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一次開始,辦了父母跟孩子的親子活動,我都贊成,這是好事。那麼這次又辦活動。不過現在一聽,發現原來諸位是對打坐修養身心這一套有興趣,這是個很嚴重的事了。全世界只要講到修身養性的道理,都很容易迷到人的。我怕大家走錯路,牽涉到大家個人的身心修養,這當然也是一個重大的教育問題,但你搞大了,麻煩也大了,因為這個問題很嚴重啊!
我年紀大了,直話直講,我認為現在的教育出問題,不在孩子,而在家長。對不起,先請大家原諒,我這個人講話很直爽,我認為現在中年以上的家長本身就有問題。我們中國近一百年來,傳統文化被自己推翻了,又被西方的科技工商發展弄迷糊了,整個國家上下近一百年來很茫然,教育也好,人生也好,沒有方向了。現在是跟著利益跑,唯錢主義,有錢就好。我們居然走上這樣一條路線,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但也無可奈何。
我發現大家有個錯誤觀念,以為南懷瑾是個學佛打坐搞修道的人,想跟他學一點修身養性,如不能成仙成佛,也至少祛病延年。這個觀念錯了,不是這樣一回事。我從昨天曉得以後到今天,就自己反省,我太馬虎了,這活動本來是個好事,可是搞嚴重了。
大家真的要學,就千萬不要認為這一套是長生不老之學,什麼健康長壽、成仙成佛,不要存這個希望。我活到九十多歲,一輩子都在找,也沒有看到過仙佛。那麼有沒有這回事啊?有,但是找不到。
仙佛之道在哪裡?今天正式告訴大家。我的著作很多,大家要學修養身心,重點是兩本書,請諸位聽清楚,一本是《論語別裁》,講聖賢作人、做事業的行為。書名叫作「別裁」,是我客氣謙虛,也是誠懇真話;我不一定懂得中國聖人之道的傳統,不過是把我所了解的解釋出來,其中有許多解釋與古人不同,有的地方推翻了古人,很大膽,因此叫作「別裁」,特別的個人心得。譬如一塊好的布,裁縫把它一塊一塊裁剪了,重新兜攏來做成衣服。我在序言裡也講到,我不是聖賢,只是以個人見解所了解的中國文化,做人做事是這樣的。所以你不管學佛修道,先讀懂了《論語別裁》,才知道什麼叫修行。
現在有個流行的名稱叫「粉絲」,據說外面我有很多粉絲,其實都是假的,他們自欺欺人,我也自欺欺人,他們連《論語別裁》都沒有好好看過,好好研究過。因為我這一本書出來,之後外面講《論語》的多起來了,各個大學都開始講《論語》,我也很高興。《論語》真正是講聖賢做人做事的修養之道,也就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內聖外王之道。孔子是中國的聖人,在印度講就是佛菩薩,在外國就叫作先知,在道家叫作神仙。可是儒家的傳統上,只把大成至聖孔子看作是一個人,不必加上神秘外衣,他就是一個人。
《論語別裁》是我很重要的一本書,另一本非常重要的是《原本大學微言》。諸位如果說對我很相信,請問《原本大學微言》讀過嗎?不要說讀過,翻過嗎?看得懂嗎?要問打坐修行修養之道,《原本大學微言》開宗明義都講到了。
今天我仔細反省的結果,不要給大家一條錯誤的路線,因此發給大家《大學》的這一篇,你要先把這個搞清楚。我從八歲起就讀《大學》了,從這個宗旨來講,佛的道理不離它的。
(師朗誦)「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第一節,要會背,你們教孩子要會背,自己也要會背。每個人朗誦著讀,不是唱給人家聽,朗誦的時候自己要曉得。
大學之道是大人之學。中國古代的傳統,周朝以前的教育是八歲入小學,到了十八歲由童子變成大人了,開始教大學,教你如何做一個人。
我剛才讀的《大學》第一節有三個綱要,叫作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怎麼解釋呢?我們幾千年來很多人解釋這一本書,在中國文化中,它是內聖外用之學,由一個普通人變成聖人,就是超人,超人就是仙、就是佛了嘛。但儒家不加宗教的花樣,仙啊,放光啊,神通啊,都不談的,只是說如何作一個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什麼是明德呢?明德就是得道;明德以後去修行,起行,做濟世救人的事就是親民;止於至善是超凡人聖,變超人,天人合一了。這是講從一個凡人成為知道生命來源的聖人的三個綱要,叫三綱。
大家要學佛,對不起啊,我請問一個問題,不是質問,是請教。哪一位朋友簡單明瞭告訴我,什麼叫佛?想學佛嘛,佛學要懂哦!先要知道什麼是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叫作佛。「佛」在印度文叫Buddha,現在的翻譯叫佛,老的翻譯叫佛陀,也就是我們唐朝的音,意思是明德,親民,至善,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功德圓滿,智慧成就。不懂這些基本原理,一味盲目的打坐修行,你成個什麼佛啊?
「自覺」是自悟,自己悟了,所謂證得菩提就是悟了,找到生命的根本;「覺他」是度一切眾生。在《大學》呢?明德就是自覺;親民就是覺他;自己悟了,證得菩提,行為、功德做到度一切眾生,利益大眾,這些都完成了,止於至善,這樣叫作覺行圓滿,就是佛。換句話說,自利,利他,功德智慧圓滿,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以佛學跟《大學》所講的一模一樣,不過大家不懂得自己的文化,中國本來就有的啊!講佛也好,神仙也好,都離不開它的範圍。自己沒有中國文化根本的基礎,想去成仙學佛,搞打坐,那是幹什麼呢?自誤誤人。
不過反過來講,學打坐也對啊。他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怎麼明呢?道怎麼得呢?怎麼明白生命的根本意義呢?「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不是都講得明明白白嗎?就此一路過來得到那個明德,得道了。好!你看他的方法,也就是打坐的方法,「知、止、定、靜、安、慮、得」,一共七步功夫,七證。所以後來佛學說修禪定,這個禪定的翻譯就是從「知止而後有定」來的,用《大學》的啊,所以禪定,也叫作靜慮。
這一段,大家要背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修養功夫的程式,也就是求證大道的學養步驟,都跟你講完了,一步一步,就得到道,得到明德了。這是講內聖之學,自己內在的修養功夫。
整理自《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