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去世後,7歲女兒愛鑽床底喊爸爸,孩子的死亡教育家長別逃避

2020-09-14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7歲女兒愛鑽床底喊爸爸

小李家中最近出現了一些意外,孩子的爸爸在上班的時候出了車禍,不幸去世,小李不知所措,不知道應該如何面對自己7歲的孩子。

看著年幼的孩子好奇的神情,小李就跟女兒說爸爸暫時要離開我們一段時間,即使爸爸不能呆在我們身邊,貝貝也應該乖乖聽話。

小李看著女兒懵懵懂懂的樣子,覺得暫時就先保持現狀,但是兩個星期過後,小李發現女兒貝貝總是喜歡鑽進床底下。

小李說自己明明看著女兒在床上睡著了,一轉眼,孩子又跑到床底下去了。

小李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貝貝跟她說:&34;

小李頓時慌了,急忙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

沒想到的是,貝貝指著床底說,她在底下發現了一張爸爸的照片,就想和爸爸一起睡。

小李這才反應過來,但是心裡好像被什麼東西堵住了一樣,究竟要不要跟孩子說實話呢?

孩子的死亡教育家長別逃避

7歲的小朋友還不理解什麼叫做&34;,就像小編小時候迷迷糊糊地在一旁玩耍,看到奶奶給別人回復電話,說&34;,然後開始抽泣,我不懂是什麼意思,奶奶沒告訴我,我就跑去問自己的哥哥。

老哥說就是給你買娃哈哈的那個大伯公以後都不會來了。

我聽了之後很傷心,不知道是在哭我失去了那麼多的酸奶,還是在為再也見不到那個人了而難過。

不過,現在的我比較能淡定地面對&34;,因為生老病死是人世間的常態,自己無法改變,只願能在有限的人生裡給到周圍的人更多的溫暖。

貝貝的媽媽和奶奶一樣,都不喜歡直接跟孩子說&34;、&34;,在她們看來,這些話對小朋友來說太過殘忍,而且說了孩子也不一定能夠理解,只會追問個不停,給家人增添煩惱。

但是&34;並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而孩子的死亡教育家長也不應該逃避。

家長們不能逃避孩子的死亡教育,因為缺乏對死亡的敬畏,孩子就很難擁有同理心、同情心,並漠視死亡。

即使是將來遇到什麼事情,也不會對他人伸出援助之手,變得很冷漠。

這不是爸爸媽媽應該教給孩子的東西,相反,父母可以用巧妙的方式教會孩子感知&34;和&34;,讓他們想哭就哭,哭完了之後一步步走向懂事和成熟,這才是對孩子負責的表現。

&34;就好比是&34;,家長總是難以啟齒,礙於各種各樣的因素和理由,最終讓孩子錯失最佳的教育機會。

其實爸爸媽媽太可不必低估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只要你認認真真、充滿耐心地跟孩子解釋,即便現在不懂,也會有個概念,有個心理準備,等再長大一點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你說的話。

另外,別企圖用謊言瞞住孩子,要知道,一味地欺騙孩子,只會消磨你和孩子之間的信任,讓孩子陷入無盡的迷茫之中。

當然,在和孩子談及&34;這個話題的時候,也要注意別說得太沉重,以免令孩子對生死問題留下陰影。

&34;並不完全是悲傷,更是希望與新生,家長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他爸媽會陪在他的身邊。

小朋友不可能永遠都是小朋友,爸爸媽媽也要有面對現實的那一天,千萬不要逃避&34;哦!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丈夫意外去世,妻子發現女兒指著床底喊爸爸,低頭查看嚇一跳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提問都會耐心解答,但是很多父母都忽略了一個終極的問題,就是關於「死亡」的教育。不少孩子對於這個詞的概念理解很淺薄,以至於會對生命的敬畏心不那麼強烈。琳琳今年四歲,但是琳琳的爸爸前不久出車禍,搶救無效死亡了。
  • 劉真去世讓人惋惜,如何對4歲女兒進行「死亡教育」也很關鍵
    但是作為80後,或者經常看《康熙來了》的朋友們一定會有印象。劉真號稱是「國標舞女王」,她不僅僅是長的甜美,國標舞也是特別的棒,經常上《康熙來了》,在節目中也難反嗆小S。她熱愛運動,跳舞也是她每天做的事情,要不是這次的意外,相信她還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愛她的丈夫、4歲的女兒,還有繼續跳她熱愛的舞蹈。
  • 寶媽去世後,2歲女兒天天抱著玩具熊不撒手,奶奶的話讓寶爸淚奔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爸爸媽媽都能夠陪伴自己長大成人,看著自己學業有成,步入婚姻的殿堂,再享受祖孫的天倫之樂,這樣的人生就是完美的了。可是世事無常,總會有一些人被老天選作了痛苦的承受者。2歲的小美靜本來是個愛笑愛唱的小女孩,活潑卻又懂事的她總能給爸爸媽媽帶來很多的歡樂。
  • 「媽媽,什麼是去世」孩子的「死亡教育」怎麼做?家長可以這麼做
    昨天好友跟我聊天時談到了最近自己的煩惱,原來前段時間好友的叔叔去世,她在感傷之餘跟老公感嘆了幾句生命的無常,沒想到被四歲多的孩子聽到了,他跑過來刨根問底地詢問「媽媽,什麼是去世?」好友覺得這麼小的孩子也沒法跟他解釋,就敷衍他說,死了就像是睡著了,然後再也醒不過來,沒想到孩子聽後,哇地大哭起來,擔憂地說,「那我睡著後會不會去世,再也醒不過來」,接下的幾天孩子似乎對睡覺也變得特別恐懼。
  • 和性教育一樣重要的死亡教育,我們還要繼續迴避嗎?(家長必讀)
    在那些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的孩子看來,死亡是他們抵抗父母的手段,是逃避懲罰的方式,唯獨缺少的是對於生命的尊重。對於死亡的逃避意識,使得我們的孩子在童年時期承擔了太多不必要的恐懼,更使得我們的孩子在長大時候,失去了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尋。
  • 去世後,4歲女兒卻不知情:一定要給孩子補堂生命課
    最近,劉真去世的新聞時常掛在微博熱搜。從入院治療到突然離世,僅經過短短兩個月的時間。人們在懷念國標舞女王的同時,也為她只有四歲大的孩子感到揪心。據媒體報導,劉真的老公在她去世後,一直瞞著女兒,靈堂送別也沒有讓女兒參加。
  • 疫情當前,父母應該為孩子補上欠缺的死亡教育
    我時常覺得中國缺乏三種教育:性的教育、愛的教育、死亡的教育。這三種概念,分別對應人生的三個支點:身體完整、靈魂豐沛、生命價值。——微博大V「詩性代碼」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死亡可能是很多人諱莫如深的話題。在影視作品中,只要涉及死亡的場景,就會伴隨惡劣的天氣和詭異的背景音樂。只要出現死亡相關的字眼,大家就會認為很晦氣、不吉利。
  • 好文分享|和性教育一樣重要的死亡教育,我們還要繼續迴避嗎?(家長必讀)
    死亡教育是讓孩子敬畏生命 在近些年間,家長們應該也有發現,孩子自殺、自殘的現象趨於低齡化:江蘇9歲男孩因撞壞學校玻璃怕被懲罰,便跳樓自殺身亡;四川雅安三名14-16歲未成年人為搶奪財物殺害48歲女店主;上海17歲男孩因不滿母親批評跳車後又跳盧浦大橋喪生;重慶三名初中女孩因學習壓力太大手拉手從
  • 和3歲的女兒聊「死亡」,我花了1年的時間
    女兒3歲地一天,我在客廳看書,忽然聽到臥室撕心裂肺地聲音。緊接著女兒從臥室跑出來,撲到了我得懷裡。我很奇怪,趕緊問怎麼回事。死亡教育的繪本可以讓女兒增加更多的關於死亡的詞彙;另外,繪本中的圖片也能讓女兒更能直觀地感知關於死亡,人類會有哪些重要的物體或場景(比如「屍體」、「墓地」、「葬禮」等)。
  • 梅婷丈夫強迫3歲的女兒道歉:沒意義的「對不起」,別讓孩子說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檔早就播出的親子類節目《媽媽是超人》,裡面有一幕我印象十分深刻,女演員梅婷和老公帶3歲的女兒快快逛超市。超市裡,快快手中的氣球被一個小女孩搶走,快快很不高興,馬上把氣球搶回來,由於氣憤快快還打了小女孩一下。結果,快快打人的場面被梅婷丈夫看見了,他讓快快道歉,快快認為自己沒錯,堅決拒絕。
  • 「爸,你為什麼要壓著媽媽」,6歲女兒的提問,讓爸爸羞紅了臉
    小甜和丈夫正值壯年,精力和體力都很旺盛,對房事的需求自然也要高一些。這天夜裡,兩夫妻看完了電視,心情都很放鬆,於是便趁著興致正濃,回到臥室開始為愛鼓掌。然後事情做了一半,房間的門卻是忽然被推開了,六歲的女兒揉著眼睛走了進來。
  • 梅婷丈夫強迫3歲的女兒道歉:沒意義的「對不起」,別讓孩子說
    結果,快快打人的場面被梅婷丈夫看見了,他讓快快道歉,快快認為自己沒錯,堅決拒絕。梅婷丈夫發出嚴重警告:「你這樣不善良的話,爸爸一點都不喜歡你了」。快快聽見後,不情不願地說了對不起......如果孩子拒絕了,家長就用「愛」作為條件,強迫孩子。但是,如果家長只關注孩子做錯事情本身,不去了解孩子為什麼犯錯,孩子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就著急讓孩子說「對不起」。那孩子說的「對不起」,也只是為了討好家長,平息家長的怒火。結果就是,家長的氣消了,孩子的錯還在,以後還會犯。
  • 父母為爭死亡賠償金打官司 女兒去世媽媽未露面
    昨天,談起剛剛結束的這起「死亡賠償金爭奪案」,桐鄉人民法院的朱法官只有一聲嘆息。兩個感情很好的年輕人,因為家長的強勢幹涉,分開了;又因為家長的強勢幹涉,對簿公堂。打官司,是為了分割他們女兒不幸去世後,得到的一筆死亡賠償金。
  • 教會孩子直面死亡,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爸爸告訴我爺爺去了很遠的地方,那爺爺什麼時候回來呢?」兒子問題越來越多。我感覺自己額頭冒汗,應付顯然不是應對之策,是時候對小傢伙來一場死亡教育了。面對著靈堂前痛哭的爸爸、大伯、姑姑,孩子顯然有些不知所措,夜晚的時候,還偶爾會被哭聲嚇到。可在這麼小的孩子面前說出一個「死」字我們有些於心不忍,更重要的是也害怕孩子提出一系列問題,我們無法回答。儘管兒子在問「爺爺去了哪裡」時,我們暫時性搪塞過去了,但該來的總會來,開頭的一幕讓我知道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 歲女兒經常喊肚子疼,家長帶她去醫院,醫生嘆氣你們離婚吧
    6歲女兒經常喊肚子疼,家長帶她去醫院,醫生嘆氣你們離婚吧小葉生完孩子後不想當全職媽媽,就將孩子託付給爺爺奶奶照顧。小葉和丈夫的工作安排不同,時間一長倆人的感情也逐漸疏遠了,甚至一言不合就開始吵架。轉眼間孩子已經6歲了,但是能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家裡的長輩一再強調父母陪伴的重要性,於是夫妻倆商量好,每周周末抽出半天時間一起陪孩子。
  • 李玫瑾:沒有哪個孩子天生愛撒謊,大部分都和家長教育有關
    李康教授研究發現:2歲的孩子中,有30%撒謊了;3歲的孩子中,撒謊人數達到了50%;而4歲的孩子中,撒謊人數超過了80%;五歲以上的孩子幾乎都會說謊。發現孩子說謊,不要先入為主認為孩子品德有問題,更不用生氣,而是引導孩子說出真話。當孩子說出事實,承認錯誤後,可以表揚他勇於承認錯誤,是一個誠實的好孩子。千萬不要在孩子承認了錯誤後再次責罰他,若是這樣會失去孩子的信任,往後再犯錯,還是會選擇用說謊來矇混過關,以此來逃避父母的懲罰。
  • 8歲孩子帶刀上學 單親家庭孩子更需父母關愛
    >  核心提示  父親意外去世後,母親忽略了對兒子的愛,小學三年級時孩子就開始帶著刀去上學;父母離異後,雙方忙於工作,把上小學的女兒寄養在了老師家裡,4年後發現女兒成了一位「討好型」的「問題少女」。如果一個人不能與父母建立愛的流動,孩子的行為就很容易異常。  寄養老師家  孩子養成 「討好型」人格  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蘇暢也接待過不少單親家庭孩子教育問題的案例,比如有一對夫妻,因婚前感情基礎不太好,結婚後一直爭吵不斷,就這樣在女兒7歲時,兩人離婚了。
  • 他們不是數字,是去世的人!疫情肆虐,我們怎樣進行死亡教育?
    而家長們對回答這樣的問題常常感到為難、糾結甚至是避諱。根據《南方都市報》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死亡的問題,而超過60%的家長選擇避而不答。死亡教育,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家庭教育體系裡的一片空白。
  •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別讓孩子的死亡問題,難住了你
    作為家長必須抓住這一關鍵期,讓學前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安全意識,樹立健康的生命觀念。小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已經潛移默化的做了生命教育的引導,所以在奶奶去世的時候,我跟她談起這件事情,她能夠明白並平靜的去接受,甚至還安慰了爺爺。我們離奶奶住的醫院很近,所以奶奶生病期間,孩子也經常過去看望奶奶。現在奶奶過世這件事情,要不要告訴孩子?孩子爸爸跟我是不同的意見。
  • 「爸爸說,媽媽去海上當小仙女了」,如何告訴孩子親人去世的真相
    凌和平一家也遭遇了類似的不幸,他老婆陳婷外出打麻將,將3歲的女兒云云交由七八歲的哥哥凌霄照顧,云云喜歡吃核桃,凌霄在為云云吃核桃時,核桃進入了氣管,由於房門反鎖,凌霄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等到陳婷回家,一切都晚了,云云就這樣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