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常記呱呱的故事來了,非遺美食濃縮了一群人一座城的生活習慣

2021-02-27 金華風採

呱  呱

 □李曉東

有句很有些《讀者》氣質的話「蘭州的早晨,從一碗牛肉麵開始」,上世紀末,在西北師大讀研究生三年,對這句話體會頗深。我感覺,考察一個地方的民情風物,早飯,是很好的切入口。我老家把吃早飯的時間叫作「飯時」,午飯時稱「晌午」,晚飯時候則名「黃昏」。一日三餐,早飯最簡單,卻獨得了「飯時」的地位。具體原因不知,但三餐中,早飯無疑最為私密。即使應酬極多的人,早餐一般也在家裡吃,不會呼朋引伴地擺幾桌。早起時間有限,不會大操大辦,以簡單適宜為上。早餐無人勸飲勸食,只自己感覺合適即可。早飯又稱早點、早茶,均取其簡單、清雅、適度之意也。

故此,一地的早餐,最有地方風味,往往成為標誌性品牌。如牛肉麵之於蘭州,羊肉泡饃之於西安,煎餅果子之於北京,泡飯之於上海。曾看過一個故事,某屢獲國際西餐大獎的上海籍米其林大師,人問他最喜歡吃什麼飯,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泡飯」!看《紅樓夢》,金枝玉葉的賈寶玉,早飯也是把前天剩下的飯用茶泡著吃了,在吃個茄子都千百道工序的賈府,並無「違和」之感。可見,早飯是褫其華袞,示人本相的法寶。小學時看過一篇寫蘭州牛肉麵的作文,當時根本不知蘭州在哪裡,更作夢都不會夢到自己和這座城市會有什麼聯繫,但記住一句話「在牛肉麵館裡,教授和趕馬車的,是同樣的待遇。」

天水人的早飯,唱主角的是一種名叫「呱呱」的小吃。有人說,天水的早晨從一碗呱呱開始,雖有點邯鄲學步,倒也可謂實情。到天水工作已一年快半,大家對我的飲食非常關心。常常問習慣不習慣,往往不忘加一句「呱呱吃了嗎?」回答「吃了,很好!」問的人顯出放心的樣子。其實,呱呱雖然是天水特有的小吃,但原料與我老家山西的蕎面碗坨一樣。蕎面碗坨,是怕外地人不理解,硬起的「學名」,原生態的名字是「蕎面灌腸」。不是香腸紅腸的灌腸,意思指吃得可口,不待咀嚼直接灌進肚腸。小時候沒啥零食,灌腸就是難得的美味。拿了一角錢跑到街上,攤主從桶裡撈起一片薄薄的、灰褐色的灌腸甩在碟子裡,劃成「九宮格」的樣子,灑點水、鹽、醋、蒜泥混合的調料汁,用一根草棍扎著吃,酸、辣的味道和蕎面的精道,和諧地浸滿口腔。直到現在,我還可以一口氣吃一大碗,直接把腸子灌個飽。

山西灌腸,蕎面和成稀糊,盛在碟子、盤子或者碗裡,上鍋隔水蒸熟,因器賦形,形狀是一片一片,或一坨一坨的,「碗坨」的雅名,即源於此,其實大多是一片一片,碗坨形的很少。有時想想,話語的轉型還真是個問題。許多方言裡很有表現力的東西,一轉成普通話,就四不像了。這一點上,天水人顯出格外的自信,不愧是羲皇故裡,中國最早都城的人民。「呱呱」就是呱呱,別人愛懂不懂,不會改稱「蕎麵疙瘩」或「蕎面塊塊」,也不怕人誤解成啥叫呱呱、頂呱呱,或傻呱呱。其實,「呱呱」就是天水話「鍋巴」。我們常說自信,名字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孔子云「名不正則言不順」,呱呱就是呱呱。

不過,據傳說,呱呱還真的和宮廷有些關係。王莽篡漢,漢上將軍隗囂割據隴右,其母碩寧王太后甚喜呱呱,每日必一食。後隗囂為劉秀所滅,逃奔西蜀,從人流散。宮廷的呱呱大廚也流落民間,在天水開店謀生,繁衍生息,呱呱於是由廟堂轉入市井,飄香於街巷,美味於黎民。這傳說也很有性格,中國各地,似乎都有貢品,並自豪至今,呱呱則反其道而行之,從宮廷流入民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蕎麥臻子)

天水的呱呱和我老家的灌腸,都源於同一食材,就是蕎麥。小學時,喜讀課外書,常看的,當然是《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兒童時代》,學校主張訂。自己偷偷買的,是《故事會》,2角錢一期,還有《民間文學》,爺爺喜歡看,我也偶爾讀讀。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幾乎全部忘了,卻至今記得一個故事。說某年大災,人無食,見田野有草,黑籽,不知可否食用。一老者自告奮勇先嘗,死不足惜。其妻說,你死,我不獨生。於是夫婦同食,無恙,且味甚佳。老者姓喬,籽形像麥,因此名「蕎麥」。廣泛種植,不僅渡荒,其後也食之不絕。

(蕎麥澱粉)

但蕎麥還真不那麼容易種。蕎麥喜涼,屬高寒作物,生長期短,產量也低。在我老家,蕎麥多種植於一分以下的小塊耕地,相當於糧食裡的調味品。有一年我家種了一升蕎面種子,天旱,收穫時,只打了半升,賠本50%,好在本來也無所謂,要是麥子玉米這樣收成,就嚴重了。俄羅斯、韓國、日本,都喜食蕎麥,俄羅斯更把蕎麥當成「國糧」。不料地處中國陸地版圖中心點的天水,同樣用蕎面喚醒一天的生活,還真有點國際化呢。

自從我寫了《我的鄉愁是一碗饊飯》的小文章,與人一見面,人家往往說「我看了你的饊飯」,仿佛成了饊飯代言人。天水諺語「饊飯若要好,三百六十攪」,做呱呱也一樣。把蕎麥澱粉均勻地撒在開水鍋裡,邊撒邊攪動。越撒越多,越來越稠,攪得也需越來越勤。現在科技發達,安裝一套自動攪拌的機械不是啥難事,天水呱呱卻完全靠手工攪。撒蕎麥澱粉和用大勺子攪,似乎已成了呱呱製作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孿生兄弟,歲月和生活, 也在這撒和攪裡越過越紮實。

《呂氏春秋》雲「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呱呱饊飯不見於典籍,原理卻是一樣的,可謂「攪面不結」,粘稠的蕎麥粉動起來,才不會結塊。漸漸地,細小而獨立的蕎麥澱粉融化而秘致地粘接在一起,發出淺紅柔和的光澤。我一直不明白,山西灌腸和天水呱呱,原料都是蕎麵粉,為何灌腸暗紅色,呱呱色澤就淺很多。原來灌腸用的是蕎麥麵粉,呱呱原料為蕎面澱粉,更精細,顏色也淺了。所以,灌腸口感稍粗,呱呱吃起來就很綿軟。

排隊買呱呱,是天水早晨的一道風景。有人打包帶走,有人「堂食」,所謂「堂」,就是街邊小店,更多的,路上放個小桌,幾張矮凳。李白「床前明月光」的「床」就是小凳子,我們老家到現在還把小凳子叫「床床」。老天水人李白坐小凳子喝酒,即席賦詩,留下千古名篇,今天的天水人坐小凳子吃呱呱,有滋有味,品咂愜意生活。剛出鍋的呱呱,還留著火煎水煮、鳳凰涅槃的溫度,澆一勺辣椒油,稍一拌,油和味浸入其中。挾一小塊,看看,放入口中,味蕾帶著全身的細胞,一起醒來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果然如是,山西人喜醋,吃灌腸、涼粉講究醋大蒜濃,天水人好辣,呱呱、撈撈(就是涼粉)都調辣子。最講究的獨家秘方,也藏其中,像牛肉麵的奧秘在湯裡一樣。據說,上好的配呱呱辣椒是驢油調的,而且溫度火候最關鍵,熱則焦、涼則滯。

陸遊有詩「小樓昨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天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古蹟麥積山、伏羲廟、南郭寺、李廣墓、玉泉觀自不必說,古街巷、古宅經風雨斑駁而依然氣韻不減,小巷深深,垂花朵朵,高門巍巍,屋脊巖巖,市井眾生,起居於中,呱呱鋪、早點攤冒著熱氣。杏花春雨江南,地處西北的天水,卻一年四季都飲杏茶。來天水後,呱呱吃過多次,也很喜歡,但天水人都笑笑,說不地道。直到一天早上,西關看古巷後,坐在一家呱呱店,才知道呱呱還有標配的「伴侶」,叫杏茶。不同於都市茶館或甜品店小資情調的杏茶,用杏的果肉榨汁調成,酸酸甜甜的味道,而是把杏仁去皮,磨成糊狀,在鍋裡煮沸,撒上少許小茴香。一大碗熱到燙的乳白色杏茶端上來,少少喝一口,杏仁特有的味道和著熱量傳遍全身。如果不夠,還有另一伴侶,就是黃饃。兩道主食一道湯,沒有菜,卻是互為食與菜的。紅的呱呱,白的杏茶,黃的饃,色、味都鮮豔而溫暖。

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評論家李敬澤給我說過一句話「故鄉在胃裡」。李老師執中國文學評論界之牛耳,他的文章我看過不少,但印象最深的,卻是這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對故鄉最深的思念,是故鄉的吃食,在異地,最容易見到的,也是故鄉吃食。呱呱原本僅限於天水市秦州區,相鄰之麥積區,據說都沒有。如今物流發達,特別是電子商務,手指一點,聯通世界。呱呱,也附現代服務而行千裡,外地天水人,可以嘗到「打飛的」來到面前的故鄉味道。行文至此,忽然想起《詩經》之《生民》中的一句詩「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史記》照錄此語,述農業鼻祖后稷出生傳奇。我以為,這個「呱」,就是「呱呱」之「呱」。呱呱,不僅伴隨人們的每一個早晨,凝聚著每天新開始的氣息,而且是童年和故鄉最鮮明的記憶,呱呱乘著飛機來,食者,卻順著呱呱的味道,回到八千年文明的羲裡媧鄉。

李曉東  男  1974年7月生,漢族,山西武鄉人,1998年入黨,2002年參加工作,文學博士。曾任天水市委常委、副市長職務,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

相關焦點

  • 這一桌非遺美食,都嘗過才算地道的天水人!
    這一桌非遺美食,都嘗過才算地道的天水人!我愛廚房特別節目 伏羲工坊文化宴席 本期為您帶來 非遺宴 快來一睹為快
  • 天水:一座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城市
    一、來天水可以享受一場全能的旅遊體驗1、天水是一座最適宜全域旅遊的勝地。壯美的風景,甜蜜的享受,豐收的喜悅,會讓人流連忘返,不願離開;冬季到天水可以滑雪健身,尋梅勵志。秦州區孫集村青鵑山、李官灣南山雲端、麥積鎮紅崖三大滑雪場可以讓你盡情體驗刺激與速度、緊張與放鬆的健身享受。胡氏民居、66號院等地梅花鬥寒,一花獨放的勇敢與堅強,會讓我們體悟生命的可貴與價值。所以,天水是一座沒有季差,無謂旺淡,想來就來,隨時可來的四季旅遊福地。
  • 舌尖上的紹興非遺 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作為一座擁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紹興有哪些美食躋身了非遺名錄?這些美食背後有些什麼故事?記者日前走近這些非遺美食,探尋它們值得被珍惜的味道。30多種美食製作技藝入選非遺有人說,飲食文化最能體現一座城的「性情」,最能展現一地居民的生活態度。
  • 天水:比西安、蘭州更心動的美食寶藏之城
    天水麥積山 / 大靜這裡就像是一個被上帝選中的地方,處在西安和蘭州之間,水草豐滿、鮮花盛開,河流穿城而過,風沙難以進入,氣候溼潤舒適,瓜果飄香,美食遍地,天水街頭便宜又好吃的當季水果 / 大靜第二次想去天水是被美食編輯瘋狂安利,感覺是挖出了一個大寶藏,不吃就不配稱「吃貨」,於是,天水留給我的第二印象是:真&硬核小眾美食之城。
  • 為非遺插上創意之翼 一份文創禮物講述一座城的故事
    為非遺插上創意之翼一份文創禮物講述一座城的故事一件件非遺文創禮物,娓娓道來一座城承載的故事。「喝一盞下午茶,吃兩顆靖遠炕棗……勤勞淳樸的白銀人正在以新的姿態歡迎四方賓朋,坐在黃河人家,共敘家話。」這是甘肅隴原巧手設計的「黃河人家」系列非遺文創的全新表達。非遺文創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創意產業「碰撞」出的新興文化態勢。
  • 散飯,天水人都愛吃的美食,下面我就來說說這道美食!
    甘肅天水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是一個文化的發源地,當然也有很多美食,今天我要說的就是其中的一道美食散飯,這個飯相信大多數人都沒有吃過那麼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大家一定要來吃哦,散飯流傳多年,不知道多少年前就有的一道美食。
  • 【外媒看天水】冬春遊天水 探尋祖脈文化 體驗滑雪溫泉
    瑞雪麥積  本文圖片由天水市文化和旅遊局提供隴原大地,有一座城市靜臥在秦嶺腳下,它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裡」之稱的天水。天水的魅力古老而厚重。領略了天水的美,當然少不了嘗嘗天水的美食,呱呱、素扁食、面魚、肚絲湯、暖鍋,都是冬季慰藉心靈的美食。天水冬春季景區推薦
  • 感動一座城 記住一群人
    2020,這不平凡的一年,發生在我們身邊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一幕幕震撼心靈的場景,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溫暖瞬間,熱情謳歌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頑強拼搏,堅韌不拔的最美合肥人
  • 什麼是「那一座城」?
    被人稱為「城市動物」的他,想找到中國每座城市的性格,找到如何讓中國城市變更好的方式。於是,柳軍拉上幾個朋友組成團隊,在開展城市規劃業務之餘,他們決定做一個公眾號「那一座城」,挖掘城市性感的人物細節,在微觀視角下呈現每座城市的特色。對於柳軍來說,這是一種責任。四年來,「那一座城」團隊的血液不斷更換,不變的是,每一個進來的人都把「那一座城」當作一份有理想的工作。
  • 巴中:一個人帶動一群人 一群人溫暖一座城
    撿拾垃圾勸離遊攤商販「朗讀者」活動  志願服務  志願服務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也彰顯著一座城市的溫度。  在巴中,有28萬名志願者,他們以己之力,鑄就了一座座愛心豐碑,為文明巴中增添了光彩。  涓涓細流匯成大海。
  • 今晚,一群人溫暖一座城!縣委書記潘銀浩為「最美象山人」致總頒獎辭
    今晚,一群人溫暖一座城! 在22日晚上舉行的第七屆「最美象山人」頒獎典禮上,縣委書記潘銀浩致總頒獎辭: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崇高的事業需要榜樣的引領。
  • 擁抱身邊的非遺 感受非遺美食多重魅力
    在列入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傳統飲食類非遺項目中,既有品質高端、上得了臺面的大菜體系,也不乏接駁地氣、口味獨特的地方小吃。面對今天快節奏、信息化的社會環境,人們的飲食口味也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色香味形」,這些傳統美食的外在物化形態不斷增添加著新的色彩,而作為非遺傳承的核心,更集中在藏匿在其背後的那一套完整的烹飪手法和工序流程。
  • 冬春遊天水 探尋祖脈文化 體驗滑雪溫泉
    冬春遊天水探尋祖脈文化 體驗滑雪溫泉瑞雪麥積。本文圖片由天水市文化和旅遊局提供  隴原大地,有一座城市靜臥在秦嶺腳下,它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裡」之稱的天水。
  • 一座城與一群人 62個熱火中年的城市與夢想
    最近,在正佳廣場極地海洋世界舉行的一場別開生面的海底世界新書發布會上,這62位自帶城市特殊基因、拒絕油膩的「超級中年」展示了寫滿他們故事的新書《超級中年》。這些人來自一個國內著名的社群「放肆青春」。如今的他們已經是各行各業扛鼎之人,他們見證並參與了廣東傳媒界、文藝界、營銷界、企業界等領域的發展。
  • 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
    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國際博物館日br/>愜/意/在/無/錫br/>你知道國際博物館日嗎?會放假麼?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於1977年發起,是用於給世界各地博物館舉辦宣傳、紀念活動的節日,讓更多人來了解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時間是每年的5月18日,每年確定一個主題,中國於1983年正式加入國際博物館協會。
  • 品美食,賞民俗!武夷山首條非遺街區熱鬧開街嘍!
    再現非遺一條街和老字號的光輝歲月 匯集非遺名錄裡的閩源民間美食 這裡!!! 你和食光之間,只差一個印象建州 到印象建州,可以吃到真正健康、美味、有故事的閩北民間美食
  • 數位非遺傳承人現身2020年沙縣「八閩非遺美食展」
    2020年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重要活動「八閩非遺美食展」突出八閩的非遺美食味道,每一道非遺美食背後都藏著不一樣的傳承故事讓我們一起通過鏡頭重新認識身邊的非遺美食!佛跳牆典故「不嘗佛跳牆,枉到榕城來!」。「佛跳牆」原名「福壽全」,「佛跳牆」創始人鄭春發經過改良,吸收南北菜餚精華,形成自己的獨特風味,是「佛跳牆」的開山鼻祖。後來鄭春發與人合辦「聚春園」菜館,推出此菜,引得高官富商、文人墨客爭相嘗鮮,有位秀才情不自禁、脫口而出:「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闡跳牆來。」引用詩中的「佛、跳、牆」三個字,「佛跳牆」名字由此誕生。
  • 非遺看山東|一城一味,來山東開啟非遺美食之旅!
    每一座城市,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味道」或是古老厚重的歷史沉澱或是摩登時尚的朝氣蓬勃……那些歷經歲月的味蕾經典留存了一座城的文化與記憶今天就與小編一同走進山東開啟非遺美食之旅濟南·油旋「搋、疊、打」進行上百次的重複最後使麵團光滑不粘手,又不粘擀麵軸時才可繼續下面的步驟將近60層的麵皮酥脆至極內裡夾雜著的章丘大蔥香氣瀰漫經過濟南泉水浸潤的內裡更是柔軟如絮一碗雞絲餛飩加熱騰騰的油旋開啟了濟南人一天的忙碌各種滋味, 妙不可言組圖| 中國非遺美食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