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一部手機,一份好心情。經典散文精選美文,我們一起品讀。
編輯整理:盛唐輝煌
老輩領導人中有不少詩人,他們的作品膾炙人口,廣泛流傳。
鮮為人知的是,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其實也是位大詩人,他文學功底深厚,熱愛寫作,早年有感而發,寫過一些詩歌,後因事務忙,就很少再寫,現存的他的詩,十分罕見。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周總理的詩,仔細體會他的才情!
春日偶成(二首)
一
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
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蹤。
二
櫻花紅陌上,柳葉綠池邊。
燕子聲聲裡,相思又一年。
賞析:
這是目前發現的周恩來最早的詩,發在1914年10月《敬業》雜誌創刊號上,當時他只有16歲。
第一首頗有政治意味,似與當時的孫袁之爭有關。「煙霾布正濃」,「霾」字有種穿越感,第二首最後一句出現了「相思」一詞,不知這位民國美男,當時在思念著什麼呢?
送蓬仙兄返裡有感(三首)
一
相逢萍水亦前緣,負笈津門豈偶然。
捫蝨傾談驚四座,持鰲下酒話當年。
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
待得歸農功滿日,他年預卜買鄰錢。
二
東風催異客,南浦唱驪歌。
轉眼人千裡,消魂夢一柯。
星離成恨事,雲散奈愁何。
欣喜前塵影,因緣文字多。
三
同儕爭疾走,居獨著先鞭。
作嫁憐儂拙,急流讓爾賢。
群鴉戀晚樹,孤雁入寥天。
惟有交遊舊,臨岐意悵然。
賞析:
這首詩是1916年4月,周恩來以筆名「飛飛」發於《敬業》第四期的作品。詩中的蓬仙兄指張蓬仙,吉林人,是周恩來在南開學校的同學,當時他們發起了一個學生社團「敬業樂群會」,張任會長,周任副會長兼《敬業》主編。這三首律詩,已顯示出了總理的文學功底。
次皞如夫子傷時事原韻
茫茫大陸起風雲,舉國昏沉豈足雲。
最是傷心秋又到,蟲聲唧唧不堪聞。
太平希望付煙雲,誤國人才何足雲。
孤客天涯空涕淚,傷心最怕讀新聞。
賞析:
「皞如夫子」名張皞如,是南開學校教師。兩首詩都是1916年張勳復闢,張皞如、周恩來寫詩反對。
無題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賞析:
此詩作於1917年夏周恩來東渡日本時,是周最著名的詩,曾入選高中語文課本。「掉頭東」實用梁啓超東渡詩「掉頭不顧吾其東」。
周恩來和妻子鄧穎超
雨後嵐山
一
山中雨過雲愈暗
漸近黃昏
萬綠中擁出一叢櫻
淡紅嬌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些宗教、禮法、舊文藝…
粉飾的東西
還在那講什麼信仰,情感
美觀……的制人學說
登高遠看,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雲如帶
十數電光
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島民心理,仿佛從情景中呼出
元老、軍閥、黨閥、資本家…
從此以後「將何所恃」?
二
雨中二次遊嵐山,
兩岸蒼松,夾著幾株櫻。
到盡處突見一山高,
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
瀟瀟雨,霧濛濃;
一線陽光穿雲出,愈見姣妍。
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
真愈覺姣妍。
遊日本京都圓山公園
滿園櫻花燦爛,燈光四照,人聲嘈雜。
小池邊楊柳依依,孤單單站著一個女子。
櫻花楊柳,那個可愛?
冷清清不言不語,可沒有人來問他。
四次遊圓山公園
四次來遊,滿山滿谷的「落英繽紛」;
樹上只剩得青枝與綠葉,
更何處尋那「淡紅嬌嫩」的「櫻」!
燈火熄,遊人漸漸稀,我九天西京炎涼飽看;
想人世成敗繁枯,都是客觀的現象,
何曾開芳草春花,自然的美,無礙著的心。
賞析:
在日本留學兩年期間,周恩來共創作了四首詩,均刊登在覺悟社機關刊《覺悟》雜誌上。
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賞析:
發表於1941年1月18日重慶《新華日報》,表達中共對「晥南事變」的抗議。很多人認為這只是題詞,不是詩,因為不押韻,卻不知葉、急屬入聲通押,實是四言詩。
死人的享福
西北風呼呼響,
冬天到了。
出門僱輛人力車,
車夫身上穿件棉袍。
我穿著嫌冷,
他穿著卻嫌累贅;
脫下來放在我的腳上,
我感謝他愛我,
他感謝我助他方便。
共同生活?
活人的勞動!
死人的享福!
賞析:
「五四」運動爆發後,周恩來以「伍豪」為筆名寫了《死人的享福》發表於1920年1月20日出版的《覺悟》雜誌上。
1976年1月8日,
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與世長辭。
此文為紀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