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了人們什麼道理?

2020-12-18 喬鞅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了人們什麼道理?

鄭人買履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的梗概

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子。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沒買成,成為了笑柄。這個寓言故事通常用來譏諷那些「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的教條主義者,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的第一個道理:凡事都要有個標準

我們許多寓言故事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大多數寓言故事裡的主人公都是蠢笨的,被譏諷、被挖苦的,因為他們的言語或者行動曾經鬧出過笑話,是被世人視為另類或者蠢笨的。比如「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要買鞋,他忘了把量腳得出的尺碼帶到集市上,非要跑回家中去拿尺碼,再回到集市上,集市都散了,最終沒買成鞋子。人們就嘲諷他居然不用自己的腳試穿,而固執於要拿量好的尺碼。但這個鄭人也有一個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他知道做事要有個標準,他想買鞋,就一定要量好尺碼,憑尺碼買鞋,這個尺碼就是買鞋的標準。這是他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做室內裝飾就要有個具體的參照標準,沒有標準,就會出現五花八門的問題。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的第二個道理:做事要從實際出發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裡的鄭人之所以會被人譏諷、笑話,就是因為他做事情死守教條而不知道變通。客觀來看,他的行為的確挺荒唐的,因為他似乎忘記了,這個量好的尺碼是哪裡來的?還不是量了自己的腳才得出來的尺碼嗎?直接穿上鞋子試一試,不就可以買好鞋子了嗎?「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據實際情況出發,不要守著死教條。比如鄭人放著好好的腳不用,偏要固執地回家去拿量好的尺碼。在這裡,量好的尺碼就是死教條,實際情況就是自己的腳。明明用自己的腳一試,就可以買好鞋子,他偏偏不用,要回家拿尺碼,結果就鬧出笑話了。古代常說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只有在一線指揮的將軍才是最清楚實際戰況的,君王不在一線,當然是以一線將軍的指揮為標準。

理髮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的第三個道理:事實是標準的基礎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還告訴我們,客觀事實就是標準的基礎。這個寓言故事還暗藏著一個不易察覺的情況:鄭人在家裡量好的尺碼是固定的,不變的,雖然也是根據自己的腳量出來的標準,但也有可能和腳的實際情況不吻合。比如,早上腳的長度和晚上腳的長度是有細微差別的;運動後腳的長度和安靜時腳的長度也是有細微差別的。也就是說,腳的實際大小、長度會隨著不同的情況而發生一些細微的變化;但量好的標準是不會變的。所以,如果為了讓自己做的事情更加符合實際情況,就不能依賴於所謂的標準,而要根據最新的實際情況。所以,我們制定的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作出調整、修正、完善。調整、修正、完善的標準就是客觀事實。比如理髮,我們就不能把二十年前的標準拿到現在來用,就要根據現在人們的喜好,制定出理髮的標準。

相關焦點

  • 以莊子思想解讀寓言《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眼界大小決定境界
    「寓言」一詞正式出現是在《莊子》一書中。寓言就是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這些故事簡短,含有比喻和象徵的意思,蘊含著人類的知識和智慧,是藝術化的人生哲理。寓言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簡單的故事中,運用擬人手法,語言簡潔鋒利,容易理解並廣為傳誦。
  • 「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故事內容學生大部分聽過、讀過,作為文言文更簡潔精煉。最近有同學問,「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呢?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這裡給大家來說一說。
  • 每天解鎖一個成語小故事之鄭人買履
    鄭人買履的典故,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 這則寓言故事,小學就學了,可到現在我們才明白其中深刻的道理!
    今天給大家講述一則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做《鄭人買履》,是我國先秦時期《韓非子》中的一則寓言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為: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是用尺碼度量好自己腳的尺寸,然後把他所量出來的尺碼放在凳子上,等到這個鄭國人去集市的時候,卻因為疏忽而忘記了拿尺子了
  • 小學生寫寓言故事:用一個故事,告訴讀者一個道理
    你有讀過瓊·穆特的《禪的故事》嘛?在這個故事中,講述了一隻叫「靜水」的大熊貓和三個小孩兒發生的故事。每一次,一個小孩兒來找靜水時,靜水就為他們將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只是故事,但是卻在背後隱藏著一個寓意。
  • 「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
    」這便是「鄭人買履(lǚ)」的故事,現在它也是一則成語,常用來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鄭人買履」的故事除了教導我們遇事要懂得變通之外,還告訴了我們關於古代鞋子的兩點信息:一是戰國時鞋被稱為「履」;二是鞋的製作工藝在當時已很完善,鞋已成為集市上的商品。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 《鄭人買履》背後的真正含義:大部分人,其實都是可笑的「鄭人」
    一、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就包括有成語和寓言故事。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肯定有它"古"的地方。這個"古"的地方必定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而形成的,不然也就不能稱之為"古"了。細想一下,中國的國家範圍內確實存在著很多傳統的東西,也就是前文提及的"古"的地方。
  • 《伊索寓言》教案/考點/賞析,小故事卻告訴我們一生的大道理!
    也就是說《伊索寓言》它是一本合集,這本合集中有收錄別人的,也有伊索自己創造的,人們把這些寓言放到一起,都歸在伊索的名下就叫《伊索寓言》。伊索寓言的內容是什麼?它的主要內容是受欺凌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的鬥爭經驗故事以及人們在生活中教訓的總結。這些鬥爭的經驗並沒有從人的嘴說出來。
  • 公務員常識真題:下列寓言故事與《農夫與蛇》表達同樣道理的是?
    2018深圳真題寓言,通常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用比喻性的故事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下列寓言故事與《農夫與蛇》表達同樣道理的是A.《東郭先生》B.《漁夫和金魚》解析:農夫與蛇出自《伊索寓言》,主要講述農夫發現一條凍僵了的蛇,用自己的體溫溫暖它,結果反被蛇咬死的故事,告訴人們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惡,對那些惡人不能心慈手軟。
  • 小學語文閱讀專項十——總結寓言故事的道理
    要明確把握立場就是把握作者的立場,是要理解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諷刺了什麼,批評了什麼,作者的態度和主張是什麼。一般情況下作者的態度和主張要麼在文章中明確寫出來,要麼在最後總結。所以一定要注意。三、歸納道理。
  • 寓言故事道理多,孩子都看懂那些故事外的哲理了嗎?
    相信各位家長給孩子看過不少寓言故事比如我國古代許多優秀的寓言——《揠苗助長》、《葉公好龍》、《亡羊補牢》、《猴子撈月》等;以及一些國外的寓言作品,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那麼什麼叫寓言呢?所謂寓言,就是在具體的故事裡寄託一些道理或教訓的。那麼寓言中蘊含的那些道理,孩子是否能夠理解透徹?寓言的故事大多都是虛構出來的,且篇幅短小、結構單一,層次非常清楚,故事中還經常使用擬人、誇張、諷刺等表現手法。
  • 《賣油翁》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深刻道理?
    《賣油翁》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熟能生巧的深刻道理。全文記述了陳堯諮射箭和賣油翁酌油的事,刻畫了傲慢自負的陳堯諮以及深藏不露的賣油翁的形象,以淺顯的故事傳遞了深刻的道理。 《賣油翁》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 ,公亦以此自矜。
  • 《中國寓言故事》讀後感
    於是,在居家隔離的日子裡,媽媽陪我一起讀了很多故事。我最喜歡《中國寓言故事》這本書了,我還錄了講故事視頻發到班級群給小朋友們分享呢!媽媽說,這本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經典,它哺育了我們炎黃子孫一代代人的精神成長。上學期我學習《坐井觀天》時,黃老師就告訴我們:寓言就是用一個個故事,來讓人們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
  • 三年級語文第5課《守株待兔》,學懂寓言故事,明白做事道理
    《守株待兔》是一則寓言故事,主要講的是種田人種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了一直撞死在樹樁上的兔子,於是他就放棄農活每天守著等待撞死的兔子的故事。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要心存僥倖,不要指望不勞而獲。同學們要認真學懂寓言故事,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
  • 先秦寓言和兩漢寓言
    先秦寓言:先秦是我國古代寓言產生和蓬勃發展的時期,其中戰國時代是寓言創作的黃金時代。戰國時代經濟的發展為寓言提供了物質基礎,政治鬥爭的形勢向寓言提出了社會的要求,思想解放的局面為寓言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氣候,"士"階層的形成為寓言準備了人才,正是這些條件促使寓言文學得到不斷發展,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當時的寓言作品集中在諸子散文裡,為闡述不同流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張服務,可稱為」哲理寓言「。
  • 寓言故事:「命喪狗嘴的烏鴉」,故事雖短,道理卻深(深度好文)
    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有一個原因或許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人生的不快樂,都是因為欲望過多所致!以下分享一個寓言故事「命喪狗嘴的烏鴉」,故事雖短,道理卻深。這個故事就會告訴你:人生的不快樂,都是因為欲望過多所致!恍然大悟。
  • 愛閱讀丨讀寓言,看世界
    一篇篇短小的寓言故事裡蘊含著深刻的大道理。三(3)班 馬奕茗古時候的人們早就發現了「通過故事講道理」這種巧妙的方式,流傳開數不清的寓言故事。這些寓言故事雖只寥寥數語,卻勾畫出一幅幅情節生動的畫面,古人的智慧也便在這一幅幅畫面上得以鮮明呈現,令我們不斷收穫啟發與思考。
  • 濫竽充數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濫竽充數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濫竽充數》故事的梗概:齊宣王喜歡聽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官府給他的待遇和那幾百人一樣。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湣王繼承了王位。《濫竽充數》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三個道理:第一,自古以來,騙子無處不在;第二,管理不精細,就會有人鑽空子;第三,只有真才實學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大班語言教案:成語鄭人買履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語言教案:成語鄭人買履   目標:   1、聽成語故事,理解成語「鄭人買履」的含義,了解成語「熙熙攘攘」、「應有盡有
  • 寓言故事:「騎驢的狼」,故事很短,道理卻深
    經典寓言故事:「騎驢的狼」,故事很短,道理卻深,很值得一看一頭狼正在森林裡覓食,很快它就發現了一頭驢。狼舔了舔嘴唇,心裡很高興,心想終於可以填滿飽肚子了。然後,他一下子跳出來,攔住驢的去路,問驢:「夥計,你從哪兒來的?」「我剛從村子裡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