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慈欣說:「超級災難」隨時會到來,我們應該重視了

2020-10-18 靜靜時光V

2015年,國內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接受了廣東衛視由李佳佳主持的訪談節目《佳訪》。在節目中他們從科幻小說聊到《三體》電影的拍攝,然後再聊到了「末日」這個話題。

李佳佳問劉慈欣:「你曾經說過,在太空專制只需要五分鐘,所以很多人有做出一個推論,是不是在技術高度發展的時候,會傾向於尊重個體的選擇和自由的追求,但是到了面臨危機的時候,或者說生存都存在問題的時候,威權的專制制度效率更高。」

劉慈欣回答道:「大災難時期,那肯定是生存環境更嚴峻,人類社會要適應生存環境,它肯定要有個更嚴密的更集體主義的那種組織形態,這個是有的。但是,這種組織形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會不會招致黑暗的專制,這個還還很難說。目前,整個人類社會,它幾乎在面對大自然的時候,是一帆風順的,沒遇到什麼大災大難。所以我們目前很難找到實際的例子。」

劉慈欣還表示雖然這只是他的一種假想,但這個是人類應該考慮的問題了。劉慈欣還說:「我們該考慮面臨超級災難在外部根本沒有救援,整個全人類同時處於災難之中的這麼一種狀態下,我們的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經濟方面該怎麼辦?」

而當時節目主持人李佳佳則是很不認可劉慈欣的說法,她笑著說:「人類現在處於和平發展階段,去無端地考慮可能會來的滅絕式的災難,似乎有點空中閣樓或者不太現實。」

劉慈欣反駁道:「怎麼就不現實,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有社會保險,那整個人類怎麼就不能有一個保險嗎?因為我們生存的宇宙其實是一個很嚴酷的環境,這個災難隨時會到來,地球的環境它隨時都可能發生巨變。」

在節目中劉慈欣還表示,如果他是人大代表,他就會提一個關於做好超級災難準備的提案。

劉慈欣還解釋了超級災難的定義,他認為超級災難就是同時整個人類社會陷入災難,得不到任何外部救援。而普通災難就是能夠得到外部救援的災難,現在所有在非常時期的準備,都是為局部災難準備的,它的前提是這個災難有救援。

劉慈欣擔憂地說,當人類面臨到這種完全沒有救援的災難該怎麼辦?

經歷了2020年,再去看劉慈欣和李佳佳的對話,不得不佩服劉慈欣,劉慈欣的眼光看得太遠了,他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

相關焦點

  • 對劉慈欣的大膽猜想:超級災難隨時都會到來,並受到主持人的質疑
    對劉慈欣的大膽猜想:超級災難隨時都會到來,並受到主持人的質疑,他有什麼證據?很多人不相信劉慈欣他對「超級災難」的大膽猜想,但他的猜想確實發人深省。當時,劉慈欣回答:我覺得沒必要,很難說地球在三年後是否仍然存在,因為「超級災難」隨時可能出現,就我個人而言,我不會在三年內做任何計劃。當主持人聽到來自劉慈欣的答案時,他立即質問:我認為你所說的不可能發生了。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冷靜下來思考,我們會發現劉慈欣所說的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 主持人:和平年代談超級災難不現實吧,劉慈欣反駁:一點也不遙遠
    對於這樣一位科幻界的"神"一樣的人物,腦子中的想法跟我們就是有很大的差異,他能想到我們想不到的問題,看到我們看不到的事情。隨著讀者對《三體》追捧,關於"超級災難""世界末日"等等成了科幻迷們常討論的話題。
  • 劉慈欣大膽假設:人類末日隨時到來,李佳佳不信,他究竟有何依據
    劉慈欣說,人在宇宙中的渺小,給我帶來的感受不是自卑、自憐,而是震撼。我沒有考慮我多小,我是在想宇宙有多大。所以,五十歲的劉慈欣在他的科幻世界裡,還是那個充滿激情和想像力的少年。正是基於此,有了《三體》的問世。
  • 劉慈欣說:從不為3年後的事打算,因為「超級災難」一定會到來
    劉慈欣表示自己獲得雨果獎,始終有種不真實感。因為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協會設立的,在全世界科幻迷的心中,都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他說:我本人就是看著雨果獎的作品長大的,過去的獲獎作品,幾乎100%都是英語作品,翻譯的作品幾乎沒有,特別是長篇小說,《三體》是第一部。
  • 地球是否會有終結者出現?劉慈欣:不好說,但要警惕2種生物
    三、劉慈欣的終結者其實除了霍金先生以外,科幻作家劉慈欣也認為,人類生活可能會很危險,並且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可怕的存在,這些可怕的存在未必是終結者,但人類一定要注意它們。關於終結者的概念,讀過大劉作品的人應該很熟悉,這些人無比強大,而且毀滅文明如同探囊取物。
  • 中國科幻大會 | 劉慈欣:科幻讓我們提前適應技術變化
    除了世紀災難、外星入侵,國際科幻有哪些最新發展趨勢?AI不斷戰勝人類,人類未來是否終將屈從技術?科幻作家劉慈欣。東方IC 圖11月10日,由中國科協主辦,以「眾創聚力 科幻未來」為主題的2017中國科幻大會正式啟動。
  • 《三體》英文劇集官宣,我們專訪了劉慈欣
    劉慈欣:在海外傳播的過程之中,我認為中國科幻的真正使命應該是去展示我們當代中國人和我們現代化的新風貌,展現中國人對未來、對星空、對宇宙的想像力。科幻的使命,應該是展現中國人心目中的未來。我認為,我們真正的優勢是中國人面向未來的一種眼光,向世界表達中國現在是這樣一個充滿未來感的國家,向世界展示中國人心目中的未來、中國人心目中的宇宙是什麼樣子。這正是科幻的本質。
  • 深度解讀: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眼中的AI模型?
    下面編者帶大家一起來解讀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眼中的AI模型?劉慈欣之末日憂思——人類地球未來命運預測科學家們對未來地球災難預測有很多種可能,目前科學界已證實公開很多關於宇宙天體領域的理論學術,這些為我們能夠預測遙遠的未來事件提供創想,而基於這些創想可以延伸到很廣泛的梗概。
  • 4維空間被證實存在,人類進去會變成什麼?劉慈欣提出大膽的設想
    其實老電廠關停,也對劉慈欣的作品色調,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知乎曾做過這樣一份統計:在劉慈欣的所有作品中,人類集體團滅的結局約佔50%左右,主角下場悽慘的大約有40%,人類團滅且主角也完蛋的大約佔30%。為何這麼「喪」呢?劉慈欣回應說:「當時單位裁員,心情不好。」
  • 劉慈欣:獲獎感到不真實 在崗位上寫作會有佔便宜的快感
    今天還有一個很特別,通常我們在這,如果採訪一些演藝界明星的話,會有很多的粉絲特別熱情,你可能是我個人做節目以來,第一個非演藝界的明星,有這麼多粉絲的一個人。 劉慈欣:很榮幸。 陳魯豫:其實我覺得你應該慢慢習慣了,因為肯定出版社也會給你安排一些跟讀者見面籤售的一些活動,也應該是這樣場面對不對?
  • 基因編輯與人類改進,劉慈欣給法學家的啟示
    陳頎說,在基因治療不可避免發展為基因改進的可能性下,基因治療與基因改進是否可以區分呢?這個問題的倫理爭議還包括,人的自然(生理)基礎是否可以增強或改造?如果可以,我們又應如何面對不平等的後果?陳頎舉例說,富有的人通過基因編輯變成「超級人類」,財富不斷向金字塔尖聚攏,最終甚至出現「終產者」。基因編輯的權利基礎也是一個倫理爭議的重點。比如,人的自我決定權如何對抗父母-親權或政府?
  • 劉慈欣《三體》與《流浪地球》,文明為何要永遠恐懼恆星的力量?
    點擊關注哦   劉慈欣《三體》與《流浪地球》,文明為何要永遠恐懼恆星的力量?   在《流浪地球》中,人類的精英科學家通過偶然的一次觀察,得出了太陽將提前毀滅的推論,經過大量的計算和科學考證,最後人類證實了太陽會提前衰變,氦閃釋放的力量會輕易摧毀地球文明
  • 為何劉慈欣不想拍《三體》?《流浪地球》票房46億多,他分多少?
    為何劉慈欣不想拍《三體》?《流浪地球》票房46億多,他分多少?劉慈欣1999年起在雜誌《科幻世界》上發表作品,此後接連創作了多個中短篇小說;在2006年1月發表短篇小說《山》時,許多讀者去信說希望他寫成長篇,於是劉慈欣就決定不再寫中短篇了;劉慈欣是在正職工程師的業餘進行寫作,工作不忙的時候一天寫三到五千字,每部花了約一年的時間完成;
  • 人類為何找不到外星文明?劉慈欣:方向錯了,他們可能不需要氧氣
    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我們,即使是很多專家也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這個問題在科幻作家劉慈欣看來,卻存在著另一種可能。劉慈欣是我國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去年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就是根據他的同名小說改編的。
  • 45億票房的《流浪地球》,劉慈欣能分到多少?
    「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燃燒了半年的澳洲山火終於被撲滅,這場山火導致許多動物失去了生存的家園,個別物種也因此面臨著滅絕。這段話節選自劉慈欣的《流浪地球》。
  • 為何說美國是2020年最失敗的國家?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理論上來說,國家越是強大,越是超級大國,那麼其國力越大,自然抗禦風險的能力也是越強。正是因為如此,在災難和危險的時期,那麼多小國只有依仗大國的保護和支持,這是根本原因。所以理論上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大國,其實更加應該有能力在災難中表現才對。
  • 2億年前一場持續百萬年的暴雨,形成原因被發現,劉慈欣:要警惕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有著非常多的自然現象,降雨就是其中的一個,這一自然現象,是地球水循環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雖然降雨對於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但如果某個時期突然連續降雨,那麼無疑會變成地球的「噩夢」。那麼這場暴雨為何會持續如此長的時間呢?2億年前一場持續百萬年的暴雨,形成原因被發現,劉慈欣:要警惕2億年前這場暴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北美阿拉斯加火山爆發。
  • 如果人類進入四維空間,你能想像會發生什麼?劉慈欣大膽猜測
    但是只要我們翻開非正式的野史,就能發現不少諸如「天眼」之類的記載,描寫得很神奇,大意是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周圍的一切,事無巨細,了如指掌,簡直就像看玻璃缸裡的金魚!四維會不會太神奇了呢?如何描述數學中的四維空間?實際上大家所說的四維空間有兩種,一種是歐幾裡德的四維空間,一種是閔可夫斯基的四維空間,兩者完全不同,下面一一簡單介紹。
  • 劉慈欣稱克拉克讓自己產生寫科幻念頭 至今不過時
    科學幻想不僅僅是一張皮  劉慈欣是國內第一批科幻迷,「文革」剛剛結束的時候,人們能讀到的大多數科幻作品是凡爾納、威爾斯這樣的古典科幻作品。所以,當克拉克的現代科幻作品到來的時候,似乎給中國科幻迷打開了一扇窗,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感覺。
  • 劉慈欣原著《流浪地球》英文版,為何讓人如此激動?丨讀書者說
    作為監製的大劉本人似乎也比較滿意,但還是在採訪中留有餘地:「當然《流浪地球》的成功,會給之後中國的科幻電影一個很好的開端和起步。」畢竟票房目前還是個問號。因為選角、或者就是對科幻的陌生,網上也出現了別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