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網上吐槽老師的視頻又多了起來,這個源於國慶節期間,一個家長「退出家長群」後的感言,被紛紛模仿,體現了社會對於老師的不滿。
老師,很多也是家長,作為老師,又是家長,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表弟的孩子要上小學了,問我去鎮上的民辦學校怎麼樣?我一口否定了!我從來不建議孩子從小就送到私立學校,而且還是住校那一種,這對於孩子的傷害,是無形的。
況且,私立學校的高收費,也是一般家庭難以承受的:這所學校每年收費2萬多元,再加上生活費和其他開支,一年3萬元左右,如果在這裡上9年,一共要花費接近30萬,這在農村能蓋起一座樓房了。關鍵是這所學校的教學質量也不是很好,以後能不能考上高中還很難說,即便是考上高中,民辦學校很多學生後勁不足,這在高中階段非常明顯。
但是, 表弟非常無奈地說:「我們能有什麼辦法?去城裡上學,需要買房,現在的學區房價格都非常高,而且往往是小學好的地方,初中不一定好,初中好的地方小學不一定好,小學和初中都好的『雙學區』,房價都要3萬一平方了,對於一個三四線城市的農村人,我們哪能買得起?再說,孩子上了公辦學校,天天讓家長輔導作業,我們哪有時間輔導?即便有時間,我們初中文化水平,也輔導不了啊!」
這種無奈,也許只有經歷的人才知道!我們抱怨很多家長不重視教育,但是重視教育,又談何容易?
現在,在很多城市, 民辦教育越來越火,大有「打倒」公辦學校的趨勢,這些民辦學校不僅拔尖錄取,而且還會收高額學費,儘管如此,老百姓還是願意把孩子送到民辦學校,而不去「免費」的公辦學校,這足以說明問題。
民辦學校縱然有很多弊端,站著高中看,很多民辦中小學最大的弊端就是「應試教育」讓孩子缺乏後勁,他們竭澤而漁,拔苗助長,因為成績就是「生命線」,沒有成績就無法生存,有的學校出不來成績,甚至「不擇手段」,導致這些學生成績「虛高」,除了少數優秀的學生外,很多學生其實是被人為「拔高」了,他們缺少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而民辦教育雖然在義務教育階段很成功,但是很少有辦高中成功的,所以這些學生很多都要進入到公辦高中,最後是「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線」。
但是,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這些,即便了解了也沒有用,如果孩子連高中都上不上,還談什麼考大學?
如果有好的公辦中小學,大家一般會把孩子送到這些學校,但是這些學校都是「劃片招生」的,隨著而來的就是「高房價」,讓多數人是承擔不起的。 當然,即便是能買起房子,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在公辦學校,家長感覺最多的就是學校「事多」!
首先是下載各種APP,完成本來應該是學生在學校完成的作業,比如防溺水教育,現在都需要家長來完成,孩子反而成了旁觀者,而且很多學校,為了實施素質教育,開展了很多活動,這些活動本來就好事,但是結果卻把很多負擔轉嫁到家長身上。
家長最頭疼的就是輔導孩子作業!這裡如果說公辦學校的老師責任心不強,很多老師肯定不會同意,因為沒有哪個老師會承認自己責任心不強的,公辦學校的老師,多數也是非常負責的,平時也是各種事務纏身,非常辛苦。但是相比民辦學校的老師,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也可以說雖然公辦學校老師責任心也很強,但是民辦學校老師責任心更強,不管背後的驅動因素是什麼,這個毋庸置疑。
從教育規律看,家校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小學階段,是學生習慣的養成階段,這個時候如果有家長的配合,能夠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作為家長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但是這絕不是把老師應該承擔的責任推給家長,學校責任無限向家庭延伸,讓家長給孩子輔導作業,這種延伸是不對的,這對於家長提出很高的要求。
家長要有時間,又有能力才能輔導孩子的作業,但是現實中這樣的家長又有多少?小學低年級,本來應該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但是學校卻要3點半放學,除了一些家庭主婦和自由職業者,誰有時間這個時候去接孩子?即便讓老人來幫忙接孩子,但是接了孩子誰來輔導?於是很多人把孩子送到了學校周邊的「學屋」、「小飯桌」,但是這些地方的老師,都是臨時聘用的老師,他們怎麼能和學校老師相提並論呢?結果導致很多學生,從小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雖然上了「名校」,但是成績依然平平。
更讓家長接受不了的是老師在群裡批評家長不輔導作業,這在私立學校應該是不會出現的,批改作業是老師最基本的工作,只有批改了作業,才能知道教學效果,把這個工作推給家長,本來就不是很合適,如果因為家長沒有完成督促和監督,而在群裡指責家長「失職」,這就更讓人無法接受了。家長可以幫助老師檢查孩子作業的完成情況,但是批改作業,訂正作業,這絕對應該是老師的事情。
絕大多數的老師都是兢兢業業,認真負責的,但是在個別地區,個別學段出現的問題,但是對教育的傷害是非常大的,相比於高房價,這個因素才是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一人上學,全家動員,家長像背上了一座山,本來工作已經非常辛苦,還要讓老師和孩子折磨,所以很多人選擇了民辦學校,如釋重負!
真正打敗公辦學校的,不是民辦學校,而是高房價和老師的「責任心」,現在的教育,確實需要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