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6所高校的146名學生中進行匿名調查,其中79名學生表示,至少了解一種麻將的打法,26名學生坦陳,在校期間曾經在寢室或校外麻將館打過麻將。
【學生】
大學生活太「無聊」
打麻將找刺激
小楊是武漢某一本高校管理學院大四學生,家庭條件不錯,學習成績尚可,去年年底,在親友的安排下,小楊已經與一家國企的行政崗位達成了就業協議,今年6月拿到畢業證後就可以入職。開學後,由於學校沒有安排課程,小楊過起了白天打球,晚上就和幾個朋友到麻將室裡「切磋」的生活。
「我高中就學會了打麻將,但是在大學裡打得最多。第一因為無聊的時間最多,第二是沒有人管。」小楊說,大學裡的課餘生活看似豐富,但總離不開打球、郊遊、K歌,漸漸地將興趣轉移到了麻將上。
由於學校不鼓勵大一新生自帶電腦,大一時,小楊最喜歡在課餘時玩籃球和桌球,進入大二,小楊開始和同班同學一塊在寢室裡玩網遊,大三時,課程驟減,平均每天只上半天課,課餘時間多起來的小楊開始迷上在寢室裡和同學打一塊錢一局的「鬥地主」,到了大四上學期,課程表上只剩下一節「實踐課」。去年下半年,畢業論文基本完成的小楊更是覺得一身輕,於是開始尋找更大的刺激——打麻將。
「打麻將是面對面的『較量』,那種互動性和真實感,是對著電腦屏幕玩網遊所不能比擬的。」小楊說,雖然自己贏少輸多,但是依然對麻將「情有獨鍾」。
「把就業協議一交,輔導員就不怎麼管你了,我跟輔導員說每天在家裡寫論文,其實很多時間在校外的棋牌室裡打麻將。」小楊說,學校寢室11點關門,有時候打麻將打到凌晨,自己就「打的」回家睡覺,或者乾脆打到第二天早上寢室開門後再回寢室。
「社會上非常流行打麻將,我在畢業前打麻將一來是打發無聊時間,二來也是練習技術,為了今後的社交活動做準備。」小楊認為,打麻將其實和玩撲克差不多。
【學校】
課程安排「前緊後松」
給打麻將提供了充裕的時間
「一年緊,二年嚴,三年松,四年散」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調查採訪中,受訪學生普遍反映,大一、大二的課程相對飽滿,幾乎每天都是「滿課」,有的學校還有早晚自習,除了周末,很少有大塊的時間休閒娛樂;然而到了大三、大四,課程逐漸開始減少,甚至大四的整個學年都屬於學業的「空窗期」,不但沒有安排任何課程,而且輔導員對學生生活也不再熱心過問。
學校安排課程時為什麼要搞這種「前緊後松」?武漢某高校學工處的一位老師介紹說,大學前幾個學期課程安排相對是較緊的,後幾個學期課程設置相對寬鬆些,主要是考慮到同學們要實習、要寫論文、要找工作、要考研等等,加上後期對學生的管理也有所放鬆,從而在客觀上給了大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導別敦榮指出,中國的大學課程安排「前緊後松」是多年的「頑疾」,其根本原因是學校缺乏責任感,對如何教育學生並不上心。
「許多高校為了拼就業率和升學率,大學本科的第四年往往不安排任何課程,讓學生專心於找工作,其實是借就業壓力放鬆對教學要求,屬於本末倒置。」別敦榮認為,由於大四沒有明確的學業要求,所謂的實踐、實習課程大都流於形式,輔導員也很難對學生形成有效管理,學生屬於「放羊」的狀態,大學第四年的時間基本上被浪費。
別敦榮表示,在歐美等國外高校,大學本科的課程安排非常均衡,每個學年的課時量和教學強度都基本一致,很少存在把主要課程安排在三年甚至兩年就上完的現象。
【建議】
合理安排各學期排課比例
「據我多年觀察,喜歡打麻將的學生大部分集中在大三、大四,他們課業較少,時間比較充沛。」武漢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團委書記盧紹偉表示,儘管學校規定在校期間打麻將的學生,一經查實學校將會從嚴、從重處理,但是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到校外麻將館打麻將,學校確實「鞭長莫及」難以監管。
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曾有7年輔導員工作經歷的盧紹偉建議,對於學生打麻將的現象宜「疏」不宜「堵」,一方面輔導員要經常深入學生寢室,與學生交流溝通,同時在周末等課餘時間多安排各類文體集體活動,轉移學生對麻將的興趣,另一方面,學校應該科學、合理安排各學科在各學期的排課比例,避免大學四年「前重後輕,前緊後松」的現象發生。(記者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