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生命禮儀師等一些不同於傳統「白事先生」的角色和生態葬等種種節約環保的殯葬形式逐漸被社會理解和接受,喪葬文化被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徵。
新時代國家各項惠民政策不斷落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滲透鄉村並開花結果,「扶貧扶智、治貧治愚」的原則更是將鄉風文明建設與各項民生工作同頻共振。振興鄉村的偉大徵程中,各級幹部帶領群眾努力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
在此基礎上,鄉風文明以推進殯葬改革為契機,縱深打開移風易俗新局面,成為創建文明美麗新鄉村的一項重要認知。針對鄉村出現的喪葬擾民、殯葬設施建設滯後、殯葬執法機制不健全、殯葬延伸管理服務混亂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沂城街道西朱家莊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劉文玲認為,殯葬改革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推進殯葬改革是民心所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所需。
劉文玲任職所在地山東沂水縣自2017年啟動以「殯葬全免費」為核心的殯葬改革,以其創新性強,惠民力度大,打造成為中國基層殯葬改革的「地方樣本」。
沂水縣2017年5月10日實施以「殯葬全免費」為核心的殯葬改革:對具有沂水戶籍、在沂水去世的居民,殯葬過程中涉及的遺體運輸費、火化費、骨灰盒費等費用全部免除,逝者統一免費安葬在公益性墓地,相關費用由當地財政部門承擔。在今年6月15日全縣深化殯葬改革工作現場推進會議上,縣委書記薛峰針對群眾反映刻墓碑費用貴的問題,當場做出承諾:縣內去世人員的刻墓碑費用由財政承擔,不得再向逝者家屬收取。
沂水「殯葬全免費」政策與目前全國各地普遍實行的部分減免相比,是全國首例面向轄區全民、涵蓋所有殯葬環節的全免費服務。位於沂蒙革命老區的沂水縣,一年地方財政投入2000萬元即可保證「殯葬全免費」政策全面鋪開,將這部分支出控制在縣級財力可承受範圍之內,通過「小投入」展現了「大民生」。另一方面推行厚養禮葬,提倡「孝悌」文化,尊重公序良俗,引導群眾再老人生前盡孝、逝後儉辦葬禮,改變了過去喪事大操大辦就是「孝子」、節儉操辦即為「不孝」的錯誤導向,不僅為群眾減輕了負擔,為社會節約了資源,也為村級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找到了突破口和有力抓手。與此同時,沂水通過殯葬改革,讓每位逝者都有一處乾淨整潔的「安身之所」,在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基礎上,滿足了百姓「逝有所安」的需求,形成「生老病死」民生保障的完整閉環。「殯葬全免費」作為一項基本民生內容,連續三年被沂水縣列入「125」工程的20項民生實事之首,成為一項真正普惠的民生工程,大幅提升當地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政策的引領帶動下,沂水縣將喪葬改革延伸至喪事禮儀方面,對操辦流程、展現形式等環節進行惠民式優化,其中,「追思會」的推廣應用成效顯著。
沂水縣自2018年4月份起探索實施以「厚養禮葬」為主要內容的喪事禮儀改革,通過試點摸索,從當年7月1日開始全面推行以「播放哀樂、宣讀逝者生平、鞠躬告別」為主要內容的「追思會」喪事禮儀模式。
「追思會」不僅時間簡短、儀式感強,還為逝者親屬節省了費用,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自推廣以來,沂水縣共舉辦「追思會」9352場,85%以上的逝者家庭自覺自愿地採用了新的喪禮模式。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1個省份的230多個地區到沂水縣考察學習,沂水縣應邀到省內外作經驗介紹二十餘場次。
沂水縣在全國率先將自收自支的殯儀館改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回歸殯葬服務的公益屬性,遏制殯葬不正之風的發生,工資和費用全部由縣財政兜底;縣裡拿出資金更換火化設備,全部使用高標準火化爐;骨灰盒全部由政府統一採購,確保質量和美觀;修訂完善殯儀館各項規章制度,確保服務質量不滑坡。制定出臺了《沂水縣公益性公墓管理辦法》,在縣民政局專門設立了公墓管理中心,為副科級事業單位,配備了六個編制,對每處公益性公墓,落實鄉鎮的主體管理責任,鄉鎮全部設立了公墓管理機構,每處公墓至少配備了1名公墓管理員,形成了一套公墓管理體系。印發《致全縣黨員、幹部和企業家的一封信》,向縣人大、政協的代表、委員發倡議,工青婦、工商聯、教育部門齊心協力在各自領域加大宣傳引導力度,讓殯葬改革鋪天蓋地,聲勢浩蕩。
在殯葬改革實行兩年多的時間裡,沂水縣取得了良好成效,殯葬全免費政策為群眾帶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戶均減負3萬元左右,為群眾直接和間接節省喪葬費用5億多元,節約土地600多畝、節地率90%以上,節省木材2萬多方,實現了惠民殯葬全鏈條覆蓋城鄉居民。截至目前,全縣共有20820戶逝者家庭享受到「殯葬全免費」政策,新逝人員100%全部進公墓安葬,「厚養禮葬」新風尚已然在沂水各村鎮蔚然成風。
沂水縣109處鎮級公益性公墓和1處縣級公益性公墓在開建之初,就按照小鄉鎮2處,中等鄉鎮3處,大鄉鎮4處,對地形狹長或面積較大的鄉鎮,可增加1到2處的原則。從選址、確定到建設不僅充分利用荒山、荒灘,不佔用基本農田,還尊重老百姓講究風水的要求,得到了群眾普遍認可;公墓嚴格按照民政部的標準,一畝地起碼建200個雙穴,雙穴不得超過0.8平方米,單穴不得超過0.5平方米;綠化、硬化、停車場、集中祭奠點等配套設施融入人文元素、文化元素,公墓既好看又好用。
距離沂水縣道託鎮駐地10公裡遠的龍山公墓,選址在胡家旺村大龍山西北。這處公墓佔地15畝,背靠龍山,懷抱慈湖,已建成墓穴306座,輻射周邊11個村莊。「這原來是一個山楂園,建公墓的時候全都保存下來了。選這個地方的時候每個村都有二三十個長者來看了,對這個環境都很滿意。」胡家旺村紅白理事會成員左朋亮說。
讓村民參與選址、命名、建設,每個環節都有村民參與的身影,為以後村民將先人遷入公墓打下良好基礎。在崔家峪鎮崔家峪村的福山陵公墓,板慄樹下鬱鬱蔥蔥,臥碑統一安放,側柏、小龍柏分植其中,硬化路旁邊設有停車場。「有附近的村民特意趕過來看,說這種檔次的墓地像是公園,以前只在電視上見過。葬在公墓,比葬在山林或自家地裡強多了。」崔家峪鎮崔家峪村黨支部書記張元忠說。
自2018年以來,沂水縣持續開展「講、評、幫、樂、慶、禮」六大主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針對殯葬改革,沂水縣開展萬名志願服務隊員倡導厚養禮葬活動,向群眾傳達厚養禮葬理念,提倡為逝者辦追思會。如今,「以人為本」的綠色殯葬正以沂水為中心點,輻射周邊城鎮鄉村,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