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麵食文化,在我們身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這是有道理的。光是麵食種類就有5種之多,比如小麥麵粉、蕎麥粉、豆麵粉等等,在麵條形狀生也是如此。
很有意思的是在一些老外的印象裡我們的麵條形狀可能沒有義大利麵種類多,在quora上就有老外提問道:為什麼義大利麵有這麼多形狀,亞洲麵條似乎沒這麼多?實際上當我們看到這個提問會讓我們忍俊不禁。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義大利麵,常見的義大利麵有14種形狀,比如螺旋粉、扁細面、通心粉、寬面、貝殼面、千層面等等。我們再看中餐裡我們熟悉的麵條形狀,有刀削麵、拉麵、圪培面、龍鬚麵等等,粗麵條、細麵條、寬麵條、螺紋麵條、空心麵條、三角麵條等等。又如大拉麵、刀撥面、撥魚、剔尖、餄餎、貓耳朵這些形狀的麵條。
除了麵條形狀的不同,我們還製作了像菠菜面、蔬菜面、彩色面等顏色的麵條。實際上當一些老外初次見到我們做的綠色麵條(菠菜面)都會為之驚訝。
那麼為什麼一些老外會覺得亞洲麵條的形狀沒有義大利麵的形狀多了?實際上僅僅是我們的麵條,因為地大物博種類豐富等等原因很難將其全部整合在一起,老外也接觸不到我們形狀多樣的麵條。而義大利麵對老外而言就更容易接觸了。其實在國外說道麵條也僅僅只有義大利麵一種,在中餐裡我們還有臊子麵、刀削麵、扯麵等等這樣的種類之分。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關於老外的提問,一些外國網民是怎麼回答的,有老外的回答令人捧腹。
有老外說道:我想這與文化審美的差異有一點關係,也與當時的麵條種類有一點關係。在義大利麵筋粉很容易在不同的地區甚至不同家庭中被加工成不同的形狀。在亞洲,我不相信他們有這麼久的麵食文化。著名的拉麵在二戰前流行,他們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來形成不同的麵條形狀,而且他們的文化直到最近才對複雜的食物製作形式產生興趣。
還有老外說道:觀測誤差。亞洲麵條有很多種,我們在西方看不到他們中的大多數,尤其是在美國。
還有網友的回答獲得最多老外的認可,有網友說道:這個問題的前提是錯誤的,你只是不太了解「亞洲麵條」。中國山西省的面積和人口與義大利南部大致相同,是數百種「義大利麵」的故鄉,這些「義大利麵」表現為數百種不同的義大利麵食。
還有老外說道:義大利麵通常是硬麵團由機器做出來的,這種機器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形狀,然後把它們烘乾。中國麵條和北歐麵條要麼是薄的,金塊狀的,要麼是大的和片狀的,因為它們是由麵包粉、米粉、或其他軟的,粘性的麵粉如蕎麥粉製成的。這是因為機器做面技術由於某種原因沒有在那裡傳播。我認為這需要地中海的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