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是李白的一首絕句,雖然簡短卻非常知名,無論在寫景的傳神還是表現詩人思想情感上都極有典型性,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誦讀】
誦讀專家:鮑遠明(合肥廣播電視研究院主任播音員)
【書寫】
書寫專家:蔣勁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講解】
講解專家:吳懷東(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
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望天門山》這首絕句,流傳極為廣泛,反映出李白獨特的文化個性和代表著李白詩歌藝術的成就。這首所刻畫所表現的天門山,就是分處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與和縣夾江對立的兩座山的合稱。今天如果從蕪湖沿江順流而下,首先看到的就是這兩座高聳江畔的山峰。
這首詩的字面意思比較好理解,我們可以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意如下:高聳的天門被長江之水從中衝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迴旋澎湃,兩岸的青山似乎約定相對而出。一葉孤舟擦著夕陽,從水天相接處逐浪而來。
詩人即從天門落筆,首句寫「天門中斷楚江開」,長江所流經的這個地方,在春秋戰國時屬於楚國故曰楚江,詩句寫出浩蕩東流的長江,衝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這句詩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夾江而立的東西兩山,似乎本來就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湧的江流。因楚江怒濤的衝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從中斷開形成為東西兩山。天之門足見兩山高聳入雲之壯美。天門中斷而楚江開,可見兩山並立之雄奇。大江東去之浩蕩,兩山並立之雄奇,江面驟然開闊之壯觀以及詩人胸襟之豪邁,都通過一「開」字表現出來。
次句寫水:「碧水東流至此回」,天門山夾江對峙,形成約束,導致江水流經兩山間的狹窄江面時激起迴旋,形成波濤洶湧的奇觀。在李白的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衝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這開頭的兩句合在一起看,前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是說明結果,後一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則是揭示原因。如果說前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湧浩蕩,後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山的巍峨奇險。
詩的第三四句是「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不是對句,而意思正好相反相成。「兩」與「一」相對,而「青山相對出」是縱,「孤帆日邊來」是橫。縱與橫正構成一個二維空間的畫面,因此這兩句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前一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後一句「孤帆一片日邊來」,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
詩人並不是站在崖上的某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上。「兩岸青山相對出」是說兩座青色的山,似乎是相約同時拔地而起,「青」字突出了色彩美。而句中動詞出字之用更巧妙無極,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這是詩人的想像,也是詩人從乘舟順流而下進行動態觀察的自然寫真。因為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遠處的天門兩山映入眼帘撲面而來,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此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出」字不但逼真地再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天門山所呈現特有的姿態,而且還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
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然更加興高採烈。而「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痴迷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它似乎包含著這樣的潛臺詞,雄偉險要的天門山,我這乘一片孤帆的遠方來客,久聞你的大名,今天終於看見你了。
綜合來看,這首詩有三個特點,首先以「望」字統領全詩,這首江行寫景的七絕詩,題為《望天門山》,可見作為描寫對象的天門山風光,系詩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詩在「望」字統領下展開,天門之山形水色融為一體,雄奇壯偉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現。前兩句詩人定點遠眺,兩江隔江對峙,想像中似乎兩山本來是一體,卻被咆哮的江流衝擊而從中斷開,新穎奇特。後兩句詩人身在船上,移步換形眼望兩岸青山,有船不動而山在動的錯覺。因此寫出「兩岸青山相對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遠來的孤帆,頗富情趣。其次山水互為映襯相得益彰,天門山、長江水山水相依,緊密關聯互為映襯。楚江浩蕩,似乎把天門撞開,而天門中斷,楚江得以奔騰而出。天門兩峰橫夾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門。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連景象極其壯觀。碧水東流卻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門而迴旋,山為水開,水為山回,互為制約,又融為了一體。相對出的兩岸青山與水中的孤帆一片的刻畫,點面結合,動靜相襯,構成了一幅完整而生動的畫面。通覽全詩,山形江勢,或合說或分寫,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關,互映互襯。展現出了極為宏闊壯觀的景象,展現了山水之美,江山之美。
再次,寫景虛實結合,亦真亦幻。天門山矗立江邊,這尋常之景何以在李白的筆下卻呈現出如此雄奇之美,如此超凡脫俗,引人入勝,李白的這首絕句《望天門山》,就是發揮他的藝術創造力,酣暢淋漓地呈現了一種雄奇的自然美。這詩中的天門山既是自然的天門山,也是李白心靈中的天門山,是李白藝術加工的結果。虛實結合,亦真亦幻,境界闊大,增加了景物描寫的內涵與魅力。這首詩也讓我們看到李白超凡的詩歌才華,以「望」字統一全篇綿密的章法,山水互相映襯的形象和思出天外的想像。
而這首詩語言平易也是它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李白推崇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美,自然而華美。絕句要求語言平易,表達簡約而富有情韻,這首詩正體現了李白絕句的基本風格——平易、自然、壯美。總之是李白賦予江山以靈性。這江山是自然的江山,也是李白的江山。這首詩刻畫了楚江碧水,煙波浩渺,孤帆紅日,江山如畫,意境開闊,氣勢豪邁。詩人將讀者的視野沿著煙波浩渺的長江引向無限寬廣的天地裡,使人頓時覺得心胸開闊眼界擴大。李白的江山雄壯神奇生動,具有令人驚異的崇高美。從這裡我們看到了詩人李白豪放不羈的精神和不願意把自己局限在小天地裡的廣闊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