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產業的生態體系建立
一、內容產業的流量漏鬥
在很多的商業模型中,我們都觀察到了流量入口,留存和變現3個環節的有機組合,比如百貨商店的流量組織,是明顯的流量漏鬥,層數越高,消費頻次越低。
一層往往是玲琅滿目的流量導入器:化妝品,鞋,首飾。這些高上新的商品進行流量導入
二層三層是固定的女裝,然後再是男裝
四五層是餐廳、食品和兒童用品
最頂層往往是娛樂設施,比如電影院和遊樂場
比如暴走漫畫:
前端是由高頻的視頻內容線構築的流量入口,視頻在網際網路上的擴散也比其他內容門類簡單;
中端是由社區和App構成的留存地,養成暴走漫畫的粉絲文化,通過符號訓練和共同表達來形成共同感;
末端是廣告、衍生品、遊戲和電影的變現方式。
整個鏈條是完整的流量漏鬥,越往後人群認同度越高,消費轉化越好。
比如閃購模型為什麼在電子商務中有特殊的魔力,是因為每天更新的商品實際是一種內容,消費者每天都會記得上來看一下,自有流量就有了。
所以我前文提到的高頻內容線不但是建立品牌和消費者粘性的保證,也是流量的保證。從這個角度看起來,新聞和算命都是非常好的內容門類:每天都更新,持續、高頻。
內容生產要做出層次感,和網際網路產品的層次感是一樣的:
有一些內容是流量入口,拉新;
有一些內容負責用戶留存;
有一些內容負責變現。
是需要做出一個內容系統的。比如AKB48的《馬路須加學園》和《AKBINGO》就是流量入口,劇場公演就是用戶留存和社群氛圍培養,衍生品、握手會、總選舉就是變現,是一個完整的流量漏鬥,缺了哪塊都不行。內容創業者們一定要想得完整一些。
二、生態體系是什麼?
在創業公司的發展過程當中,公司會經歷不同的階段:
產品公司
平臺公司
生態公司
在我看來,產品、內容、服務是最底層的形態,平臺是二階形態,而生態是最高級的公司形態。生態是最穩固的,養活了系統中的所有平臺和獨立的產品、內容、服務,每一塊部件都有自己獨特的位置和功能,養分從生態的一部分向其他部分流動,最終可能供給到更高階的生態或者當前生態體系本身。這樣就可以保證整個大系統生生不息。
舉例子的話:
淘寶就是生態體系,提供了原來在傳統零售中無法開店做生意的小店家們發家致富的機會,但是同時圍繞著淘寶除了賣貨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很多生意機會是基於淘寶的,比如商品物流,比如支付,比如流量運營;
起點中文網也是生態體系,給原來沒有出版可能的人成為作家並且賺到大錢的機會,但也同時作為原始版權端帶起了整個中國的內容IP產業;
滴滴出行也是生態,在計程車公司的體系外建立了一套服務於人們出行的生意邏輯;
1、生態體系和平臺的差別是什麼?
我想是除了給大家機會之外,還養活了很多其他的生意,比如上面所提的在淘寶內可能養活了整個商品物流體系;在網際網路上的新的流量流向和分配邏輯;在購物層面也創立了新的信用體系。生態體系建立了新的商業規則和模型,創造了新的產業。
2、生態體系有哪些特徵?
有產出,有消費,自循環,自供給。自產自銷
在生態體系中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可以得到充足的養料
有某種東西可以從這套體系中不斷生長出來
老的東西有空間越長越大,越長越熱門,關注的人群、覆蓋的面可以越來越大
生長的東西具有變異的可能性
老的東西的成長不會壓制新的東西的源源不斷地成長,甚至可以幫助新的東西不斷地成長
成熟的生態體系中的部件有不同的分工,可以相互補充,彼此配合
以前成長過程中的經驗、知識、工具、人際關係這些各類的積累和資源可以成為新東西成長的土壤
所以你看,按照這個標準,樂視是生態,復星國際也是生態,了解這兩家公司運營方法的朋友應該能明白我在說什麼。
內容產業的生態體系建立
一、怎麼在內容產業做出生態體系呢?
1.保證每塊組成部分的成員都可以感受到激勵,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
a)賺錢很重要,生態系統經營的核心是讓鏈條中的每一環節裡的人都有利可圖,所以變現端一定要納入到體系裡。收入就像整個鏈條中的血液和養分,缺少血液的循環,模塊就不運作,體系就會有缺失。需要確實有現金在整個系統中流動,所以免費提供內容或者不收費引流的方式不可取。
b)金流的方向很重要,從消費者C端自下而上流動的現金流方向比從B端自上而下流動分配的現金流方向要健康。
線上內容生態體系做得好的門類:網絡文學和電子競技,最後都依賴C端收費,比如網絡文學的打賞、鬥魚上面的魚丸打賞和主播淘寶店模式。原因的話,我感覺是因為C端付費如果實現後,規模化就比較容易,而且容易讓粉絲產生對品牌的粘性
c)優秀的內容商業模式都會經過3個階段:早期CPMB端品牌廣告贊助C端付費。
2.提供生產力工具,保證生產效率。內容產出會在質和量兩個層面提升
a)如果是在某個內容門類做生態,就應該多做生產力工具,保證內容生產者的產出效率,數量足夠多質量足夠高,才可以不斷擠佔消費者的時間。
b)這點上BiliBili可能做得不夠好,B站的每個內容門類都是有生產標準的,比如鬼畜視頻生成器,遊戲錄屏軟體,這些沒有體系化的整合,不降低門檻的話,UGC內容的質和量就肯定提不上去。土壤不夠肥沃,新文化就生長不出來。
3.建立標準化的內容生產流程,分工協作
a)在漫威的漫畫生產過程中,故事和繪畫這兩個工序是經過調整的,為了實現更好的流水線化。
b)如果仔細聽JPOP的舞曲,總是有類似的節奏、段落和配器的,這也是生產標準。
c)可以把生產流程標準化看成是一種新的生產力工具,目的同樣是提升質和量。
4.在生產者和消費者兩端都建立等級制度和晉級機制,讓大家不斷的有目標牽引,才能保證持續的生產
a)如果了解心流模型,就知道人在這種模型當中效率是最高的,它有幾個特點
i.正負反饋直接
ii.任務難度循序漸進
iii.總感覺有挑戰需要努力一點點才能達成
iv.於是乎之後產生成就感,會持續投入,用心流模型來對人群做目標牽引是非常有效的。
b)為什麼要雙端都建立金字塔模型?
i.實際上在網際網路的內容生產模式上,生產者和消費者是平行的結構,現今的粉絲結構也不是生產者高高在上,其餘圍觀了
ii.內容生產者需要有目標牽引著不斷地向前生產,所以金字塔體系裡的等級和晉級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iii.消費者由於身處社群,也是需要有目標牽引著,這樣才能更好的眾包式地完成任務。比如每個飯群裡面肯定都有飯頭,魔獸世界的工會裡面都有不同的分工和晉升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