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友匯學習研究院——實戰派行動學習開創者
肆兩千斤智囊團中國本土行動學習實戰項目案例最多的機構
@賈春雨
目標達成的5個步驟
2018年已經過半,近期接到的培訓需求大多都是目標與計劃管理的課程,時間過半,目標是否過半?達成目標的路上為什麼不能按照計劃執行,還記得當時制定目標時信心滿滿,胸懷壯志的自己嗎?
今天撰寫本文基於自己對目標達成的理解,分享目標達成的5個步驟,或許能解決你目標達成路上的煩惱!
5大步驟
步驟一:目標制定
1、 運用目標制定的SMART原則為自己設定具體的、量化的、可達成的、相關的、有時限的,完整清晰的工作目標;
2、 我們往往根據目標制定計劃的時候是根據自己的心理預期推理出來的可能遇到的困難,或者目標達成的路上一帆風順,模擬出來的一個工作計劃,然而我們經常遇到的情況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在實際達成目標的道路上,哪有什麼一帆風順,往往都有非期然後果的產生。
「非期然後果」這個詞是上世紀3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默頓提出來的,後來就成了社會學上的一個學術名詞,「非期然後果」,字面意思就是,那些不符合期待的後果;你做了一件事,預期一個結果,但是往往會出現很多你預期之外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3、 計劃不如行動,行動就沒有終點,PDCA循環就是讓我們形成一個目標管理的閉環,目標設定,計劃執行,檢查監督,處理改善,很多人只做到了1個、2個步驟就已經到了終點。
步驟二:目標聚焦
1、聚焦的力量就像分散的陽光不能夠燃燒任何東西,然而一旦你用放大鏡將它們聚焦,幾秒鐘之內就可以點燃火焰,如果你把時間精力聚焦在兩三個目標上,最終結果是,這幾個目標比較容易達成;如果目標設置了4—10個,通常只能完成1-2個目標;如果追逐的目標超過10個以上,往往會失去焦點,手足無措,無暇顧及,只好讓這些目標自生自滅了。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學教授厄爾·米勒的研究表示:同時專注於兩件事情會超過人類大腦的處理能力,特別是當人們試圖同時做兩件相似的事情時,這會競爭使用大腦的某些部位,都想得到更多的關注,結果反而降低了大腦的工作效率。
同時,根據史丹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克裡夫·納斯的研究,在多任務處理實驗中,神經迴路需要進行瀏覽、略讀,然後才能擴展加強處理多任務的能力,但與此同時,深入閱讀和思考的持續專注能力被削弱了。也就是說,我們即便能提高自己同時處理多任務的能力,但事實上,處理的事情越多,專注越少,會妨礙深入思考和創新的能力。
2、目標的重要性,那麼,如何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目標?你不要去問:什麼是最重要的?而應該問: 如果其他各方面都保持現有狀況的話,改進哪一個方面才能給自己帶來最大收益?你可以仔細梳理一下,改進哪一方面能給自己帶來最大收益。
需要注意兩點:
第一,當你確定了最重要的目標後,總是不斷地有好點子出現,這時一定要清醒而堅定地說「NO」。
第二,最重要的目標是指在周而復始的日常事務之外,全神貫注,集中所有精力去完成的事情。這並不意味著你要放棄其他重要目標,而是現在這個階段不需要你全神貫注地努力而已。
3、目標是自己的,目標是跟自己息息相關的,是自己主動要去達成的,是我要幹,不是要我幹,我們要將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可執行的任務,才會知道自己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想要完成目標,當下應該先做什麼,付出行動!
步驟三:關注引領性指標
你的行動將基於兩種衡量指標:
滯後性指標:告訴你是否完成了目標。如,銷售收入、利潤率、市場份額、客戶滿意度等,一般你得到結果的時候,行為已經發生了,所以說都是歷史數據。
引領性目標:教會你怎樣做才能去完成目標,指那些可以衡量你的團隊必須做的、對達成預訂目標有著最重要作用行為的指標,行為指標有兩個特點:一是有預見性;二是團隊成員可以影響這些指標,只要照著引領性指標做了,大致可以預測滯後性指標的實現。
以減肥為例,滯後性目標就是,具體要減掉多少斤,引領性指標就是每天攝取的食物熱量值不超過多少,每周進行多長時間的運動。
因此,鎖定引領性指標才是確保目標最終能否完成的關鍵所在,如果說滯後性指標是巨石,那麼引領性指標就是槓桿。選擇你認為對實現最重要目標影響最大的行為——決定80%結果(滯後性指標)的那20%的行為(槓桿)至關重要。
步驟四:堅持記分表
人們主動為自己進行記分的時候,他們的表現會大不相同。就像我經常在培訓過程中為各自小組的表現進行實時記分,學員的參與度大大提高,精力高度集中,將團隊要完成的引領性指標和滯後性指標全部轉換為看得見、摸得著的量化成績,堅持激勵性記分表才能做到實時激勵,記分表只需要傳達兩件事:預定計劃和實際情況。
為什麼要記分?
一個只知道引領性指標和滯後性指標概念的團隊,和一個隨時知道自己量化成績的團隊,其表現有天壤之別。如果一個最重要目標的引領性指標和滯後性指標,不能以顯著的方式進行實時量化的話,它們早晚會被繁瑣的日常事務淹沒,隨時會被打亂自己實現目標的節奏。
簡單點說,當人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具體好壞時,就會對其逐漸失去興趣,一個競爭性的記分表,可以告訴團隊應該處於什麼進度,已經達到了什麼進度,並提供解決問題和進行決策的必要信息。
教練型記分表VS選手型記分表
教練型記分表:它是一種複雜的表格,大部分是細分領域的滯後性數據,包括目標的歷史信息、前瞻願景/詳細的財務分析等等。
選手型記分表:它是一種簡單直白的表格,主要給團隊用的,為了提高團隊執行力,讓大家在5秒鐘內,明白自己對於要達成的目標是超前了還是落後了。
建立記分表的4個注意事項
它是否簡單?
是否醒目?
展示的是引領性指標還是滯後性指標?
能否一眼從記分表上看到是否勝利?
步驟五:建立質詢會(參與感)
質詢會就是規律問責制:對過去表現和未來行為計劃的有規律的周期性問責;傳統的問責體系:自上而下、周期性與老闆開會、老闆告訴下屬前陣子的表現,下一步工作重點;高效執行的問責體系:全體參與、隊員自己做出計劃、向老闆負責,每個人都要負責到底。
1、定期或不定期召開例會,總結、計劃、支持,總結已完成的工作事項,根據目標進度進行工作計劃制定,達成目標過程中需要得到的支持是什麼?每個人對自己的目標實現負責! 相比服從命令,人們對於自己制定的目標會更加投入。根據逐周地制訂新的執行計劃,可以不斷調整、修正團隊的目標和實施方法,就像我們熟知的PDCA循環是我們實現目標的高效管理工具。
2、如何建立質詢會?
召開最重要目標會議。最重要目標會議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保持每個人都為團隊負責,帶動引領性指標,最終克服日常事務的幹擾,達到最重要目標。
舉例
A、制定的目標是否符合五大原則
E1.是否是具體的事情
E2.是否有可量化的指標
E3.是否有可達成性
E4.是否有跟目標相關聯的計劃
E5.是否有時間限制
B、匯報上周的目標完成情況
E1. 我上周目標為收款10萬,衝刺15萬,最終完成了10萬。
E2.我拜訪了VIP衝刺客戶,但是沒有見到決策人,主要原因在於……
每個隊員在參會前,需要考慮:我所能做的最能影響引領性指標的一兩件事情是什麼?作為領導者,你經常應該問隊員:這周你有什麼工作障礙需要我幫忙解決嗎?
C、回顧記分表,尋找成功和不足
E1.我們的滯後性指標是合格的,但是我們的引領性指標已經觸到了警戒線,事情是這樣的……
E2.我們的引領性指標得到了大幅提升,但現在滯後性指標起色不大。為推動記分表如期前進,我們團隊一致決定下周的拜訪客戶工作要翻倍。
D、清除障礙,做出下一周新計劃
E1.你感覺要想完成月初制定的目標,你應該如何開展接下來的工作……
E2.目標和計劃必須具備一個特定的結果,這樣才會逼迫你為特定的結果負責。
E3.計劃必須能夠影響引領性指標。
E4.你列的計劃中還有2點沒有考慮到,有3點是缺失的,你的對策是什麼?
總結:如何達成目標?
步驟1:目標制定五項原則,缺一不可
步驟2:聚焦最重要目標,要事第一,全神貫注
步驟3:關注引領性指標,分解目標,落實行動
步驟4:堅持激勵性記分表,記分衡量,一目了然
步驟5:建立質詢會,有規律問責制,實時跟進,貫徹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