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名家葉少蘭:富連成培養的人沒有一個是「廢材料」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30日電(記者 上官雲)提到京劇,你會想到什麼?威風凜凜的武將,還是翩若驚鴻的青衣?其實,在這些優雅身姿唱段的背後,是京劇演員們沒日沒夜的勤學苦練。

資料圖:葉少蘭在收徒儀式上。攝影 李鋒

「要想人前顯貴,您必定得人後受罪。」看過電影《霸王別姬》的人,或許對這句臺詞會有點印象。它描摹出了學戲的苦。現實中,最有名的科班之一就是富連成。提起那段歷史,和從中走出的諸位京劇大師,中國戲曲學院榮譽教授、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有說不盡的感慨。而他,從學藝到授藝,也與之有著不解淵源。

從喜連成到富連成

葉少蘭出身京劇世家,祖父葉春善是赫赫有名的「富連成」科班的「社長」。富連成初名喜連成,由酷愛京劇的商人牛子厚出資籌辦。中間也曾換過東家,但葉春善一直掌管著教學業務。

它的社址幾經變遷。最初由於經費緊張,葉春善租了一個很小的地方,招收了六名窮苦孩子,大伙兒打開鋪蓋睡覺,捲起鋪蓋練功;葉春善自己身兼數職,又是教員,又是廚師,還要唱戲維持生計,妻子就負責料理學員的起居生活。

學有所成,學生們開始實踐演出。靠著演戲掙來的一點錢,班社成員擴展到二十多人,葉春善聘請了蕭長華等老先生來當教員,甚至涵蓋了司鼓、琴師各個行當,並信心滿滿的撂下一句話,「20年後,甭管哪個班子,沒我的學生就叫它開不了戲」。

從1904年至1948年歇業,富連成培養了喜、連、富、盛、世、元、韻7科700餘名學生,其中不乏開宗立派的名家,馬連良、葉盛蘭都出自於此。名滿天下的京劇大師梅蘭芳、周信芳都曾在此帶藝學戲,隨著「喜」字輩。

《群英會》葉少蘭飾周瑜。本文受訪者供圖

「富連成不止教戲,也育人。對學生的品德要求非常嚴格。」回憶起祖父葉春善,葉少蘭感嘆,富連成培養的人沒有一個是「廢材料」,哪怕是配演,也必定是配演中的好角兒,「對那些名角大師們來說,戲比生命還重要」。

學藝往事:「耗」出來的京劇真功夫

和當年富連成那些小學員一樣,葉少蘭接觸京劇很早。小時候,母親抱著他跟隨父親葉盛蘭走南闖北,到處演出。他在劇場裡長大,不知道多少次,看著前輩大師們在舞臺上的一顰一笑、你來我往。也看著父親一場戲下來,汗水溼透了衣服。

學習京劇到底是有多苦?很快,葉少蘭就有了「體驗機會」,7歲學藝。京劇中很多基功都要求「穩」,就得靠「耗」:一塊磚頭橫著立起來,單腳站在磚上,一隻腳空著盤腿,兩條胳膊要抬平,一「耗」至少十分鐘。

再如,練「下腰」,老師給扣上一張桌子,學生既躺不下,也站不起,苦不堪言。「撕腿」時,坐在地上,後腰頂著木樁子,兩條腿劈開,對著石頭臺階,雙腳和石階之間加磚,硬生生要把腿從「前八字」撕成「後八字」……「我們知道唱戲要勤學苦練,可也真知道疼啊」。

《斷橋》排練現場,張火丁(左)飾白素貞,葉少蘭(右)飾許仙。中國戲曲學院供圖

但當成功演出武戲《八大錘》,聽著喝彩聲時,葉少蘭第一個就想感謝老師,「嚴格訓練,是讓你成才」。

也是沾了苦練的光,儘管今年已經是76歲高齡,葉少蘭仍然能夠登臺唱戲。

曾經,他和著名京劇演員張火丁合作演出一折《斷橋》,有六個許仙下跪的細節,不管排練還是正式演出,當時74歲的葉少蘭都是真跪。

有人勸他,不必這麼較真。他只是搖頭,「我,不能糊弄觀眾」。

高齡擔任導師 傳承葉派小生藝術

演和教,永遠是京劇藝術的不同側面。從百餘年前的富連成,到今天的戲校,都是如此。時光荏苒,葉少蘭一邊演出,一邊給學生上課,想把父親葉盛蘭開創的葉派小生藝術好好傳承下去。

今年9月,「京劇葉派小生藝術人才高級研修班」開班了,葉少蘭是導師,他擬定了五項學習內容,有理論方面的研究,也有四功五法的訓練,「學京劇小生,要想成才,更要全身心的撲進去」。

葉少蘭給學員們立下「規矩」:要做到「一人一戲」,每個學員得把自己最拿手的劇目拿出來展示,自己講述、表演,導師點評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規範和提高,絕不可以馬虎。

《得意緣》葉少蘭飾演盧昆傑。受訪者供圖

他覺得,葉派小生藝術的表演,根據劇目、人物、情節內容的不同,一腔一調、身段動作都要有所不同,不能千人一面。

「什麼叫流派?不流無派。它是繼承發展來的,必須具備高超技藝,紮實的基礎,多方的實踐,獨立創作眾多常演不衰不朽的作品,並有源源不斷的效仿和追隨者,最後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被內外行承認。而不是演了某一齣戲,或者有一個絕活兒,就是流派了。」葉少蘭認為,流派需要得到重視,得有接班人。

京劇藝術來不得半點投機取巧

「京劇被稱為國粹,簡而言之就兩個字:講究」。這是葉少蘭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怎麼個講究?大到舞臺上演員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調,樂隊的鑼鼓點兒和化、服、道、盔,小到臺下化妝時的一個臉譜,匯集起來,包羅了無數的學問,絲毫不能將就。

「先父教導我說,京劇藝術來不得半點投機取巧,必須一步一個腳印。」不止是父親,葉少蘭仍然記得當年富連成很多京劇名家給他的啟示,要做一個有藝術修養的演員,「京劇藝術不是說出來的,不是侃出來的,也不是評出來的,而是靠真才實學的好角兒演出來的」。

葉少蘭便裝照。受訪者供圖

學京劇的人很多,最終成角兒的卻很少。葉少蘭說,衡量一個京劇演員能否成功,只有一條,那就是是否有高標準的藝術追求,「沒有追求的人不可能勤學苦練。有什麼樣的追求,就有什麼樣的勤奮,也就有什麼樣的成果」。

對當下學戲的年輕人,他給出了這樣的寄語:做演員不是為了利益。那,就談不到成才了。所以,第一就是要肯無條件地吃苦,持之以恆;第二,就是要提高文化修養和藝術修養。

「我倡議大家要多讀書。」葉少蘭說,藝無止境,會的越多,反而越覺得不夠,當你有了更多積累、進步了,才真正懂得了這門藝術的深度,離著最終目標,才會越來越近。(完)」

相關焦點

  • 名家均出自「青研班」 京劇大師還得靠手工打造
    原標題:名家均出自「青研班」 京劇大師還得靠手工打造  自從京劇史上的傳奇班社「富連成」科班停辦之後,京劇便與鼎盛春秋漸行漸遠,在那個曾經的「黃金時代」,除了一個個開宗立派的大師,與手工業時代的審美和生存法則相吻合的教育體制至今仍為業內所津津樂道。
  • 中戲聘12位京劇名家為客座教授和教學顧問委員
    1月12日上午,中央戲劇學院京劇專業名家名師教學顧問委員會成立儀式暨中央戲劇學院客座教授授牌儀式在中央戲劇學院昌平校區成功舉辦。尚長榮、寇春華、葉少蘭、劉長瑜、孫毓敏、朱世慧、陳少雲、于魁智、李勝素、王蓉蓉、孟廣祿、奚中路十二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受聘成為中央戲劇學院客座教授和委員會委員。上午的儀式由中央戲劇學院京劇系主任、中央戲劇學院京劇專業名家名師教學顧問委員秘書長曹豔主持。
  • 京劇科班,不止富連成!
    後重建,改名「小天仙」,又培養出不少出色的學生,如譚小培、範寶亭、遲月亭等。 小榮椿科班的演出劇目有《火雲洞》、《陳塘關》、《雙心鬥》、《奪錦標》、《三俠五義》等,多為楊隆壽所編,且多採用砌末、燈彩,是為京劇舞臺上燈彩戲的先驅。
  • 《楚宮恨》玩味"一桌兩椅" 葉少蘭親導"骨子老戲"
    該劇導演葉派名小生葉少蘭昨天在滬上對記者介紹說,《楚宮恨》舞臺表演虛實結合,寫意與誇張相融,採取傳統京劇一桌兩椅的規範程式,來反映「骨子戲」的內在精華。「這齣塵封了幾十年的老戲,終於重現舞臺了。」"  這齣由李瑞環同志根據《馬昭儀》、《武昭關》兩個劇本剪裁改編的戲,眾多名家攜手幕前幕後。如杜近芳出任藝術指導,上海觀眾十分喜愛的張克在劇中飾演伍員,趙秀君飾演馬昭儀。
  • 京劇名家--侯丹梅
    2006年11月11日,農曆丙戌年九月廿一日:2006年「百花芬芳——京劇名家演唱周」第一場「百花芬芳——京劇名家演唱周」舉行。第一場為旦角名家專場一,演員有(按姓氏筆畫): 丁曉君、 刁麗、 於蘭、 王豔、 王玉蘭、 王蓉蓉、 史依弘、 孫萍、 張晶、 李佩紅、侯丹梅、 耿巧雲、 董圓圓。
  • 「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
    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題:「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創新新華社記者白瀛、何凡1959年,富連成社弟子袁世海在表演京劇《龍鳳呈祥》時,將《蘆花蕩》一折中張飛出場的三倒步改成了三望:一望前面還有多遠,二望敵人來了沒有,三望周圍的情況;之後又採用了範寶亭
  • 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
    9月14日,魏海敏將特邀崑劇名家蔡正仁先生和京劇馬派名家朱強分別合演《奇雙會·寫狀》和《武家坡》。15日,她將時隔20餘年再次在北京演出《宇宙鋒·修本》,並邀請京劇名家趙葆秀合演《穆桂英掛帥·捧印》。
  • 京劇名家譚元壽辭世 曾飾演《沙家浜》郭建光
    高祖譚鑫培不僅為京劇老生行當整理和改編了近百出劇目流傳至今,更創造了京劇的第一個流派,拍攝了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四大鬚生之一的譚富英,完整繼承了譚鑫培、餘叔巖先生的藝術體系,成為正宗老生的標杆,其「要學會吃虧、讓人,對別人厚才有自己的道,才有後代子孫的道」,成為譚家的立身之本。
  • 中戲京劇系是怎樣的?
    回望歷史,一代代中戲人繼承延安魯藝紅色基因,不斷開拓進取,為國家乃至世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戲劇影視藝術人才。學院的畢業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已成為聞名中外的藝術家、學者、教授和作家,為中國戲劇影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 名家傳藝好戲連臺!南京市京劇團端出國粹盛宴
    作為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新時期京劇「八大名旦」之首,劉長瑜是戲迷朋友們心中無可替代的「李鐵梅」,多年來她一直堅持以弘揚京劇藝術為己任,致力於梨園藝術人才培養產,為京劇藝術薪火相傳嘔心瀝血,不斷為現代京劇的傳承與發展獻出自己的力量。2018年,南京市京劇團與國家京劇院籤訂了《結對共建》合作協議,南京市委宣傳部資助的「劉長瑜—名家傳藝」項目正式落地。
  • 「梨園雅集——兩岸京劇名家演唱會」在臺舉辦
    新華社臺北9月10日電(記者陳君 查文曄)「梨園雅集——兩岸京劇名家演唱會」首場演出10日晚在臺北親子劇場拉開帷幕。  此次活動由北京京劇院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華之聲聯合主辦,將於10日至13日在臺北、臺中舉行三場演唱會和兩次戲曲交流活動。
  • 活躍在東北京劇名家
    東北我們熟悉的就是二人轉和評劇,其實東北地區也有許多京劇名角。一:呂東明呂東明,(1930年——2018年7月2日),瀋陽京劇院程派演員。12歲坐科學藝並演出,1946年在東北文協平劇工作團演出《新天河配》等戲,後與程派嫡傳趙榮琛共事並師從趙先生和程派琴師徐文謨。
  • 京劇名家高校傳藝,清華北大博士梅蘭芳大劇院開唱
    「剛剛我們欣賞了由北京大學基礎醫學博士陳思潼、北京大學商法學碩士陳尚為我們帶來的《遊龍戲鳳》選段,接下來請看清華大學物理學博士陳威帶來的餘派骨子老戲《捉放曹》……10月10日、11日梅蘭芳大劇院上演的「京劇行當藝術名家高校傳藝」匯報展演,大概是這座劇院上演的學歷含金量最高的兩場演出
  • 《沙家浜》名角、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逝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譚派第五代傳人譚元壽先生於10月9日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譚元壽出身梨園世家,曾祖父譚鑫培為京劇「譚派」藝術創始人。譚鑫培創始的「譚派」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京劇流派。20世紀初期,京劇已風靡全國,京劇界甚至形成了「無腔不學譚」的局面。譚元壽祖父譚小培、父親譚富英,均繼承譚派老生藝術。
  • 京劇譚門薪火相傳七代而不絕,精神永在!
    譚鑫培的第5個兒子譚小培,除了繼承譚派,最大的貢獻就是將兒子譚富英培養成為譚派乃至京劇界響噹噹的人物,就連毛主席都很迷譚富英的戲。譚富英正是譚元壽的父親。《沙家浜》是現代戲,但譚元壽沒有將現代戲和傳統戲完全割裂開來,而是將傳統戲的程式化帶入《沙家浜》,演員的身段、武打都有傳統戲的影子。劇中郭建光有一處下場的戲,他沒有按現代的方式走下去,而是用傳統戲的走法,踱步下臺。一點小小的改變,就讓戲味更濃了。現代戲本來是沒有流派的,但因為他演的郭建光太出彩,《沙家浜》被默認是「譚家戲」了。
  • 京劇譚派掌門人譚元壽去世享年92歲,曾演《沙家浜》「郭建光」
    新京報訊 10月9日,北京京劇院發布訃告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京劇界德高望重、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北京京劇院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譚門第五代傳人、京劇譚派藝術掌門人、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導師譚元壽因病於2020年10月9日12時許在京逝世,享年92歲。
  • 蘇有朋主演《梅蘭芳》遭京劇名家質疑(組圖)
    大師的代表劇目《抗金兵》梅蘭芳在《天女散花》中演天女蘇有朋出演一代大師得不到京劇名家及梅蘭芳後人的認可昨日,記者聯繫到了幾位京劇界的名家,大家都表示從未聽說過這件事,也不知道蘇有朋其人,直到聯繫上梅蘭芳先生的兒子梅葆玖,他才向記者澄清了這個誤會。梅蘭芳文化藝術傳播公司的負責人和這部電影的製片人也向記者介紹了一些相關情況。
  • 京劇中的科班出身通常指專業對口,除此之外它還有什麼寓意?
    早在明代嘉靖年間,江南一帶的崑劇班就開始了「以班帶班」的小型科班培養演員,由成年演員邊演戲邊帶幼年演員,人員規模通常較少,明代萬曆年間戲曲家潘之恆《亙史樂技》中就記載了「郝可成小班」的事例。科班迅速發展時期是京劇發展成熟階段,北京的京劇科班最早大約出現在鹹豐年間。據方問溪《梨園話》中記載:「夫科班,在清代極多,今則廖若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