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神論者的實用主義宗教指南 —— 《寫給無神論者》

2021-02-15 二爺鑑書

不論是觀念的傳播,還是影響力的建立,宗教都堪稱「這一星球上最為成功的教育和思想運動」。

宗教信仰帶來的情感慰藉和精神力量神秘而強大,宗教體制也深遠地影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它規模化地改變人性,使得陌生人之間友善而團結,其教義中的規程和制度在世界各個角落被信眾踐行 —— 在不動用任何脅迫和監督手段的情況下。

我曾經跟某項目經理(無神論者)聊天,他沮喪的說,為什麼宗教可以讓信眾三步一拜徒步進藏,而他「天天盯著這幫孩子,都特麼不好好寫單元測試」,他兀自沉思了一會兒,激動地自問自答說「神秘的力量,絕對是特麼神秘的力量」。

阿蘭·德波頓並不以為然,他相信「智慧無關教義」,試圖通過拆解宗教體制中的形式去挖掘宗教的實用價值,應用到世俗生活中去 —— 他稱之為「無神論 2.0」。

我大部分時候是一個無神論者,並無有任何羞愧或優越感。我不打算討論神是否存在,或者宗教與科學的相不相容(也沒這個本事),而是想聊聊書裡對我有啟發的觀點以及一些或許具備可操作性的策略。

場景建設與儀式感

大概一年前,我正滿世界躲避各路開發工程師的追殺,在薩格勒布街頭瞎晃時誤打誤撞地親身經歷了一次天主教的彌撒,整個過程非常莊嚴,現場氣氛讓人不自覺地挺著脊背,尤其當山一樣大的管風琴響起來的時候,仿佛天下所有的聲音以一種不容辯駁的姿態從四面八方傾瀉而下,教堂裡的信眾跟隨主祭大聲誦讀或歌唱,由於回聲的緣故,感覺像是有幾萬人在同時發出聲響。

從教堂走出來後我便默默地問自己,為什麼像我這樣一個如此吊兒郎當的人,在完全聽不懂的情況下,竟然會感到渾身熱血沸騰,有一種「願意為此打十個」的衝動,甚於第一次佩戴紅領巾時的激動心情。

作者在書中將其部分歸結為場景建設,通過精心設計環境和背景 —— 建築物、藝術作品、規程制度等,在精神上營造莊嚴或宏大、恐懼或安穩的感覺。

作為一個做產品設計的,對「場景」這個詞很敏感,在產品設計或服務設計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經常刻意進行場景建設。比如網際網路企業辦公室牆上看似隨意實則精心設計的塗鴉、開放的辦公區域;比如飯店和診所裡燈光的顏色、一塵不染的擺件;比如醫生的白大褂和擺放在他們辦公室裡的人骨模型。

在某些付款頁面,即便只是放上幾個綠色盾牌和鎖的圖案,也能營造安全的氛圍,提高完成率;運營上通過特別的儀式感設計,也可以讓一個平淡無奇的功能權限變得炙手可熱;有時我們也會通過一些特殊的行為給自己一些儀式感和心裡暗示,比如每次都要沐浴更衣蹙眉輕嘆一聲才能摸鍵盤的池老師。

書中還用特別的篇幅提到了吃飯,作者認為飯桌是促成人們放下猜忌、坦誠相待的極佳場合。這讓我想起了一個產品經理朋友給我的關於如何說服工程師的忠告:「能講數據就講數據,沒有數據就講邏輯,如果連邏輯都沒有,那就請吃飯」。池老師也教育我們說,世界上沒有一頓望京小腰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兩頓。

制度與規範的力量

14 世紀後期以來,通過一系列敕令和指南手冊,教廷逐漸管制了懺悔的每個細節 —— 從懺悔告解室的位置到神父說話的音調 —— 堪稱「可靠性很高的全球服務產業的一個縮影」,使得教義在各地實踐的過程中保持一致。

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工作中常提到的標準作業手冊(SOP),通過規範那些操作性的細節,保證服務質量的一致性。就如同我們走進全國各地的肯德基或麥當勞,都可以預期享受到類似的服務以及極其穩定的難吃,甚至恍惚中你會覺得站在收銀臺後面帶著帽子的服務生的長相和表情都如此的類似。

除此之外,制度和規程還可以幫助我們放下心裡負擔。猶太教每年有一個「贖罪日」,在這一天,猶太人必須拋開家常瑣事和商業活動,回想以往一年中自己的言行,找出自己的失當之處,並向當事人致歉。

這一制度性的安排,讓說聲對不起的想法看起來好像來自於「其他地方」,它為人們提供了機會去做那些平時羞於啟齒的事情。我把它稱作是「責任的外部性」,在贖罪日這一天,大家會感到「我們並不是在為自己贖罪,我們是在遵守規則」。

在產品設計中也有許多類似的心機細節,尤其是平臺型產品連接多種角色時(比如電商的買家和賣家,IM 工具的發方和收方等),用機制的設計拿掉用戶的心裡負擔,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比如微信沒有已讀回執這一細節,眾所周知這是一個偏向消息收方的設計。對於發方來說,他會傾向於責怪微信沒有提供這一功能,而不會責怪收方讀了消息不回。

再用微信舉一個例子,微信紅包的上限是 200,我並不知道這一功能的設計初衷,但我認為它很好地為「紅包」做了一個錨定,對於發紅包的人來說,這個「驚喜」最高不超過 200 元,是因為平臺的限制,而不是兄弟我小氣。而與此同時,拆紅包的人看到一個價值幾十塊錢的紅包便會由衷地感慨 —— 好大啊。

制度和規程給我另一個重要的啟發,是讓我意識到,大部分我們期望的變化,是不會自然發生的。把陌生人放到同一張飯桌上,他們不會自發的熟絡和互訴衷腸;教義寫在書上,不會自然的傳播到世界的角落;一個公司、一個團隊,也不會自發的彼此信任和依賴。只有通過經營和努力,通過制定流程和規範,才能推著正確的事情發生。

在之前的公司有專門的 PMO 盯著開項目總結會議,規定每個人都必須發言,還有專門的「茶點預算」,當時我們都覺得挺形式化的,但總結多了,逐漸會發現這一習慣是積累項目經驗的一個挺有效的手段。如果沒有這一個制度,大部分人在項目結束後是不會自發的拿出一點時間去思考總結的。

後記

阿蘭·德波頓在這本書中對無神論者很不客氣,甚至有些刻薄,他認為無神論拿走「迷信」時,也拿走了宗教對人精神世界的慰藉,而那些死理性派無神論者刻意地迴避了人的複雜和脆弱,粗魯地給這些情緒貼上了「幼稚」的標籤。

有趣的是,「訴諸理性,逃避情感」也正是眾人抨擊阿蘭·德波頓這套理論的抓手,反對者認為他忽略了宗教的核心情感需求,功利地去追求其形式上的實用價值,是自作聰明的狂妄,是捨本逐末的歸謬。

對於有宏大精神意義對象的實用主義拆解,通常都會被猛烈攻擊,宗教尤為如此(再比如傳統醫學),這樣做本身就是一種冒險,會被視為淺薄、粗魯、避重就輕和自不量力。而拆解的嘗試所取得的結論本就難以萬全 —— 縱觀整書,也確實不乏傲慢偏見和前後矛盾。

但我還是願意站在去魅者一邊,即便他們的某些嘗試是錯的、徒勞的。因為我相信這樣試圖通俗地解構宏大敘事的努力,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真實和美好起來。

與其焚香膜拜青蒿草,不如起身提煉青蒿素。

文末是我在薩格勒布教堂裡錄音的節選,若感興趣可以聽一下,我當時非常緊張,因為完全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唱什麼,也沒法對口型。

相關焦點

  • 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
    對此,我們要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引導、督促廣大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做徹底、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由于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就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領域徹底否定了超物質的神靈,因此必然是無神論者。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認識和把握人與神的關係,揭示了宗教教義將人神關係異化的本質,闡明了宗教不過是對社會存在的歪曲反映這一事實。
  • 英語漫畫-無神論者Atheist
    「One adavantage of an atheist boyfriend is he worships only me.」今天來看看Atheist無神論者這個詞,a+thei+st, a-是表示否定『不』的前綴,thei-是『神』的詞根,-st表示什麼什麼人,比如scientist就是科學家。
  • 揭秘創世主與無神論者
    首先說明佛教不是宗教是教育,任何的宗教徒都可以接受佛的教育。佛陀可以教你如何正確的開啟智慧,增添福報。佛法的本質是緣起性空,因為萬事萬物因緣而起,緣的本質是空所以佛陀不是創世主,而佛陀本身也起源於自性空,所以佛教徒應該是無神論者。
  • 科學能從宗教中學到什麼,新一代無神論者試圖挑戰人類信仰
    自布勞伊去世以來的60年間,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鴻溝似乎一直在加深。超宗教團體否認進化的現實意義,而新無神論者則認為宗教是非理性的。甚至科學家也開始質疑,人類面臨的生存威脅例如氣候變化和冠狀病毒大流行是否超出了科學的範疇?
  • 孟加拉連續發生砍殺事件 針對無神論者和LGBT活動家
    據英國衛報駐達卡記者4月25日報導,孟加拉針對LGBT群體和無神論者的惡性襲擊事件仍在繼續,一位供職於孟加拉唯一LGBT雜誌社的編輯在家中被砍死。 一個月發生三起砍殺懸案 今年3月,孟加拉發生了數起針對博主和學者的謀殺事件,原先謀殺只針對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無神論者,但現在已擴展到了LGBT群體。 就在曼南被謀殺的前兩天,在孟加拉西北部的拉傑沙希市,一位名叫西迪克的58歲英文教師在回家路上被兇手用大砍刀砍死。
  • 美國知乎:為什麼人們會變成無神論者?網友:神的力量越來越小
    標題:為什麼人們會變成無神論者?Gari Sullivan,摩洛哥人們可以回到最初的無神論狀態,但我提醒你:事實上我們都是天生的無神論者。在我們被告知相信一個人之前,沒有人相信上帝。你不再是一個無神論者的原因是因為你的父母讓你不再是一個無神論者。戴夫·湯普森,來自法國當我9歲到10歲的時候,我對科幻小說很感興趣。我學習了一種我稱之為「暫停懷疑」的技巧。例如,為了故事的緣故,假裝比「輕快旅行」更有價值。
  • 「上帝在看著你」:人類為什麼還是不能擺脫宗教
    對於理察·道金斯、丹尼爾·丹內特、薩姆·哈裡斯和其他當代的無神論者來說,以上的結論無疑是可憎的,對於他們來說,宗教就是混合著謊言和幻覺的毒藥。這些新無神論者的想法是天真單純的。他們的觀念來自理性主義哲學而非進化論,認為人類的思維總是希望能夠準確地再現世界。這就產生了一些疑問:為什麼在不同歷史時期和地點,大多數人們都擁有某種宗教信仰?
  • 捷克:無神論者佔比最高的歐洲國家,捷克人為什麼不信宗教?
    歐洲人的文化、節慶和習俗,甚至某些民族的形成和國家的疆域,都深受宗教影響。對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說,宗教信仰和空氣、水一樣是不可或缺的。直到今天,宗教仍然影響著歐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起名、婚姻等等,有些國家的信教比例高達90%以上。
  • 無神論者佔比最高的歐洲國家,捷克人為什麼不信宗教?​
    歐洲人的文化、節慶和習俗,甚至某些民族的形成和國家的疆域,都深受宗教影響。對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說,宗教信仰和空氣、水一樣是不可或缺的。直到今天,宗教仍然影響著歐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起名、婚姻等等,有些國家的信教比例高達90%以上。
  • 捷克:無神論者佔比最高的歐洲國家,捷克人為什麼不信宗教?​
    歐洲人的文化、節慶和習俗,甚至某些民族的形成和國家的疆域,都深受宗教影響。對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說,宗教信仰和空氣、水一樣是不可或缺的。直到今天,宗教仍然影響著歐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起名、婚姻等等,有些國家的信教比例高達90%以上。
  • 當今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信仰宗教?
    由此可見,發達及較發達地區和國家信教人口比例較低而無神論者比例較高,欠發達地區和國家信教人口比例較高而無神論者比例較低,社會主義國家信教人口比例更低。該調查還顯示,信教比例與個人收入及受教育水平密切相關。低收入人群有宗教信仰的比高收入人群高17%,受教育程度在初等以下的人群有宗教信仰的比受教育程度在高等以上的人群高16%。
  • 我已經成功被洗腦成無神論者,如果真有這些,耶穌,佛祖,真主,誰更有...
    X 我已經成功被洗腦成無神論者我覺得中國佛教才算是無邪的有神宗教。
  • 世界三大宗教的飯讓一個無神論者在同一天吃了個遍
    世界三大宗教的飯讓一個無神論者在同一天吃了個遍。早飯由孤兒院李老師下廚,李老師信佛,早餐也勉強算是佛系早餐。說也奇怪,很多國人都習慣早上吃點流食,就像大病未愈的患者一樣,一口口將粥往嘴裡喂。不過李老師不在大多數國人那一類,十天裡面有九天早上都是做米飯,再炒上一兩個菜。
  • 無神論者的過年祭祀,真的好神奇啊!
    平常日子,一個無神論者宅居在家,很少跟宗教有什麼聯繫,但到了過年就不一樣了。從陰曆12月中旬開始,母親在電話中向我通報她的日常生活,似乎所有的重心都是圍繞著「過年」這兩個字了。
  • 作家與宗教:作家們的宗教信仰
    眾所周知,世界三大宗教為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同樣,眾所周知,中國古代主要有「儒、釋、道」三種思想,按宗教的說法,有佛教和道教,關於儒家是否屬於宗教則是學者們爭論的話題。這三家的鬥爭和融合可以說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無遠弗屆,也是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這裡就不贅論了。
  • 費爾巴哈將宗教的根源歸於人
    在他的哲學體系中,對宗教和神學的批判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他是站在人本學哲學的立場上來批判宗教的,始終把人的需要、思想、情感、幸福欲放在第一位。在分析宗教產生的心理根源時,費爾巴哈借用了施萊爾馬赫的「依賴感」概念。費爾巴哈並不滿足於僅僅用依賴感來說明宗教觀念的產生,他比17—18世紀無神論者的高明之處在於將宗教的產生和本質歸於人的本質及其異化。
  • 《文明6》宗教怎麼傳教 宗教傳教及影響效果詳解
    傳教的兩種方式 主動傳教 傳教士—使城市該宗教的壓力增加其宗教戰鬥力2倍的值,同時消除10%的其他宗教壓力(結果四捨五入)。若傳教士不是滿血狀態,則增加的宗教壓力會打折扣,消除的其它宗教壓力百分比則不受影響。
  • 宗教背景與英語學習
  • 48張圖了解48種主義
    利他主義者是一種隨時都在無私地為他人福利著想的行為,在道德判斷上,認為別人的幸福快樂比自己的來得重要。利他主義在許多思想和文化中是一種美德。5. anarchism 無政府主義 / 網際網路精神 無神論並沒有統一的哲學思想,一些無神論者可能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事物,但另一些無神論者可能相信諸如佔星術等偽科學。無神論經常同不可知論、反神論或反有神論相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