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了人們什麼道理?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的梗概
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子。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沒買成,成為了笑柄。這個寓言故事通常用來譏諷那些「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的教條主義者,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的第一個道理:凡事都要有個標準
我們許多寓言故事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大多數寓言故事裡的主人公都是蠢笨的,被譏諷、被挖苦的,因為他們的言語或者行動曾經鬧出過笑話,是被世人視為另類或者蠢笨的。比如「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要買鞋,他忘了把量腳得出的尺碼帶到集市上,非要跑回家中去拿尺碼,再回到集市上,集市都散了,最終沒買成鞋子。人們就嘲諷他居然不用自己的腳試穿,而固執於要拿量好的尺碼。但這個鄭人也有一個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他知道做事要有個標準,他想買鞋,就一定要量好尺碼,憑尺碼買鞋,這個尺碼就是買鞋的標準。這是他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做室內裝飾就要有個具體的參照標準,沒有標準,就會出現五花八門的問題。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的第二個道理:做事要從實際出發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裡的鄭人之所以會被人譏諷、笑話,就是因為他做事情死守教條而不知道變通。客觀來看,他的行為的確挺荒唐的,因為他似乎忘記了,這個量好的尺碼是哪裡來的?還不是量了自己的腳才得出來的尺碼嗎?直接穿上鞋子試一試,不就可以買好鞋子了嗎?「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據實際情況出發,不要守著死教條。比如鄭人放著好好的腳不用,偏要固執地回家去拿量好的尺碼。在這裡,量好的尺碼就是死教條,實際情況就是自己的腳。明明用自己的腳一試,就可以買好鞋子,他偏偏不用,要回家拿尺碼,結果就鬧出笑話了。古代常說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只有在一線指揮的將軍才是最清楚實際戰況的,君王不在一線,當然是以一線將軍的指揮為標準。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的第三個道理:事實是標準的基礎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還告訴我們,客觀事實就是標準的基礎。這個寓言故事還暗藏著一個不易察覺的情況:鄭人在家裡量好的尺碼是固定的,不變的,雖然也是根據自己的腳量出來的標準,但也有可能和腳的實際情況不吻合。比如,早上腳的長度和晚上腳的長度是有細微差別的;運動後腳的長度和安靜時腳的長度也是有細微差別的。也就是說,腳的實際大小、長度會隨著不同的情況而發生一些細微的變化;但量好的標準是不會變的。所以,如果為了讓自己做的事情更加符合實際情況,就不能依賴於所謂的標準,而要根據最新的實際情況。所以,我們制定的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作出調整、修正、完善。調整、修正、完善的標準就是客觀事實。比如理髮,我們就不能把二十年前的標準拿到現在來用,就要根據現在人們的喜好,制定出理髮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