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鞋子,於是他事先在家中量了自己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那人去了集市,卻忘了帶上量好的尺碼。他拿著新鞋子說:「我忘了帶尺碼。」於是又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再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他沒有買到鞋子。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呢?」那鄭國人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便是「鄭人買履(lǚ)」的故事,現在它也是一則成語,常用來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
「鄭人買履」的故事除了教導我們遇事要懂得變通之外,還告訴了我們關於古代鞋子的兩點信息:一是戰國時鞋被稱為「履」;二是鞋的製作工藝在當時已很完善,鞋已成為集市上的商品。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dù)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韓非子·外儲說》
在周代,鞋統稱為「屨(jù)」,《周禮》中記載王宮中有「屨人」一職,是專門管理周天子和王后等人鞋子穿著事宜的官吏。戰國後,「履」逐漸取代 「屨」 ,成為鞋子的通稱,所以在之前的文獻記錄如《禮記》 《詩經》等中提及跟鞋子相關的內容,都是用的「屨」字。在隋唐時,「履」逐漸被「鞋」代替,成為各式鞋履的統稱, 「鞋」這一名稱也一直延續到了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