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過春天》:面對低自尊小孩,要這樣幫助小孩培養自我認同

2020-12-25 思思的嘉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過春天》,這部片子的名字乍看上去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它卻講述了一件看起來平凡但意義深刻的故事——坐標香港和深圳,佩佩是全劇的主人公,是一個16歲的普通女孩。一家三口經常聚在一起見面是不敢想像的事情,因為她住在深圳,每天要趕到香港上學,母親在深圳也沒有正經工作,父親則在香港開貨車養家餬口。可以說她擁有一個不太完整的家。對於她來說,白天香港晚上深圳的通勤生活復一日地重複著。

因為家裡不寬裕,所以放假了她會去香港做兼職。在工作過程中,有人問她家住哪兒,不自信的她想了半天只蹦出兩個字:"很遠。"儘管她不善言辭,生活看起來也很不容易,但她有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以及和她之間的一個約定——去日本看雪,這些都是她生活中的一絲希望。她後來因一次意外成為一名"水客",幫別人走私蘋果手機,還在此期間和朋友的男友發展成曖昧關係,並因此和朋友大吵了一架。紙包不住火,最後佩佩所在的團夥被警察一鍋端。後來佩佩被取保候審,母親便帶她登上飛蛾山山頂鳥瞰香港。在這一刻,佩佩才發現,原來父母一直深愛著自己,而沒有忽略自己。

整部片子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其他人對佩佩說的一句:"別逞強了。"儘管只有四個字,但究其原因,顯然是佩佩由於家庭的緣故沒有辦法得到自尊自信。幸好,佩佩還未成年,在經歷過一些事情以後,身上的無助感慢慢消失,開始重拾自信了。對於孩子來說,家庭其實是各種情感的來源,自己是否自尊自信和家庭成員是否給予支持有莫大的關係。

那麼,通過這部電影,我們不妨探討一下什麼是低自尊,低自尊有哪些表現,以及家長如何改變孩子低自尊的狀況。

一、"低自尊"的含義

這個詞語,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比自尊要低一些的心理狀態。而我們知道,自尊指的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知道自己目前的各方面狀況,包括優點和缺點等等。而"低自尊"則是負面信息居多,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缺點比自己的優點看得更清楚,可以說屬於"自卑"的範疇。

佩佩是"別人家的孩子",可以用品學兼優來形容,但是她人緣一般,不善言辭,那麼這就是一種明顯的"低自尊"表現——不清楚自己的優勢,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要知道,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需要存在感支撐他面對生活和社會,但就偏偏有這麼一類人找不到存在感。這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致命的,因為沒有存在感也就相當於沒有了希望,在沒有希望的時候,人們會做出一些無法彌補但又害人害己的事情來,對他們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是不利的。

二、"低自尊"的具體表現

1、對除家以外的地方充滿防備

如果孩子遇到一點小的事情就發脾氣,看到一些稍微傷感一些的內容就暗自憐傷,又或者遇到挫折的時候一蹶不振的話,千萬不要簡單認為這是他(她)進入青春期的表現,而是要更深層地想,是不是他(她)陷入了"低自尊"的泥潭中。

長期處於性格敏感多疑、遇事想逃避、容易焦慮和恐懼的狀態,是"低自尊"孩子的具體表現之一,對此家長千萬不能忽視。

2、始終懷有消極情緒

和很多其他孩子不一樣的是,有些孩子看起來總是靦腆的,不愛和其他小朋友玩在一塊,總是躲在角落裡,甚至不敢和別人交往;有的孩子甚至遇到事情就退縮,總是通過逃避去解決問題。其實,往往這並不是他們不自信、太怯懦那麼簡單,而是他們也擁有"低自尊"。

《過春天》裡的佩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學校裡沒什麼人注意她,好朋友沒幾個;在家裡得不到家人的關注;在"水客"團夥中,她因為幾次"辦事"得力,才從中找回了一點存在感。儘管別人老是和她說"別逞能了",但她還是堅持通過自己的一些小抗爭表現自己的"能",來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三、如何讓孩子走出"低自尊"?

1、改變孩子容易焦慮、遇事逃避的習慣

孩子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找不到存在感,就會特別容易焦慮,而且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去逃避。一些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不擅長或做不好的事情,要想他們主動去做,顯然是不太可能的。這時候家長千萬不要逼迫他們做那些事情,而是通過各種辦法讓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然後多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要想孩子遇到事情不那麼緊張,我們可以給孩子設置一些可能會遇到的情形,然後再一起討論到底用什麼方法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2、讓孩子學會接納自己

孩子為什麼會"低自尊",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能力還不是那麼的強,總覺得和別人相比缺那麼一點兒,甚至差距十萬八千裡。

要知道,人無完人,但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不是顯然也是不可取的。父母可以拿一個筆記本,把孩子生活中的優點、孩子曾經做過的值得驕傲的事、得到了哪些表揚、有沒有喜歡或擅長的事等等分類記錄下來,然後在恰當的時候引導孩子多想想自己的閃光點。

首先,我們對孩子的優點要進行及時反饋。一旦發現孩子做好了某件事情,就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的、做得到的。

然後,對於孩子沒做好的不要急於否定,而是和孩子一起探討。我們作為旁觀者,需要幫助孩子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那麼他們就不會那麼容易再在同一個問題上反覆出錯了。不要直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是要讓他們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他們自己去做。

最後,小禮物是獎勵孩子的重要手段。雖然我們不提倡把物質獎勵頻繁化,但偶爾為之還是很有必要的。它有時勝過千言萬語,尤其是對於較為年幼的孩子。

3、幫助孩子克服自責心理

有時候,人做錯了事責怪自己做得不好無可厚非,但一旦成為常態,會嚴重影響他今後對事對人的判斷。孩子也是如此,低自尊的孩子除了對自己不自信,還經常因為一些小錯誤責怪自己,覺得是自己做的不好拖累了別人。久而久之他們會把這種想法形成慣性思維,從而影響他們日後的正常生活。

一旦發現孩子存在這種心理,不妨問一問他們:要想避免錯誤的發生,要如何做呢?

想都不想就呵斥孩子,只會疏遠親子關係,並且加重孩子的這種不自信心理。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才是較為明智的舉措,因為這樣既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夠切實解決問題。

用實際行動關心孩子,才能更好地讓他們明白規則的意義,以及自身存在的問題。

因此,假若孩子再表現出內疚自責、鬱鬱寡歡的狀態時,只要做到以上的要點,就可以讓孩子走出這種自責。

孩子的自我認同,對於他們今後走向社會、爭取幸福人生將會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作為父母,除了必要的關心與陪伴,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走進自己的內心。這樣,孩子才會擺脫"低自尊",才能有勇氣去擁抱自己的生活。

我是思思的嘉,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解析《過春天》:面對低自尊小孩,要如何幫他們找到「自我認同」
    今天我想和大家從育兒角度談談《過春天》這部電影。 有人說這個電影重新定義了國產的青春片,但其實好的電影不應該只局限於表現一個方面的內容,更應該更具有包容性,《過春天》就很好地展示了它所包含的豐富的社會性。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低自尊」小孩,該如何找到自我認同
    那就是她能認識並調整自己的"低自尊",形成自我認同。今天我們以《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為例,闡述"低自尊"形成的原因並幫助孩子找到自我認同的方法。松子的低自尊,從父愛不足開始明白低自尊之前,我們應該先明白什麼叫自尊。
  • 為什麼國外學校要教小孩Self-Esteem, 因為缺乏自我價值認同可能毀壞孩子的一生
    我們不敢隨意揣測小斯的心思,但一個覺得「活得沒有意義」的孩子,很可能是在自我價值認同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所以,這一期的「思維和方法」專欄,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話題:Self-esteem(自我價值認同),這是國外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都要學習的一項內容。
  • 解析電影《聲之形》:培養小孩「自我認同」,比學習成績重要得多
    這部片子除了與我們現在常提到的"校園欺霸"的話題有關之外,而在我看來,這部片子僅僅是基於校園欺霸的故事在向人們講述"自我認同"對一個人的意義。從育兒的角度來說,父母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自我認同是極其重要的,它能夠幫助孩子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避免錯誤的認知偏向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以積極樂觀的認知引導孩子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 自卑者都缺乏自我認同,一個喪失自我的人,談何自尊自信
    當你這樣問自己的時候,你或許會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感覺自己活了這一把年紀,卻沒有弄清楚自己究竟是誰,這是不是很可悲?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對自己的認知,大都來自於別人的反饋,但那些反饋是有偏差的,是壞,時高時低.....
  • 經歷過家庭PUA的孩子,該如何克服低自尊?
    前面兩篇文章(以前熱心現在冷漠,如何重拾自信一、二)簡單說過克服自卑,培養自信的話題。(當然培養自信是個宏大複雜的話題,需要長期的自我覺察和積極修煉。)按照思路順序今天聊一下自尊。我不敢,和我不配是有一定內在聯繫的兩種概念。雖然都是對於自己的不信任,前者是對能力的懷疑,後者是對自己自我價值的否定。
  •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認同感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認同能力。,指出他到底強在哪裡,這將增加孩子的自我認同或自尊。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孩子做得好或者取得的成功,歸納為是因為孩子「努力」,這很可能會削弱孩子的自我認同或自尊-孩子可能會產生懷疑:「是因為我能力不足,所以我只有比別人努力オ能做好嗎?2另外,表揚孩子的時候,要儘量避免「空洞的貼標籤式的」表揚,比如「真棒、真聰明、真乖」之類的,這些無助於孩子提供自豪感與自我認同,棒在哪裡?聰明在哪裡?乖在哪裡?
  • 昆明英語輔導班,學英語目的是培養自信自尊,豐富自我認同感
    英語輔導昆明英語輔導班,學英語目的是培養自信自尊,豐富自我認同感。佩文教育舉例說明:口語課主要是通過專題討論和深化場景,促進學生實踐;他的寫作課通過學習優秀案例、教授文章的基本結構、語言組織技巧等,來培養學生的學術寫作能力,閱讀和寫作。此外,他還擁有豐富的託福、雅思、課程的教學經驗,以其豐富的社會文化知識帶動課堂,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使學生在國外留學時可以迅速融入美國社會。
  • 76「積極自我」自尊|如何培養孩子恰如其分的自尊?
    如果聽過我全部音頻節目的朋友,應該還記得我分享過我們需要給予孩子這個人無條件的支持,但是要給他的行為有條件的支持!孩子的人和行為要分開去對待!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支持是愛,給予孩子行為有條件的支持是教育,兩者缺一不可!
  • 《哪吒》:有申公豹的自我效能和太乙真人的自尊,孩子才能正獨立
    一、《哪吒》:申公豹的太乙真人的特質解析為什麼會選他們兩個人?當然是因為今天的標題:自我效能和自尊。所謂自我效能,就是一種對自我能力的信仰。而自尊,就是自我價值的判斷。獨立意味著孩子要敢於直面困難、擁有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不依附他人、在面對挫折時有良好的心態。這樣總結下來,孩子要想勇於解決困難,那就一定要有高自我效能感;孩子要想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就一定要有高自尊。
  • 一部手機毀所有,讓孩子將手機「打入冷宮」先從提高自尊水平開始
    家長要想讓小孩懂得自律,就要提高他的自尊水平。1.自尊水平高的孩子懂得自我約束自尊水平低的小孩,他的自我約束能力也會比較低,由於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使小孩自尊水平低,這樣的小孩也不懂得自律,也不懂得自我約束。但自尊水平高的小孩,他們在家長良好的教育下,懂得了自律。
  • 情商低的小孩總愛說這幾句話,家長要引起重視!
    一個人的智商是遺傳自父母家人,而一個人的情商則是可以從小培養的。長大後情商低的人就是小時候父母就沒有注意引導和教育。如果孩子從小就愛說這幾句話,說明孩子情商太低,家長要趕緊糾正。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應正確引導孩子的理念,鼓勵孩子的行為,樹立起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沒有做好事情的時候,千萬不要隨意責罵孩子,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而是鼓勵他再次進行嘗試,並且幫助孩子一起把事情做好,並誇獎孩子做得好!
  • 做到這篇的一半,就足以培養個自信的小孩!
    這個也寫過。而具體如實的誇獎能幫助孩子提升自信。我們只要細心觀察,就能在孩子身上隨處找到閃光點,我們幫孩子看到這些閃光點,孩子就會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對幼兒,首先一個可以做的,就是多給孩子收集他的個人信息,用各種方式幫助他樹立自我形象。
  • 孩子的自我認同度培養
    01自我介紹我在教育行業從業超過16年,除了幼兒園之外,從小學到大學的所有年級我都教過,並且研究過,這些工作經歷給了我非常豐富多的教育的素材。當然,更重要的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的11歲,小的5歲,他們這個年齡正是三觀形成的時期,和安全感、自我認同感建立的時期。
  • 小孩的自制力我們應該儘早去培養
    能夠有效地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對我們自己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我們越早培養對我們越好。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家庭條件的不斷提高,而且很多家庭都是只有子女,眾星捧月的生活,對小孩是百般的溺愛,而這種溺愛將會導致養成很多的壞習慣,孩子慢慢地失去自制力。而自制力是孩子將來取得好的成績,獲得美好人生的必備品質,想要孩子擁有這樣品質,我們就應該從小就開始慢慢地去培養他。
  • 自我認同,也許是你能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
    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去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健康的自我認同,有健康的自我認同的人常常是這樣的:不會過於沉迷負面的經驗能夠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有能力自信對生活有積極的願景言辭刻薄的父母就常常培養出自我認同感低的孩子。如果一個家長希望孩子有正確的自我認同,那他應該做到哪些呢?讓孩子明白你的愛和支持是無條件的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是他們發展出自我認同的基礎。
  • 低自尊應該怎樣改變?
    低自尊應該怎樣改變? 低自尊是怎麼回事呢?
  • 「我真沒用」,孩子習慣自我貶低?掌握3點讓孩子輕鬆告別低自尊
    他會想起孩子生活中還是也是這樣子,面對沒有經歷過得事情習慣退縮,害怕自己不行。聽了之後,我回想起之前看的一部綜藝《女兒們的戀愛》裡面的鄭爽的表現,她習慣對自己進行消極評價,缺少自信,但其實她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女孩子。而這些,都是&34;在作怪。
  • 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修行 ||電影《小孩不笨》觀後感
    這樣的孩子,不是自身智力或能力上笨拙,問題出在家庭上,父母從來不給他生活自理的學習和練習機會,從來不給他自己做選擇、取捨和決定的機會,從來給他發表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機會,從來不讓他關注周遭環境關心身邊朋友。久而久之,孩子生活無能、學業無力,變得「習得性無助」。如果要改變孩子的這種現狀,關鍵在於父母的教養理念和教養方式的改變,在於父母懂得孩子需要什麼。
  • 從育兒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要如何做到自我認同
    青少年兒童的自我認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大部分家長都沒有重視這個問題,所以錯失了及時引導孩子的時機,導致了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比較低,這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希望每一位家長在看劇之餘,能夠進一步感受到人物角色以及其中反映的人物情緒問題,從而更好地關注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