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科班,不止富連成!

2020-12-20 騰訊網

曾經的

京劇科班時代

科班概念

科班,中國舊時培養戲曲演員的場所。科班本意是指舊時學、演結合的戲劇班子,是成為演員(舊稱戲子)的必須也是唯一途徑。後來科班就引申為正規的職業技能教育的統稱,所謂科班並非指"出身",而是指正規培訓或自學成才的分水嶺。

戲班以演戲為主,科班以學戲為主,是培育戲曲人才的主要形式。其中,這些京劇科班可謂是「大佬級別」,在過去名聲響噹噹!十分值得注目!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京劇科班時代吧~

////////////////////////////

四箴堂科班

四箴(zhēn)堂科班前身是「小三慶」,地址在北京前門外百順胡同西口內。

由程長庚創辦,程章圃(程長庚之養子)主管,聘有教師崇富貴、田寶琳、朱洪福等。學生中最著名的有錢金福、陳德霖、李順亭(大李五)、張淇林(張長保)、路杏林、李壽峰(李六)等。

////////////////////////////

小榮椿科班

小榮椿科班在清光緒六年(1880年),由楊隆壽創辦。首科學生於光緒十四年(1888)滿師。

學生以春字排名,如楊春甫(楊小樓)、程春德(程繼先)、馮春和、郭春山、郭際湘(水仙花)等。

該科班在第二科學生未卒業的時候即停辦。後重建,改名「小天仙」,又培養出不少出色的學生,如譚小培、範寶亭、遲月亭等。

小榮椿科班的演出劇目有《火雲洞》、《陳塘關》、《雙心鬥》、《奪錦標》、《三俠五義》等,多為楊隆壽所編,且多採用砌末、燈彩,是為京劇舞臺上燈彩戲的先驅。

////////////////////////////

富連成班

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創立,社址在北京宣武門外前鐵廠。牛子厚為班主(東家),葉春善為社長。

民國元年(1912)牛子厚不願繼續經營,將班倒讓沈姓(沈仁山、沈秀水)接辦,改名「富連成」。

民國24年(1935)葉春善病故,由其長子葉龍善繼社長,社址遷至龍坊橋。後因入不敷出,無力延辦下去,在民國37年(1948)宣告解散。

富連成社歷時40餘年,是自清鹹豐、同治以來,延續時間最長,阻止規模最大。培養京劇藝術人才最多的一個科班。長期執教以來的教師有蕭長華(任總教習)、唐宗成、蔡榮桂、賈順成、葉福海、郭春山等。

該科班以喜、連、富、盛、世、元、韻字排名,共辦7科,培養學員將近700名。該社與廣和樓戲園訂立演出合同長達20年。除此,曾經還常演出於廣德、華樂、哈爾飛、吉祥等戲園,學員學演劇目近400個,其中繼承、整理、改編的優秀劇目有《赤壁鏖兵》、《獨佔花魁》、《太湖山》、《四進士》、《梅玉佩》及「八大拿」戲、「三小戲」等。

////////////////////////////

崇雅社

京劇女科班,由田際雲創辦。1916年8月3日在北京建立。招收學生50餘名,兼授京劇、梆子。

出於此班的譚文玉、梁春樓、李伯濤、鄭菊芳等都享名一時。

1916年8月18日首演於北京天樂園、劇目有《青山石》、《梅絳雪》、《汾河灣》、《賈家樓》等。後轉為大班,仍名「崇雅社」,金少梅、於紫仙、於紫雲、福芝芳、秦雪芳、孟小冬等都先後搭過班。該班演出於城南遊藝園,始終保持著坤班的性質。

////////////////////////////

斌慶社

1917年由俞振庭、果仲連在北京創辦,學生以斌、慶、永三字排名。

如耿斌福、殷斌奎(小奎官)、徐斌壽(徐碧雲)、朱斌仙;毛慶來、郭慶永、劉慶喜;張永祿、俞永興等。不按字排名,曾在此戲班演唱的還有李萬春、楊寶森、王少樓、劉陽宗等。演出劇目中以武戲較為著稱,如《金錢豹》、《東皇莊》、《兩將軍》等。

////////////////////////////

南通伶工學校

1919年成立,由江蘇南通鄉紳(張謇)出資倡辦。歐陽予倩任主任。

聘有薛瑤卿、吳我尊、馮子和、趙彤珊(芙蓉草)、苗勝春等人為教師。學制7年。

學習內容除了京劇、崑曲外,兼學話劇、音樂、文化知識,廢除舊科班的體罰制度。為加強學生舞臺實踐,特建一新型劇場,名「更俗劇場」。共辦7年。培養學生60餘人,其中較著名的有林秋雯、葛次江、張玉昆等。

////////////////////////////

榮春社

1937年,尚小雲在北京創辦,1938年正式成立。共辦兩科,學生以榮、春、長、喜四字排名。

第一科排「榮」、「春」,第二科排「長」、「喜」二字。該社的演出劇目除了傳統戲外,還排演過許多新編本戲,如《崔猛》、《荒山怪俠》、《九曲黃河陣》、《唐王遊月宮》等,1948年解散,開辦整整10年。

////////////////////////////

鳴春社

1939年由李永利、李萬春父子創辦,社址在北京宣武門外大吉巷、初收學生百餘人,以鳴、春二字排名。

文武老師有陳喜光、俞步蘭、陳富瑞等。平時除上演傳統劇目以外,還以新排本戲,加用燈光布景為號召,如《猴王遊月宮》、《五鬼抓劉氏》、《天下第一橋》等。培養的學生,多以武戲見長,如王鳴仲、張鳴祿、吳鳴伸等。

////////////////////////////

中國戲曲專科學校

1930年創建於北平(今北京),附屬於中國戲曲音樂院(程硯秋為南京分院的院長,實設北平),名為私立中國高級戲曲職業學校。後改稱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簡稱中華戲校)。

焦菊隱、金仲蓀先後擔任過校長。教師有王瑤卿、曹新泉、高慶奎等。

在教學宗旨和管理體制上,均有所變革。除京劇專業以外,兼有文化課程。學制6年。先後辦5科,招收學生200餘名,學生以德、和、金、玉、永五字排名,傅德威、李和曾、周和桐、趙金蓉、侯玉蘭、白玉薇、高永倩(今名高玉倩)等均出自該校。

////////////////////////////

稽古社子弟班

1936年在天津成立。由高渤海創立。尚和玉任名譽校長,婁廷玉任社長,韓富信任副社長;建社之初,在40餘名學員的基礎上又併入北京長慶社。1944年停辦。

該社注重基本功的訓練,堅持學習與舞臺實踐班擅演連臺本戲(彩頭戲)的特長,大膽革新,在繼承、挖掘了大量傳統戲的同時,還發揚了稽古社大班擅演連臺本戲的特長,大膽革新,創排了一些西洋戲和現代戲(時裝戲),在京劇科班中獨具風採。

////////////////////////////

上海戲劇學校

培養京劇演員的學校。1939年成立於上海。徐曉初等人籌錢創辦。陳成萌任校長。

教學除了專業課之外,還兼學文化。招收學生一百餘人。均以「正」字排名。顧正秋、張正芳等人均出自該校。演出劇目為傳統戲和一些本戲,如《漢明妃》、《九蓮燈》等。

////////////////////////////

編輯 / 曾三眼

配圖 / 網絡

來源 / 石清溪

相關焦點

  • 京劇名家葉少蘭:富連成培養的人沒有一個是「廢材料」
    現實中,最有名的科班之一就是富連成。提起那段歷史,和從中走出的諸位京劇大師,中國戲曲學院榮譽教授、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有說不盡的感慨。而他,從學藝到授藝,也與之有著不解淵源。從喜連成到富連成葉少蘭出身京劇世家,祖父葉春善是赫赫有名的「富連成」科班的「社長」。
  • 「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
    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題:「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創新新華社記者白瀛、何凡1959年,富連成社弟子袁世海在表演京劇《龍鳳呈祥》時,將《蘆花蕩》一折中張飛出場的三倒步改成了三望:一望前面還有多遠,二望敵人來了沒有,三望周圍的情況;之後又採用了範寶亭
  • 京劇中的科班出身通常指專業對口,除此之外它還有什麼寓意?
    早在明代嘉靖年間,江南一帶的崑劇班就開始了「以班帶班」的小型科班培養演員,由成年演員邊演戲邊帶幼年演員,人員規模通常較少,明代萬曆年間戲曲家潘之恆《亙史樂技》中就記載了「郝可成小班」的事例。科班迅速發展時期是京劇發展成熟階段,北京的京劇科班最早大約出現在鹹豐年間。據方問溪《梨園話》中記載:「夫科班,在清代極多,今則廖若晨星。
  • 京劇名家譚元壽辭世 曾飾演《沙家浜》郭建光
    從京劇鼎盛春秋走來的譚派掌門昨辭世 他的成功是上天的眷顧更是自身的堅守  譚元壽:一生知遇遍梨園至今傳唱譚家腔  七代傳承的京劇譚門不僅是梨園傳奇,也是家風立身的當代典範,當今譚派掌門譚元壽更是京劇界輩分最高的藝術家之一。
  • 《沙家浜》名角、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逝世
    譚元壽出身梨園世家,曾祖父譚鑫培為京劇「譚派」藝術創始人。譚鑫培創始的「譚派」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京劇流派。20世紀初期,京劇已風靡全國,京劇界甚至形成了「無腔不學譚」的局面。譚元壽祖父譚小培、父親譚富英,均繼承譚派老生藝術。
  • 圖說國粹京劇行當之「旦」角
    王瑤卿(1881年-1954年),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 ,他不僅青衣、刀馬旦兼演,而且文武昆亂不擋,藝術上博大精深,他所創造的「王派」,是京劇旦角藝術的基本流派。王瑤卿把青衣、花旦、刀馬旦的唱、念、做、打、舞的特點融匯起來,創出「花衫」這一行當,給京劇中的旦角開闢了廣闊的新道路,同時也促進了旦角與生角並駕齊驅的發展。
  • 名家均出自「青研班」 京劇大師還得靠手工打造
    原標題:名家均出自「青研班」 京劇大師還得靠手工打造  自從京劇史上的傳奇班社「富連成」科班停辦之後,京劇便與鼎盛春秋漸行漸遠,在那個曾經的「黃金時代」,除了一個個開宗立派的大師,與手工業時代的審美和生存法則相吻合的教育體制至今仍為業內所津津樂道。
  • 京劇史上最有名的科班總教習,常與梅蘭芳同臺,為何日子過成這樣
    這真應了那句老話兒,「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才受窮。」蕭老的這些個做法,按今天的話說就是有環保意識,按老話兒說就是儉省。總之,過日子嘛,既要開源更需節流。蕭老在家管過日子,柴米油鹽都得由怹安排。我奶奶的老姨負責採買、做飯。蕭老每天讓她買一斤肉。買回來之後,把肉切成片,然後用醬油煸炒,放在一個大碗裡。這一家老小將近十口人,一天三頓飯,甭管做什麼菜就都朝這碗肉說話了。
  • 比鹿晗楊洋不知道高到哪裡去的民國第一小鮮肉
    當時的京劇是社會最熱門的娛樂,所以,這場評選也吸引了數十萬張選票。活動的選手主要來自北京的兩個學校——「富連成」科班和中華戲校。這兩家在當時的地位,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北影和中戲。「富連成」是舊式京劇科班,這所維持了44年的純男生私立京劇學校被稱為「一座富連成,半部京劇史」,侯喜瑞、馬連良、譚富英、葉盛蘭……都出自其中。
  • 一戰功成新曲,七代譚笑風生:傳奇譚家與百年京劇
    人沒有不聽戲、不看戲的,京劇不算什麼高深藝術,算社會常識。毛主席喜歡高派,周總理喜歡程派,鄧小平喜歡言派……都能唱幾句。京劇世家非常多,承傳了七代的人同樣有,但每一代都是頭路角兒的真不多。京劇不是一日就形成的,它從地方戲而來的,是從廟臺藝術變為了劇場藝術,從室外樂變成了室內樂。早期的京劇保存著很多地方戲的特色。
  • 京劇譚門薪火相傳七代而不絕,精神永在!
    京劇譚門薪火相傳七代而不絕,精神永在!譚元壽幼時和父親譚富英同臺演出《汾河灣》1938年,10歲的他進入富連成社科班,師從雷喜福、張連福、劉盛通學老生,從王連平、茹富蘭學武生。
  • 京劇譚派掌門、《沙家浜》裡的「郭建光」譚元壽離世
    北京日報客戶端10月9日消息,記者從北京京劇院得到消息稱,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項目代表性傳人,京劇譚門第五代傳人譚元壽因病於10月9日12時在京逝世,享年92歲。
  • 中國傳統文化,京劇文化,研究京劇習俗
    中國京劇《京劇談往錄》、《京劇談往錄續編》、《 京劇談往錄三編》、《京劇談往錄四編》,這是四部以京劇史料記述為主要內容的著作,匯集了諸多與京劇歷史、京劇名家、京劇演出現象相關的資料,尤其是對於如譚鑫培、王瑤卿、梅蘭芳、尚小雲、楊小樓、尚和玉、楊寶森、奚嘯伯、李少春等眾多京劇名家的藝術生涯和藝術特色的介紹,更為珍貴,對於我們了解京劇自形成至成熟期的情況有很高的價值。
  • 現在很多明星都說是科班出身,那麼「科班」這個名字的來歷是什麼
    今天我們所說的科班,一般指的是專門培養演員、歌手的學校、培訓中心等,因為將其職業化,這樣才能造就出更多的明星。然而在幾百年前,科班指的並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學校,但是它們也有「造星」的功能,只是它們所造出來的星,是戲曲名家!科班最早出現於唐代,那時候有個很出名的稱呼,名叫「梨園」,也是最早意義的科班。
  • 京劇表演藝術家 譚元壽 先生逝世,享年92歲
    驚聞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先生於2020年10月9日12時許在京逝世,了解到此消息之後,小編第一時間聯繫到了譚元壽先生公子、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派第六代傳人譚孝曾先生的辛集籍入室弟子王金冰,他表示自己得知這個消息後,感到十分的震驚和悲痛,並在第一時間與師父、師兄取得了聯繫,送去自己的哀悼與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