社工資
    高強度的腦體勞動門檻高   那麼,目前國內的出境旅遊導遊現狀又如何呢?以帶歐洲出境的領隊為例,由於歐洲大多沒有地方陪同導遊,因此帶歐洲團的導遊都是一身二任——既是領隊又是導遊。國內目前資歷比較好的領隊一般都與品牌比較有保障的大旅行社建立起一種相對鬆散的合作關係。
  • 我,33歲,北京技術總監,年薪55萬,辭職考進體制內,月薪6000
    01 我,33歲,北京技術總監,年薪55萬,辭職考進體制內,月薪6K作者 l 懸崖上的貓 公眾號 l 彪悍貓先生(ID:BHMaoXianSheng)前段時間,我得知發小老王從北京回來了,於是大家小聚了下,他告訴我,自己已經放棄了在北京的技術總監的工作,這次回老家花了不少時間精力考入了體制內,現在工資
  • 美國「體制內」誰的工資最高?
    在知道答案以前,還是要先了解美國「體制內」有哪些部門。和中國一樣,美國的「體制內」包括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政府部門的人員叫公務員(PublicServant),而事業單位員工稱為公共僱員(Public Employee——當然,這個詞的廣義包含所有體制內人員)。下面我們來分別看看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的員工工資。
  • 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要相信未來,珍愛生命
    一條年輕的生命這樣逝去,讓很多人為之惋惜。而她的留言,勸大家不要進入體制內,也引起了大家的爭論。體制是一座圍城。裡面的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有人漏夜趕科場,有人辭官回故鄉。有些人擁有的正是很多人的求之不得。
  • 諾貝爾獎得主: 東亞教育體制浪費了太多生命
    ,年輕人應該學習不同的事情。東亞國家現代的普魯士教育體制阻礙了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對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害無益。2、家長在稀缺心態的驅動下,讓孩子從小沉浸在補習班和題海裡,希望能先去搶到眼前看起來很稀缺的學校資源,也許從長遠來看,就反而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