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紅色印記調研行——梅州·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一)
「紅色資源」是廣東寶貴的歷史財富,作為中國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廣東紅色革命歷史跨度長、重要事件影響大,從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州起義的英雄壯舉,到紅軍長徵在南粵大地播下的革命火種;從中共三大在廣州的勝利召開,到珠江兩岸湧起改革春潮,近百年間留下了數不勝數的紅色資源。
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聯合國內主流媒體和網絡媒體推出具有全國聚合輿論效應的「萬裡紅道——廣東紅色印記調研行」系列報導,圍繞「東縱抗戰路」、「粵北長徵路」、「南粵星火路」等主題,全方位、深層次剖析廣東省各地市在紅色旅遊發展中的有益嘗試及探索。
本欄目得到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廣東省分行大力支持,聚焦紅色旅遊發展,為讀者講述廣東盪氣迴腸的紅色故事、展望譜寫新時代發展的新篇章。
1927年,朱德在此指揮阻擊戰,作出關鍵決策;如今,一座新城在此崛起,紅色基因引領發展。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青山鬱郁的三河壩上,一座高15米、寬4米的烈士紀念碑靜靜地佇立在筆枝尾山山頂。四方形的碑身上,由朱德元帥親筆題寫的15個正楷鎏金大字——「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至今熠熠生輝。
92年前,中國革命史上一場承前啟後的戰役在這裡打響。開國上將蕭克曾評價:「沒有三河壩戰役,便沒有井岡山會師。」
歷史照亮未來。如今,蘇區精神、紅色基因成為新時代推動梅州老區蘇區高質量發展的紅色引擎。
三河壩戰役起義軍指揮部舊址(翻拍)
紅色記憶口述
沒有三河壩戰役,便沒有井岡山會師
三河壩位於梅州市大埔縣西部,因梅江、汀江、梅潭河在此交匯而得名,「得此控閩贛,失此失潮汕」。
1927年,南昌起義後,八一起義軍撤出南昌,一路南徵。進人福建長汀後,周恩來召開軍事會議,對入粵作出葉挺、賀龍部到潮汕、海陸豐建立工農政權,朱德率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及第九軍軍官教育團駐大埔縣三河壩,阻擊尾追之敵,掩護主力南下的分兵決策。
廣東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理事、蘇區精神(廣東)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梅州市大埔縣委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餘敏致力於研究三河壩戰役。他講述了這場對中國革命史有著重要影響的戰役——
面對追兵,1927年10月1日,朱德和第二十五師師長周士第、黨代表李碩勳指揮約3000人的起義軍打響了一場阻擊戰。戰鬥慘烈,午後,朱德召集全師軍官講話並作了堅守陣地的部署,號召大家「一定要堅守三河壩牽制敵人兵力,為我軍主力進軍潮汕創造有利條件」。
起義軍血戰三晝夜,彈盡援絕,處於敵人的三面包圍中。為了保存力量,指揮部決定退出戰鬥,於3日晚撤離三河壩。10月4日,為掩護部隊轉移,七十五團第三營在營長蔡晴川的指揮下,堅守筆枝尾山山頂陣地,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彈藥打完了他們就同敵人肉搏,最後全營戰士壯烈犧牲。
「次第掩護,逐步撤退」的辦法讓起義軍擺脫了敵人,取道百侯、饒平準備到潮汕與主力會合。6日早晨,葉挺、賀龍主力在潮汕失利的消息傳來。極端險惡的處境下,朱德以務實精神,作出了正確的戰略決策,決定「穿山西進,直奔湘南」,最終在1928年4月登上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
穿越92年風雨,三河壩戰役留下的精神不朽。餘敏說:「不怕犧牲、勇於擔當的革命精神,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都能在這場戰役中看到。」
烈士饒龍光曾是大埔縣黨組織負責人。他的侄孫饒超然講道,三河壩戰役中,叔公組織當地農軍積極配合起義軍一起作戰,組織群眾籌集糧食積極支援前線。通過這場戰役,共產黨人的形象在當地百姓心坎上樹立起來了。
來源:金羊網 作者:董柳 危健峰
編輯:劉嘉文
校對:鄔嘉宏
審核:鄭健龍
籤發:彭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