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展覽」①科舉制度在臺灣:科舉制度的設立和發展

2020-12-12 京彩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將科舉制度移植到臺灣;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臺灣科舉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與大陸的教育和科舉制度完全一致,之後陸續有臺灣士子渡海到福州參加鄉試、到京城參加會試。在1890年前後,為方便臺灣省舉人來京趕考,由當年臺灣官員和在京臺灣鄉紳出資購建臺灣會館,臺灣會館自此開始發揮臺灣鄉親聯誼交往作用。

基於臺灣會館的特殊地位,北京市臺聯匯集兩岸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遍訪兩岸臺灣進士遺蹟,搜集兩岸鮮活史料,傾力打造文化交流品牌項目「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2013年至2019年先後在兩岸巡迴展出15次。適值北京臺灣會館重張十周年,特此推出「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線上展覽,讓我們共同探究臺灣科舉的歷史,領略臺灣文化精英的風採。

第一部分

儒學教育與科舉制度在臺灣的設立和發展

相關焦點

  • 「科舉制度在臺灣」公益巡展走進臺南大學
    新華社臺北10月22日電(記者 劉歡、左為)由北京市臺聯和臺灣臺南大學共同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校園公益巡展」22日在臺南大學開幕,吸引眾多學子前來參觀。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
  •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高雄開幕
    人民網訊 近日,由北京市臺聯與高雄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圖書館共同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開幕式在該校圖書館舉行。樹德科技大學副校長王昭雄、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院長曾宗德、圖書館館長蘇怡仁等相關院系領導、部分師生出席了開幕式,北京市臺聯副會長王慧一行九人也專程赴臺開展了文化參訪與調研。
  •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在臺灣世新大學開展
    北京市臺聯向澎湖蔡廷蘭進士第相關人員贈送科舉史料  近日,由北京市臺聯與臺灣世新大學共同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開幕儀式在世新大學舉行。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人才培養和官員選拔的制度,開始於隋唐,完善於宋朝,鼎盛於明清,在中華歷史長河中存在了1300多年,對中華文明和中國社會歷史發展影響深遠。科舉制度在臺灣實施了200餘年,不僅為臺灣社會培養了大批知識精英,也奠定儒學文化在臺灣的教育基礎。赴京趕考是科舉制度的最重要環節,北京臺灣會館正是當年基於方便臺灣士子進京趕考而設立,後成為在京臺胞的重要活動場所。
  • 現代公選制度和科舉制度有關係?科舉制度對公選制度有什麼影響?
    筆者正是以此為理論依據,以借鑑科舉制,為公選考試制度創新提供新的視角為目的,對兩者進行系統、深入、客觀、綜合的比較。理論思路的啟示科舉制發展的經驗教訓和公選考試制度的完善對一般制度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迪作用。
  • 中國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
    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
  • 科舉制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科舉考試都考了哪些?
    但是,這些考試與古代那些科舉考試是有著本質的區別。     那麼,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制度呢?他是如何發展,又是如何消亡的呢?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      科舉在我國歷史悠久,我們所學的歷史中,基本從隋朝開始創立科舉制度,其實遭災隋朝之前,科舉制度已經有了一個雛形,隋朝只是將科舉制度正規化。
  • 隋朝文化——隋朝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為中國曆朝發掘、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學習的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儘管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      南北朝時期為了選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舉明經」等科舉制度,但是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繼續實施。隋朝時,587年隋高祖文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
  • 科舉制度簡介
    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 科舉制度略考
    但清朝科舉以八股文取士,使人們思想僵化,阻礙了社會發展。1905年9月2日,張之洞、袁世凱等六重臣會銜奏請「立停科舉、推廣學堂」,清廷詔準,科舉制度被徹底廢除。科舉考試從低到高,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個等級,每三年舉行一次。
  • 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為隋朝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以分科取士而得名。
  • 淺談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及意義
    這就是科舉的雛形概念。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卿世祿的制度被嚴重破壞,由此通過考核和推薦的非貴族人士被破格任用的情況越來越多。漢朝時期,通過察舉制和徵辟制來選拔民間人才。科舉真正成型階段:唐朝隋朝沿襲了漢朝時期的分科察舉,對於科舉制度沒有什麼開創意義的存在。當然也有不少歷史學者認為科舉始於隋朝,對於這個爭議暫不進行討論了。
  • 歷史學家宮崎市定:科舉制度是壞制度嗎?
    按:「金榜題名」「狀元及第」是人們對高考生的期待和祝福,這些詞語均出自中國古代實行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作為古代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的利弊是什麼?又應當如何看待科舉制的崩潰?日本歷史學家宮崎市定以《科舉史》一書回應了以上問題。
  • 歷史同根,文化同行 ——北京市臺聯舉辦網上「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籍進士專題展」
    十年來,臺灣會館憑藉深厚的歷史底蘊、獨特的文化氛圍,逐漸成為京臺交流的重要平臺和亮麗名片。北京市臺聯從6月至12月將陸續推出一系列專題活動,全面總結回顧北京臺灣會館十年來的成就。「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是北京市臺聯一個重要的文化交流品牌。
  • 五、科舉制度
    五、科舉制度【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
  •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
    明清時期的學校教育制度清承明制,科舉必由學校,即只有各類學校的生徒才有資格參加鄉試。所以,要了解清代的科舉制度,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學校制度。中國古代在孔子之前沒有私學,教育機構皆為國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春秋之前實行世官制度,貴族子弟入學校學習,「學而優則仕」。
  • 《科舉制度》考點知識
    一、科舉制度的形成、發展及取締過程開始階段:隋煬帝楊廣開創進士科,後逐步發展發展階段:武則天時期,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興盛階段:明清時期,制度完善,採取八股取試廢止時期:1905年清朝末期廢除科舉制,推行現代學校教育二、科舉制度的程序三、科舉制度中連中三元三次考第一,解元(鄉試)——會元(會試)——狀元(殿試)四、科舉制度中殿試的前三甲(三鼎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
  • 科舉制度是如何從繁榮走向滅亡的?
    沒看過的小夥伴請點擊:科舉制度的創立與繁榮這一回,我們來談談明清時代的科舉制度,看看一種先進的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是如何變得僵化和落後的。最終,這種制度又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壽終正寢。我們不妨從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連中三元說起。                       一個學子從開始讀書到中進士,到底要經歷哪些考試呢?
  • 選賢舉能:朝鮮半島的的科舉制度
    越南、朝鮮等中國周邊的國家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仿效中國的科舉制度,創立了自己的科舉制度,在帶著中國烙印的同時,也有著自己的特色。1.高麗王朝時期的科舉高麗王朝時期是朝鮮半島古代科舉制度的創立時期。918年,太祖王建一統三韓,建立了高麗王朝。初期的高麗王朝在各地存在著一大批地方豪族勢力,把持一方,加之在戰爭中立下了汗馬之勞的功臣集團,嚴重幹擾了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 「科舉制度在金門」學術研討會在金門大學召開
    (圖片來源:北京市臺聯)  中國臺灣網9月30日金門訊 金門進士知多少?宋、明、清三朝合計,從寬認定,地小人稀的金門島出過50位進士。其進士人數之多、密度之高,讓許多研究中國科舉制度的專家學者都不禁感嘆金門文風鼎盛。
  • 科舉制度小常識
    科舉制是中國歷代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從隋代開始實行,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共經歷了1300餘年。由於科舉制度與今天的高考在某些方面有些類似,故也有「古代的高考」之稱。科舉考試制度自隋唐至兩宋,都沒有很大的變動,到了明清時期才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