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9日 09: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向華
字號內容摘要:費爾巴哈將宗教的根源歸於人?筵王向華費爾巴哈是19世紀上半葉德國古典唯物主義哲學家,馬克思主義最近的哲學先驅之一。在他的哲學體系中,對宗教和神學的批判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他是站在人本學哲學的立場上來批判宗教的,始終把人的需要、思想、情感、幸福欲放在第一位。在分析宗教產生的心理根源時,費爾巴哈借用了施萊爾馬赫的「依賴感」概念。費爾巴哈並不滿足於僅僅用依賴感來說明宗教觀念的產生,他比17—18世紀無神論者的高明之處在於將宗教的產生和本質歸於人的本質及其異化。總之,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宗教觀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宗教產生的根源和意義歸結於人,歸結於它的世俗基礎,其對基督教、神學以及思辨唯心主義的揭露和批判,在當時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關鍵詞:費爾巴哈;神學;利己主義;哲學;上帝;依賴;批判;根源;宗教產生;人本學
作者簡介:
費爾巴哈是19世紀上半葉德國古典唯物主義哲學家,馬克思主義最近的哲學先驅之一。在他的哲學體系中,對宗教和神學的批判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他是站在人本學哲學的立場上來批判宗教的,始終把人的需要、思想、情感、幸福欲放在第一位。
在分析宗教產生的心理根源時,費爾巴哈借用了施萊爾馬赫的「依賴感」 概念。在他看來,宗教是人的本質所固有的或與生俱來的,但這個宗教不是神學或有神論所理解的那種意義的宗教,而只是指那種表現人的有限感或對自然界的依賴感的宗教。「只要人是確定的人,那麼人的存在和本質就只能依賴於確定的自然界即本國的自然界,並且因此而當然有完全的權利把本國的自然界當作自己宗教的對象」。費爾巴哈相信,除了依賴感或依賴意識,我們不能發現其他更為適當的宗教心理根源。
人之所以有依賴感,是因為謀生存帶來的利己主義。「利己主義是一切禍患之原因,然而,也是一切良善之原因」。沒有利己主義,也就沒有依賴感。利己主義是宗教產生的主觀原因,信仰的意義就在於它滿足了人類的利己主義。這裡的「利己主義」不是道德意義上的貶義詞,更側重表達自我肯定與自我需求的滿足。在費爾巴哈看來,一切宗教之本意不外是圖謀人類的福利。宗教雖然是幻想的創造物,但與依賴感、與人的災難、與人類利己主義有最密切的關聯。可見,費爾巴哈的宗教哲學一開始就打著人本學的烙印。在他看來,就像哲學不過是思想的藝術一樣,宗教究竟也不過是生活的藝術。
費爾巴哈並不滿足於僅僅用依賴感來說明宗教觀念的產生,他比17—18世紀無神論者的高明之處在於將宗教的產生和本質歸於人的本質及其異化。「神學就是人本學,人的神不外就是人的被神話了的本質」。費爾巴哈明確宣稱,人的本質不僅是宗教的基礎,更重要的它也是宗教的對象,宗教的本質。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否定人就意味著否定宗教。「上帝就是人,人就是上帝,上帝是人的鏡子」。
那麼,在人的本質對象化的過程中,在真實的意志變成幻想的意志的過程中,是什麼力量使得一種自然對象轉變為人性的東西呢?費爾巴哈的答案是「想像」。「正是想像力,使自然的東西變成人性的東西,使人性的東西變成神性的東西」。在他看來,對於想像力來說,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情。信仰不外就是想像力,信仰的萬能,不外就是幻想、想像力的萬能。「一個神就是一個被想像的實體,就是幻想實體。宗教就是詩,神就是一個詩意的實體」。宗教的想像力植根於依賴感之中,它所依附著的主要是足以激發人的依賴感的那些對象。
人類在現實世界中永遠無法完全滿足於現有的幸福感,於是就在幻想中創造許許多多的神來寄託自己的幸福。「對人類來說不現實但又希望得到的東西,成就了他的上帝」。上帝就是人類在幻想中被滿足的對幸福的追求,上帝不過是「脫離感官而聯繫於抽象能力的那種想像力的產物」。基督教徒的願望是做一個完善無罪的、非感性的、沒有肉體需要的、永世受福的神物。但他們並不是這樣的神物,於是就把自己的願望、思想等對象化為一種獨立存在的東西、神聖的東西,並稱之為神。「人不由自主地通過想像力使自己的內在本質直觀化。人的本性的這個被直觀化了、被人格化了的、通過想像力之難以抗拒的力量而反過來對他發生作用的本質,作為他思維和行動的法則,就是上帝了。」如果沒有人的想像力的參與,單純的自然界不可能產生宗教,想像力和自然界或自然規律的結合才能按照人的尺度創造出神。
在費爾巴哈看來,無論是自然宗教還是基督教的上帝,都是想像的產物,都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的。「並非神按照他人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神因而也就不是真實的,它「不過是一個夢想,不過是人所想像的,僅在人的幻想中存在的一個東西罷了」。
總之,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宗教觀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宗教產生的根源和意義歸結於人,歸結於它的世俗基礎,其對基督教、神學以及思辨唯心主義的揭露和批判,在當時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者單位:洛陽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