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匯川區松林鎮上莊壩壩區蔬菜基地升級改造,採取輪作、套作和間作等種植方式,實現了一年三季的蔬菜種植目標,實現畝產16260元。
這一成績背後,是匯川奮發當先譜寫產業扶貧樂章的生動寫照。
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
近年來,匯川區以14個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為主抓手,圍繞「234」產業規劃布局,緊扣產業革命「八要素」,踐行「五步工作法」,在松林鎮上莊壩區首創「壩長制」管理機制,並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廣,唱響了匯川農業發展的好聲音。
同時,在「一個壩區、一名領導、一套方案」工作機制推行中,「資源整合一盤棋、產權改革一塊地、生產組織一套標、產銷對接一條龍、利益聯結一股繩、共建共管一條心」「六個一」舉措,讓14個壩區成為「樣板田、科技田、效益田」,成為名副其實的「聚寶盆」。其產業發展帶來的「租金」「薪金」「股金」「現金」,讓農民多輪「賺錢」、多方致富。
松林鎮上莊壩保供蔬菜基地常年以種植毛冬瓜、大蔥、蓮花白、茄子、白蘿蔔、豇豆、辣椒、黃瓜、西紅柿等蔬菜品種為主,基地每年可向遵義市中心城區供給蔬菜2200噸,在有效保障城區「菜籃子」蔬菜供應的同時,也為當地群眾就近就業提供了保障。
「以前自己種地,一年賺不了幾個錢,只夠開支,生活都很困難。現在土地流轉了,在基地種種菜、打打雜,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嘗到產業發展的甜頭,曾是松林居貧困戶的楊朝問表示對未來的生活有了盼頭。
此外,「五五五」——這個被省委高度肯定並全省推廣的產銷對接模式,讓農業產業成為匯川群眾的致富依託。
從貧困戶的「菜園子」到老百姓的「菜盤子」,匯川積極探索「五五五」工作思路,圍繞「農民多賺一點、市民少出一點、企業積累一點」目標,健全區級統籌平臺、產銷對接平臺、物流冷鏈運輸平臺、安全監測中心、數據分析中心「五大體系」,圍繞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智慧化「五化標準」,實施農校、農醫、農批、農超、農企「五項對接」,打通「運營端」「生產端」「銷售端」,讓農民的菜園子直通學校、超市、企事業「菜盤子」,也聯通粵港澳大灣區、上海等大市場。
目前,作為匯川區「銷售端」的重要平臺——遵義農產品產銷對接智慧服務中心已與225家學校、超市、企事業單位等建立直供配送關係,實現年銷售額1.5億元以上。
藉助這一平臺,今年7月,匯川區首批5輛冷鏈物流車載著50噸茄子從泗渡鎮觀壩壩區分揀中心出發駛向上海,為「黔菜出山」架起了一座新的橋梁,首批茄子入滬後,每天都有100噸茄子從觀壩壩區直銷上海。
據泗渡鎮黨委書記王倩介紹,匯川「生態茄」賣進「大上海」,是該鎮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的一次生動實踐,也是搶抓東西部戰略扶貧協作機遇,深化對口幫扶成果,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的一次成功嘗試。
團澤鎮是匯川區農業產業強鎮,該鎮立足壩區產業發展實際,採取「龍頭企業+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戶」方式,著力發展優質蔬菜等市場前景好、群眾收益高的特色高效產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同時,按照「一田多用、一季多收」模式,做好每一輪茬口對接,分季節種植香蔥、大蔥、白菜、辣椒等農作物,實現一田多用、一田多收,持續增加村集體經濟積累和助農增收。
「今年秋冬季節,全鎮五個壩區種植白菜、兒菜和花菜等茬口蔬菜共2000餘畝,目前部分蔬菜已經上市,預計產量達5000餘噸,產值達1480餘萬元,6個村(居)村集體經濟積累300餘萬元,帶動4449戶農戶戶均增收2250元。」團澤鎮黨委書記黃濤說。
科學的產業布局,不斷完善的產業發展機制,一曲曲豐收的匯川田野產業扶貧之歌雄勁豪邁,推動著匯川農業產業發展逐步從「星星之火」變成「燎原之勢」,正為群眾增收致富、開啟幸福生活提供著強勁動力……(周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