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觀念的傳播,還是影響力的建立,宗教都堪稱「這一星球上最為成功的教育和思想運動」。
宗教信仰帶來的情感慰藉和精神力量神秘而強大,宗教體制也深遠地影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它規模化地改變人性,使得陌生人之間友善而團結,其教義中的規程和制度在世界各個角落被信眾踐行 —— 在不動用任何脅迫和監督手段的情況下。
我曾經跟某項目經理(無神論者)聊天,他沮喪的說,為什麼宗教可以讓信眾三步一拜徒步進藏,而他「天天盯著這幫孩子,都特麼不好好寫單元測試」,他兀自沉思了一會兒,激動地自問自答說「神秘的力量,絕對是特麼神秘的力量」。
阿蘭·德波頓並不以為然,他相信「智慧無關教義」,試圖通過拆解宗教體制中的形式去挖掘宗教的實用價值,應用到世俗生活中去 —— 他稱之為「無神論 2.0」。
我大部分時候是一個無神論者,並無有任何羞愧或優越感。我不打算討論神是否存在,或者宗教與科學的相不相容(也沒這個本事),而是想聊聊書裡對我有啟發的觀點以及一些或許具備可操作性的策略。
場景建設與儀式感
大概一年前,我正滿世界躲避各路開發工程師的追殺,在薩格勒布街頭瞎晃時誤打誤撞地親身經歷了一次天主教的彌撒,整個過程非常莊嚴,現場氣氛讓人不自覺地挺著脊背,尤其當山一樣大的管風琴響起來的時候,仿佛天下所有的聲音以一種不容辯駁的姿態從四面八方傾瀉而下,教堂裡的信眾跟隨主祭大聲誦讀或歌唱,由於回聲的緣故,感覺像是有幾萬人在同時發出聲響。
從教堂走出來後我便默默地問自己,為什麼像我這樣一個如此吊兒郎當的人,在完全聽不懂的情況下,竟然會感到渾身熱血沸騰,有一種「願意為此打十個」的衝動,甚於第一次佩戴紅領巾時的激動心情。
作者在書中將其部分歸結為場景建設,通過精心設計環境和背景 —— 建築物、藝術作品、規程制度等,在精神上營造莊嚴或宏大、恐懼或安穩的感覺。
作為一個做產品設計的,對「場景」這個詞很敏感,在產品設計或服務設計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經常刻意進行場景建設。比如網際網路企業辦公室牆上看似隨意實則精心設計的塗鴉、開放的辦公區域;比如飯店和診所裡燈光的顏色、一塵不染的擺件;比如醫生的白大褂和擺放在他們辦公室裡的人骨模型。
在某些付款頁面,即便只是放上幾個綠色盾牌和鎖的圖案,也能營造安全的氛圍,提高完成率;運營上通過特別的儀式感設計,也可以讓一個平淡無奇的功能權限變得炙手可熱;有時我們也會通過一些特殊的行為給自己一些儀式感和心裡暗示,比如每次都要沐浴更衣蹙眉輕嘆一聲才能摸鍵盤的池老師。
書中還用特別的篇幅提到了吃飯,作者認為飯桌是促成人們放下猜忌、坦誠相待的極佳場合。這讓我想起了一個產品經理朋友給我的關於如何說服工程師的忠告:「能講數據就講數據,沒有數據就講邏輯,如果連邏輯都沒有,那就請吃飯」。池老師也教育我們說,世界上沒有一頓望京小腰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兩頓。
制度與規範的力量
14 世紀後期以來,通過一系列敕令和指南手冊,教廷逐漸管制了懺悔的每個細節 —— 從懺悔告解室的位置到神父說話的音調 —— 堪稱「可靠性很高的全球服務產業的一個縮影」,使得教義在各地實踐的過程中保持一致。
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工作中常提到的標準作業手冊(SOP),通過規範那些操作性的細節,保證服務質量的一致性。就如同我們走進全國各地的肯德基或麥當勞,都可以預期享受到類似的服務以及極其穩定的難吃,甚至恍惚中你會覺得站在收銀臺後面帶著帽子的服務生的長相和表情都如此的類似。
除此之外,制度和規程還可以幫助我們放下心裡負擔。猶太教每年有一個「贖罪日」,在這一天,猶太人必須拋開家常瑣事和商業活動,回想以往一年中自己的言行,找出自己的失當之處,並向當事人致歉。
這一制度性的安排,讓說聲對不起的想法看起來好像來自於「其他地方」,它為人們提供了機會去做那些平時羞於啟齒的事情。我把它稱作是「責任的外部性」,在贖罪日這一天,大家會感到「我們並不是在為自己贖罪,我們是在遵守規則」。
在產品設計中也有許多類似的心機細節,尤其是平臺型產品連接多種角色時(比如電商的買家和賣家,IM 工具的發方和收方等),用機制的設計拿掉用戶的心裡負擔,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比如微信沒有已讀回執這一細節,眾所周知這是一個偏向消息收方的設計。對於發方來說,他會傾向於責怪微信沒有提供這一功能,而不會責怪收方讀了消息不回。
再用微信舉一個例子,微信紅包的上限是 200,我並不知道這一功能的設計初衷,但我認為它很好地為「紅包」做了一個錨定,對於發紅包的人來說,這個「驚喜」最高不超過 200 元,是因為平臺的限制,而不是兄弟我小氣。而與此同時,拆紅包的人看到一個價值幾十塊錢的紅包便會由衷地感慨 —— 好大啊。
制度和規程給我另一個重要的啟發,是讓我意識到,大部分我們期望的變化,是不會自然發生的。把陌生人放到同一張飯桌上,他們不會自發的熟絡和互訴衷腸;教義寫在書上,不會自然的傳播到世界的角落;一個公司、一個團隊,也不會自發的彼此信任和依賴。只有通過經營和努力,通過制定流程和規範,才能推著正確的事情發生。
在之前的公司有專門的 PMO 盯著開項目總結會議,規定每個人都必須發言,還有專門的「茶點預算」,當時我們都覺得挺形式化的,但總結多了,逐漸會發現這一習慣是積累項目經驗的一個挺有效的手段。如果沒有這一個制度,大部分人在項目結束後是不會自發的拿出一點時間去思考總結的。
後記
阿蘭·德波頓在這本書中對無神論者很不客氣,甚至有些刻薄,他認為無神論拿走「迷信」時,也拿走了宗教對人精神世界的慰藉,而那些死理性派無神論者刻意地迴避了人的複雜和脆弱,粗魯地給這些情緒貼上了「幼稚」的標籤。
有趣的是,「訴諸理性,逃避情感」也正是眾人抨擊阿蘭·德波頓這套理論的抓手,反對者認為他忽略了宗教的核心情感需求,功利地去追求其形式上的實用價值,是自作聰明的狂妄,是捨本逐末的歸謬。
對於有宏大精神意義對象的實用主義拆解,通常都會被猛烈攻擊,宗教尤為如此(再比如傳統醫學),這樣做本身就是一種冒險,會被視為淺薄、粗魯、避重就輕和自不量力。而拆解的嘗試所取得的結論本就難以萬全 —— 縱觀整書,也確實不乏傲慢偏見和前後矛盾。
但我還是願意站在去魅者一邊,即便他們的某些嘗試是錯的、徒勞的。因為我相信這樣試圖通俗地解構宏大敘事的努力,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真實和美好起來。
與其焚香膜拜青蒿草,不如起身提煉青蒿素。
文末是我在薩格勒布教堂裡錄音的節選,若感興趣可以聽一下,我當時非常緊張,因為完全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唱什麼,也沒法對口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