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這是很多人都疑惑的問題,為什麼母雞可以不交配直接產蛋,例如現在養殖戶的雞全部都是母雞沒有公雞的存在,養雞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可以得到美味有營養的雞蛋,那麼雞蛋既然可以直接孵化出小雞寶寶,那還要公雞有什麼用哪?
其實我們要清楚雞這種動物也是需要交配才能繁殖後代的,但雞蛋的產生和是否交配沒有關係,公雞和母雞交配決定的是母雞產下的雞蛋是否可以孵化出小雞,說白了只有受精的雞蛋才能孵化小雞,像養殖場的雞蛋因為沒有公雞,所以都是沒有被受精的。不要小看「雞」這種動物,它們對於人類的發展幫助是非常大的,據考古以及史籍的記載在4000多年前人類就開始馴化它,讓雞可以持續性的充當人類的食物來源。
如果繼續往上追溯我們可以發現雞竟然是恐龍的後代,雞屬於鳥綱-今鳥亞綱下的物種,而鳥綱可以追溯至鳥翼類,而鳥翼類又是手盜龍下的分支,而手盜龍就是恐龍的一個分支了,科學家發現的手盜龍化石最早出現在侏羅紀,算是恐龍鼎盛的一個時期,在此之後經歷過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大部分的恐龍都在這次小行星你撞擊事件中滅絕了,而部分手盜龍倖存下來,隨著發展演化變成了今天的鳥類(9000多種」,而雞就是其中的一種。
「吃雞」原來是在「吃恐龍」,這你也許沒有想到吧!
繼續說回母雞下蛋的事情,雞雖然也是恆溫動物,但是它完全不同於哺乳動物,雞的生殖系統比較特殊,公雞是沒有「小雞雞」的,在交配的時候公雞和母雞的洩殖腔相對,直接把「精細胞」傾瀉進去,最後儲存在母雞輸卵管的精子腺窩中,並且最長儲存時間是24天,這也就意味著公雞和母雞的一次交配,可以讓母雞連續24天產下「受精卵」,最後經過一系列的包裝變成了餐桌上的雞蛋。
有的人感覺雞的繁殖方式也太過於高效率了,只需要交配一次就可以連續20天產下受精的雞蛋,這些雞蛋都是可以孵化出小雞的,這種特殊的繁殖方式對於人類也很有好處,因為不需要受精母雞就可以產下雞蛋,這樣就成為了人類持續的食物供應。如果在自然界中公雞母雞交配過後,母雞產下的雞蛋沒有人去取走,當達到一定數量母雞就不再產蛋了,開始進入孵化的模式。
在這個期間,它的體溫會升高,為了更好的把小雞孵化出來。這個期間母雞就不在下蛋了,因此在農村一般都不喜歡母雞進入這個狀態,所以雞蛋每天都要去取走,這樣就可以讓母雞一直在下蛋,但就是無法進行孵化。可以說它們真的是「戰鬥雞」,為了人類的發展進步也付出了「青春」。
雞蛋中只有蛋黃部分才是真正的卵子,外邊的蛋清等部分都是提前準備的營養物質,為了以後雞蛋的孵化,受精卵變成「小雞」,其實都是它們的功勞。而如果中間沒有經歷過受精這個過程,那麼整個流程依然會進行,只不過這個時候的蛋黃不是受精卵只是卵細胞而已,並不能孵化出小雞。受過精的雞蛋,在暗的環境下對著光源去看,可以看到雞蛋中間存在的血絲,它其實就是剛要發育的胚胎盤。
把這樣的雞蛋挑選出來,最後就可以進行小雞的孵化了,那些沒受精的直接變成食物就可以了。當然現在在農村養雞都是為了吃雞蛋的,並不會去孵化小雞,因此也不會有挑選這個過程,最終無論雞蛋是否被受精,都會變成人類的食物。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