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巴哈將宗教的根源歸於人

2020-12-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費爾巴哈將宗教的根源歸於人

2017年12月19日 09: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向華

字號

內容摘要:費爾巴哈將宗教的根源歸於人?筵王向華費爾巴哈是19世紀上半葉德國古典唯物主義哲學家,馬克思主義最近的哲學先驅之一。在他的哲學體系中,對宗教和神學的批判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他是站在人本學哲學的立場上來批判宗教的,始終把人的需要、思想、情感、幸福欲放在第一位。在分析宗教產生的心理根源時,費爾巴哈借用了施萊爾馬赫的「依賴感」概念。費爾巴哈並不滿足於僅僅用依賴感來說明宗教觀念的產生,他比17—18世紀無神論者的高明之處在於將宗教的產生和本質歸於人的本質及其異化。總之,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宗教觀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宗教產生的根源和意義歸結於人,歸結於它的世俗基礎,其對基督教、神學以及思辨唯心主義的揭露和批判,在當時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關鍵詞:費爾巴哈;神學;利己主義;哲學;上帝;依賴;批判;根源;宗教產生;人本學

作者簡介:

  費爾巴哈是19世紀上半葉德國古典唯物主義哲學家,馬克思主義最近的哲學先驅之一。在他的哲學體系中,對宗教和神學的批判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他是站在人本學哲學的立場上來批判宗教的,始終把人的需要、思想、情感、幸福欲放在第一位。

  在分析宗教產生的心理根源時,費爾巴哈借用了施萊爾馬赫的「依賴感」 概念。在他看來,宗教是人的本質所固有的或與生俱來的,但這個宗教不是神學或有神論所理解的那種意義的宗教,而只是指那種表現人的有限感或對自然界的依賴感的宗教。「只要人是確定的人,那麼人的存在和本質就只能依賴於確定的自然界即本國的自然界,並且因此而當然有完全的權利把本國的自然界當作自己宗教的對象」。費爾巴哈相信,除了依賴感或依賴意識,我們不能發現其他更為適當的宗教心理根源。

  人之所以有依賴感,是因為謀生存帶來的利己主義。「利己主義是一切禍患之原因,然而,也是一切良善之原因」。沒有利己主義,也就沒有依賴感。利己主義是宗教產生的主觀原因,信仰的意義就在於它滿足了人類的利己主義。這裡的「利己主義」不是道德意義上的貶義詞,更側重表達自我肯定與自我需求的滿足。在費爾巴哈看來,一切宗教之本意不外是圖謀人類的福利。宗教雖然是幻想的創造物,但與依賴感、與人的災難、與人類利己主義有最密切的關聯。可見,費爾巴哈的宗教哲學一開始就打著人本學的烙印。在他看來,就像哲學不過是思想的藝術一樣,宗教究竟也不過是生活的藝術。

  費爾巴哈並不滿足於僅僅用依賴感來說明宗教觀念的產生,他比17—18世紀無神論者的高明之處在於將宗教的產生和本質歸於人的本質及其異化。「神學就是人本學,人的神不外就是人的被神話了的本質」。費爾巴哈明確宣稱,人的本質不僅是宗教的基礎,更重要的它也是宗教的對象,宗教的本質。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否定人就意味著否定宗教。「上帝就是人,人就是上帝,上帝是人的鏡子」。

  那麼,在人的本質對象化的過程中,在真實的意志變成幻想的意志的過程中,是什麼力量使得一種自然對象轉變為人性的東西呢?費爾巴哈的答案是「想像」。「正是想像力,使自然的東西變成人性的東西,使人性的東西變成神性的東西」。在他看來,對於想像力來說,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情。信仰不外就是想像力,信仰的萬能,不外就是幻想、想像力的萬能。「一個神就是一個被想像的實體,就是幻想實體。宗教就是詩,神就是一個詩意的實體」。宗教的想像力植根於依賴感之中,它所依附著的主要是足以激發人的依賴感的那些對象。

  人類在現實世界中永遠無法完全滿足於現有的幸福感,於是就在幻想中創造許許多多的神來寄託自己的幸福。「對人類來說不現實但又希望得到的東西,成就了他的上帝」。上帝就是人類在幻想中被滿足的對幸福的追求,上帝不過是「脫離感官而聯繫於抽象能力的那種想像力的產物」。基督教徒的願望是做一個完善無罪的、非感性的、沒有肉體需要的、永世受福的神物。但他們並不是這樣的神物,於是就把自己的願望、思想等對象化為一種獨立存在的東西、神聖的東西,並稱之為神。「人不由自主地通過想像力使自己的內在本質直觀化。人的本性的這個被直觀化了、被人格化了的、通過想像力之難以抗拒的力量而反過來對他發生作用的本質,作為他思維和行動的法則,就是上帝了。」如果沒有人的想像力的參與,單純的自然界不可能產生宗教,想像力和自然界或自然規律的結合才能按照人的尺度創造出神。

  在費爾巴哈看來,無論是自然宗教還是基督教的上帝,都是想像的產物,都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的。「並非神按照他人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神因而也就不是真實的,它「不過是一個夢想,不過是人所想像的,僅在人的幻想中存在的一個東西罷了」。

  總之,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宗教觀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宗教產生的根源和意義歸結於人,歸結於它的世俗基礎,其對基督教、神學以及思辨唯心主義的揭露和批判,在當時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者單位:洛陽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第六課宗教的起源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一 宗教的起源--- 「三大」根源1、宗教起源的認識根源--- 認識偏差是宗教起源的誘因2、宗教起源的自然根源 --- 自然壓迫是宗教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人類社會發展初期,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和自然的關係表現為自然對人的壓迫。
  • 類哲學的思想史考察——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
    從「精神性」到「人本性」:費爾巴哈的理論發展費爾巴哈一反黑格爾類哲學似精神性地抽象理解類,將類從「抽象的天國」拉回了「人間」,從而實現類與人的存在方式的結合,創立了具有鮮明人本主義色彩的類哲學。在《基督教的本質》中,費爾巴哈以「類」指謂人的本性,認為類體現人的「內在生活」或「類生活」。在費爾巴哈看來,動物雖然也有自我感,但是它們不懂得把類當作對象。動物的「內在生活」和「外在生活」是合一的,人則是具有內外兩種生活的雙重存在。「只有將自己的類、自己的本質性當作對象來對待的生物,才能夠把別的事物或實體各按其本質特性作為對象」。
  • 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
    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一書出版於1841年,是作者運用其人本學和自然學的觀點在宗教,或者基督教本質以及對象上的一次精彩闡述。費爾巴哈通過人本學的角度來揭示了宗教的本質、上帝的存在。    上帝是否存在?在討論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要明確作者的一個基本哲學觀點,那就是「質」(即本質)與「存在」兩者之間的關係。
  • 【札記】重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被費爾巴哈吸引了——
    重讀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自然得讀讀費爾巴哈的著作,結果被費爾巴哈吸引了。(這樣很不好,會陷入到文獻的汪洋大海中,永遠完不成原定的讀書和寫作任務。)想到的是如下的內容:馬克思一生批判了很多人,可以說大多是舉足輕重的思想家。這些被批判的思想家並未直接走進我們的視野,而是從馬克思這裡中轉到我們的頭腦中,因此形成了刻板印象,甚至成了我們直接否定的對象。
  •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寫作時間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
    本文將通過思想史語境中的文獻考證,證偽上述觀點。這一證偽,不僅不「無視版本研究的新成果」,相反,在某種程度上,恰恰是以這些「新成果」為依據的。一首先我們來看《提綱》的寫作和出版情況。《提綱》寫在馬克思 1844-1847 年的記事本第 53-57 頁上,在馬克思生前沒有發表。
  • 費爾巴哈:人活著的第一要務,是要使自己幸福
    費爾巴哈是上承黑格爾、下啟馬克思之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學思想尤其是道德哲學不僅寓意深厚,而且至今仍是人們學習道德理論和研究道德實踐的重要理論來源。分析費爾巴哈道德觀的出發點、基本準則和理論本質,對於我們全面理解費爾巴哈道德哲學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 費爾巴哈思想成就馬克思主義哲學,他這十句哲理名言,句句深刻
    費爾巴哈出生於德國,他不僅塑造了哲學史唯物主義的權威,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也就是說,沒有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作為基礎,就沒有馬克思哲學思想。早年間,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非常感興趣,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決然的學習黑格爾哲學理論,並成為「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成員。
  • 觀點 | 段德智:宗教與人生
    萊布尼茨之後,德國著名的新教神學家和哲學家弗利德裡希·旅萊爾馬赫直截了當地把宗教定義為「人對於上帝的感覺和體驗」;而著名的人本主義神哲學家費爾巴哈也明晰不過地從人學的立場來理解和闡釋宗教神學。當談到他的這樣一種宗教神學學說時,費爾巴哈明確地說道:「我的這個學說用幾個字來表明,這便是:神學就是人本學」;換言之,作為宗教對象的上帝或神,所表明的「不外就是人的本質」,或者說,「人的神不外就是人的被神化了的本質」。因此,「宗教史,或者神史(這是一樣的),正是人的歷史。」他又強調說:「人使自己的本質對象化,然後,又使自己成為這個對象化了的,轉化成為主體、人格的本質對象,這就是宗教之秘密。」
  • 重讀《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唯物和唯心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是一部重要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是恩格斯於1886年寫成,書中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德國古典哲學的關係,尤其是馬克思主義者哲學與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關係,書中詳細的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具體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理論來源和自然科學基礎
  •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深刻把握宗教發展的客觀規律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善於按照宗教規律做好宗教工作」很重要。怎樣理解這句話,請您具體談談把握宗教規律的問題。  王作安:認識宗教,關鍵要把握宗教的規律。宗教規律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宗教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客觀規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
  • 20世紀西方「人學」的宗教觀
    在他看來,如果對宗教做哲學的思辨,那麼,神在哲學中會被客體化,從而必然在意識中凝結成為觀念。神的觀念一旦與神本身相混淆,就必然使得神被視為人之意識的投射,因此,在此意識之外就沒有了神真實的存在(費爾巴哈的觀點),其結果,人與神的關係成為人自己對自己之意識的關係。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簡述——沈桂萍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黨和政府找到了正確處理宗教問題的目標,為中國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生存和發展指明了方向,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創造性發展。3.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路徑體系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的主要內容,概括起來就是四句話: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 宗教的兩個型態:「連續」與「斷裂」
    本文要論及的是一文化形態學下的比較宗教議題,我將這議題關連到更高的存有學之對比來處理。指出兩個不同的存有學視野,相應著兩個不同的宗教型態。一是連續的、一是斷裂的,一是「多元而一統」的「萬有在道論」傳統,一是「超絕於一」的「一神論」傳統。大體而言,我們可以說傳統的中國是一「宗法國家」,它經由一血緣性的縱貫軸為核心,並以一符號式的統治方式展開。
  • 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2006年宗教學十大觀點
    ■當代宗教變化的主要根源取決於宗教產品的供給者,而不是消費者在一些主要元素上,宗教系統與經濟系統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可以將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應用到對宗教現象的分析上。宗教市場論創立的核心人物斯達克的核心觀點是:當代宗教變化的主要根源取決於宗教產品的供給者,而不是消費者。
  • 文明6宗教不再雞肋將可宗教勝利 文明6宗教系統一覽
    ,只要令全世界所有勢力將自創的宗教視為主流信仰即可宗教勝利,你現在可以生產單位挑起宗教戰爭,本文帶來文明6宗教系統一覽。   文明6宗教信條一覽   文明6宗教系統   遊戲開始後,文明會通過積累 信仰 首先產生原始的圖騰崇拜(原始的宗教)。這一行為和宗教分離。   此外,如果文明獲得了足夠的大先知點數,就可以招募或贊助大先知,創立自己的宗教。創立宗教時,玩家可以控制的有:   宗教符號   從可選範圍內選擇一個。
  • 人生三階段:感性、道德、宗教
    他會有苦惱,卻不明白苦惱的根源;他無聊,卻不懂得人生真正的含義。祁克果作為一個過來人,他知道這種生活多麼膚淺,這種人不可能對人生有什麼深刻的感受。如果一些敏感的人最終發現追求物慾找不到拯救的出路時,他們就會選擇另一種人生道路,這使得他們飛越到另一個生活階段——道德階段。德階段
  • 宗教知識學習材料(二)——宗教的起源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它既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永恆的,而是有它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對於宗教的起源和形成,只能從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和與此相適應的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水平方面,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 理解東南亞政治:宗教、家族、性別
    宗教對東南亞各國的政治心理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緬甸,民眾通常會用佛教中的業力(Karma)觀念來理解政府和行政權威。他們認為一個人可以成為政府官員或行政權威,那是因為此人以往(前世)的行為導致的善業所致,而廣大民眾被統治的命運也是業力導致。美國學者史拜羅將緬甸民眾的這種政治心理概括為"聽天由命"與"政治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