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是一種什麼心理?
先說說我自己吧。我是獨處和熱鬧都能適應的人,骨子裡更偏獨處安靜一些,相比熱鬧,我喜歡獨處。但,十年前,由於職業關係,我擔任辦公室主任,天天不得不「熱鬧」,讓我感到身心疲憊,人格分裂。身邊的同學朋友也都是喜歡扎堆的,我就顯得格格不入,比如,我參加酒場,也能推杯換盞,但我最多願意坐一個小時。但是朋友們居然可以從五點喝到九點然後再去吃燒烤喝啤酒,一直折騰到凌晨兩三點。
我覺得實在太浪費時間,一天到晚,就是喝酒吹牛,反反覆覆就那些屁事,怎麼就那麼大的吸引力呢?我一般一個小時之後,就走了,不參與第二場第三場。朋友們覺得我不合群,或者不願意與他們玩,其實,我只是想獨處,安安靜靜地看看書、寫寫字。十年後,我換了工作,相對來說,不需要那麼熱鬧。但是我還是養成了減少社交的習慣,因此也被同事們背後說我比較清高比較孤傲,其實,他們都不懂我,我與人為善,不但不清高,相反還有點自卑,我只是喜歡獨處,獨處讓我更快樂、心靈更自由。
要論什麼心理?我覺得,首先不能說獨處的人,就是心理不健康。其次,不能說獨處的人就是不善於交際。再次,不能說獨處的人,不夠自信。恰恰相反,我覺得我很自信,不需要在乎別人的肯定,更不在乎別人的議論。我只是減少無效社交,並不是不社交,也不是不善於社交,需要社交的時候,我依然大大方方。我認為,獨處是一個人的選擇方式,選擇更加適合自己、讓自己充實而愉悅的方式而已。獨處,不是心理,而是選擇。
從我的觀察和認知來看,喜歡獨處的人,一般有三種:
第一種,就是天生喜歡獨處,性格比較自立,內心比較自信,能力足以養活自己,不需要依靠別人來刷存在感的人。他覺得獨處,讓他充實,讓他的思想可以自由的飛翔,可以讓他安安靜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作家、畫家、設計師、工匠,等等。這些工作,需要寂寞,需要獨處。而這個人恰恰又適應獨處,就能相得益彰。
第二種,就是大徹大悟的人。有一些人經過了風雨,除卻巫山不是雲,看透人間百態,經歷過世態炎涼,不說是大徹大悟,也算是「不惑」了。喜歡熱鬧,又有何意義?有一堆狐朋狗友,有什麼意義?天天交際圈裡轉,有什麼意義?想清楚這些事情,他就明白了,如果獨處更舒服,為何不獨處?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何必為難自己?怎麼舒服怎麼來吧。
第三種,就是聰明智慧的人。這種人目標性很強,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就像豹子一樣盯著目標,有用的事情、有價值的事情,他就做,不會做無效社交的事情。比如,一位當前的相聲名家,看他在臺上說笑話,現實中他是一位基本不社交的人。因為他知道無效社交沒有用,還惹許多麻煩。他的舞臺藝術來自學習,除了演出和必要的出鏡,基本都在家裡看書寫段子。我們看到許多人似乎比較孤獨,沒朋友,其實他的生活很豐富,很充實,他的精神世界精彩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