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一位自稱中本聰的科學家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個P2P電子現金系統》的文章,比特幣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同時,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也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與青睞。時至今日,大量與比特幣類似的數字貨幣如雨後春筍一般不斷湧現而出,比特幣更是成為家喻戶曉的「網紅」貨幣。
不過,「吃瓜群眾」只知道比特幣的「紅」,卻沒有搞清楚比特幣到底是什麼幣。今天,讓我們通過一個有趣的例子來對比特幣一探究竟。
廣場上的區塊鏈問題
某廣場舞俱樂部為了鼓勵成員們積極參加活動,規定俱樂部成員每按時參加一次活動加2分,領舞一次加5分,無故不參加活動扣3分,積分可以在年底兌換生活用品,而積分變動的情況由德高望重的俱樂部主任王大媽來記錄。
剛開始的時候,王大媽兢兢業業,認真記錄每一個人的積分,從來沒有出現什麼差錯。但是隨著王大媽的年紀越來越大,開始出現記錯分的行為,比如將李大爺的分數記在了張大爺的頭上,於是大家開始向俱樂部反映,最後俱樂部決定換李大媽來繼續為大家記分,但是李大媽是一個粗心的人,也常常記錯分。在被大傢伙發現幾次記錯分後,大傢伙終於不再相信只憑一個人記分的帳本,於是俱樂部召開民主大會,討論應該怎麼樣去記分才能讓大傢伙滿意。這個時候,俱樂部裡一個叫中本聰的小夥子站起來提出了一個辦法,大家都拍手叫好,具體是這樣的:
①所有參加跳舞活動的成員一起來記分,誰能夠先把分記到自己的帳本上,誰就可以獲得2分的積分獎勵。
②為了有序地記帳而不發生爭執,所有想要記帳的人都要先共同完成一個任務,比如去抄寫同一首古詩,去抄寫同一首歌曲;誰先完成這個任務,誰就可以為大家記分。
③無論積分是否有變動,帳本每隔一天更新一次,更新後要用俱樂部的小喇叭通知俱樂部裡所有參與記帳的人,大家聽見後要更新自己的帳本。
這個辦法實施以後,因為李大媽一個人記錯分導致最後帳本錯誤的情況就很少發生了,因為只有在絕大多數(超過半數)的人所記的帳本跟李大媽一致時,記下來的分才算有效。這種計分方式同時還調動了參與成員們記分的積極性,因為最早完成任務的人有積分獎勵。
網絡礦工「挖」紅
這個例子所闡述的其實就是比特幣系統的運行機理。在上述的場景中:
① 俱樂部成員帳本上的積分其實就相當於比特幣,它不是由中央人民銀行發行,而是由一行行的程序代碼所規定的虛擬貨幣,也就是說我們並不能像拿著一張10塊錢紙幣那樣,拿著一張比特幣。
②俱樂部成員組成的網絡就是一個p2p(peer to peer)網絡,每一位俱樂部成員就相當於這個網絡中的一個節點。
③俱樂部的成員與他們手中的帳本,共同組成的系統其實就是一個區塊鏈。
④不存在一個只保存在李大媽或者王大媽那裡的「積分總帳」,而是每一個俱樂部成員手裡都有一個積分帳本,這就是去中心化,這樣一來某一個或兩個人記錯分並不會影響最終的積分記錄。
⑤俱樂部的成員們積極去完成俱樂部派給的任務,最先完成任務的成員會得到積分獎勵。從積極去做任務到獲得積分,整個過程其實就是比特幣中所謂的「挖礦」。
⑥在比特幣的世界裡,是每10分鐘就更新一次帳本的,相當於每10分鐘就會有一位俱樂部成員用小喇叭大聲喊大家去更新帳。
⑦如果俱樂部成員所記的帳本上面都不寫自己的名字,而是用自己想使用的符號表示,這就是比特幣系統中匿名性的體現。
最初比特幣是沒什麼價值的,只有他的發明者中本聰願意挖礦。在中本聰默默的挖了100多萬枚比特幣之後,終於開始陸續有人加入到挖礦隊伍中。再後來,一些實體店鋪、網站等開始接受比特幣支付,人們對比特幣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比特幣也就越來越值錢了,也就慢慢發展成了如今的「網紅」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