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多多,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大麥的栽培技術,文章閱讀時間大概需要5分鐘,感謝讀者們的耐心閱讀。
大麥
學名:Hordeum vulgare L.
英文名:Barley
別名:元麥、草麥、青稞、米麥
1.起源與分布
大麥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小亞細亞到中東、埃及、北非、俄羅斯;另一種則認為中國青海、西藏、四川西部是野生大麥的起源地之一。大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其栽培面積佔全世界穀類作物的第六位。種植最多的是中國、原蘇聯和美國等。在中國,大麥種植有五千年的歷史,分布區域很廣,南起福建、江西,北到內蒙古、黑龍江等25個省(區)都有種植。在湖北省普遍種植,是優良的飼料作物,同時也可作為牧草利用。
2.植物學特徵
大麥是禾本科大麥屬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鬚根系,主要集中在30~250釐米的土層中。莖稈粗壯,直立,由4~8節組成,株高50~100釐米。葉片扁平,長10~30釐米,寬6~10毫米。穗狀花序粗壯,長3~8釐米,每節著生3枚發育小穗,無柄,長1~1.5釐米(芒除外)。穎果先端有短柔毛,成熟後與內外稃黏著,不易脫落,千粒重20~30克。
3.生物學特性
大麥喜冷涼氣候,較耐低溫,在高緯度與高山地區都能種植,裸大麥耐寒力強於有稃大麥。春大麥種子發芽的最低溫度為3~4℃,最適溫度為18~25℃。幼苗能耐-3~-4℃,甚至-10~-12℃低溫,但開花期在-1℃時受凍。冬大麥比春大麥耐寒力強。生育期短,一般比小麥早熟10~15天。較耐旱,苗期需水量較少,分櫱到抽穗過程需水量漸增。生長期間,如雨水過多,日照不足,莖葉徒長,易倒伏和致病。分櫱能力較小麥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以疏鬆、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為好。不耐酸,苗期對酸敏感,在pH值為3.35的土壤中死亡,有一定的耐鹽漬能力,在含鹽量為0.1%~0.2%的土壤上生長良好。湖北大部分地區都種植大麥,一般作為冬季倒茬,秋季播種,次年3月上旬拔節,3月下旬孕穗,4月初抽穗,中旬進入開花期,5月上旬即開始成熟,全生育期220天左右。
4.栽培技術
大麥因其生長期短,耗地輕,故為各種作物的良好前作,可與水稻、玉米、高粱、夏大豆、花生、甘薯及棉花、甜菜、馬鈴薯等輪作。適宜密植,吸水肥能力較強,要求深耕並施足底肥,播前每畝施有機肥700~1000千克。播種期根據各地氣候條件而定,在湖北播種時間以秋播為主,播期自9月到11月,愈北宜早,愈南宜晚。播種方式以條播為主,也可撒播。播種量每畝10~15千克,行距15~30釐米,播深3~5釐米。如用於青刈,儘早播種可提高青飼料產量。冬大麥在返青時應中耕一次,青刈大麥可不中耕,但應注意追肥和澆水。氮鉀肥應早期使用,以利根系發育。青刈大麥於第一次刈割後,要及時進行追肥和澆水,以利迅速再生,提高第二茬的產量。籽粒大麥在成熟期收穫,每畝可收種子90~150千克左右。
5.營養價值與利用方式
世界上大麥總產量中87%~90%作為飼用,在我國飼用佔70%,其餘用作糧食或釀酒。大麥籽實的飼用價值相當於玉米的95%。青刈大麥是奶牛春冬季節的優質青飼料,尤其是蛋白質、胺基酸和礦物質含量豐富。在抽穗初期收割,可調製上等青貯飼料。大麥秸稈經氨化、鹼化或鹽化處理,可提高飼料的適口性和消化率。大麥籽粒是家畜日糧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青刈大麥還可作為馬、牛、羊的青飼料。
6.品種和品系
大麥在湖北地區有許多類型,根據其春化階段對溫床條件的要求,可劃分冬性、半冬性和春性三種。屬冬性的有:京山的須方麥、京山1號本地大麥、竹溪的殼大麥、隨縣的四月黃和芒大麥等;半冬性的更多,如黃岡毛大麥、光化本地毛大麥、天門早大麥、宜昌大麥、江陵三月黃、陽新四月黃、黃石老代大麥等;春性大麥相對較少,如鄂城三月黃、黃栒大麥和南漳毛大麥。大麥也可按成熟時間的長短分為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種,在湖北地區種植的大麥,大部分以早熟品種為主,如早熟3號等。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講到這裡,喜歡小編的文章的朋友歡迎轉發、評論和分享,我們下期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