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成長需要「自下而上」的覺醒
———回味《捕捉教師智慧:教師成長檔案袋》背後的故事
今年7月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寶山區教師進修學院及基地學校一起合作的成果《捕捉教師智慧:教師成長檔案袋》。書稿的撰寫得到了上海市寶山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全書由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中心的胡慶芳博士進行總體的框架設計和細緻的修改統稿,課題組集中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展現了教師成長檔案袋全景式的時代背景,充分挖掘了其意義與功能,簡明演示了其製作流程,高度概括了其變遷歷程,實例詮釋了信息解讀的技術與策略,最後原生態地匯聚了草根實踐的經驗和感悟。
翻閱散發著濃濃墨香的書本時,我不禁回想起書稿背後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在一次統稿會上,上海市長江路小學的袁校長反映了一個情況:學校有教職員工80多人,管理者整天扎進教師交上來的文章堆中,弄得自己頭暈腦脹還難以看全看仔細,他們很想找到一條捷徑。於是便藉助新建成的校園網,讓教師將要交的期終總結通過網絡上傳到校園網上,每人一個文件夾,想以此對教師上交的材料作個回應。這一舉措竟然使事情發生了些微妙的變化:教師所上傳的文章比以往用手寫的形式上交的內容明顯豐富,質量也有所提高。當然,也有個別教師從網上摘抄同行的文章,可是馬上就被大家發現,引來一片議論。當第二次收到教師們上傳的文章時,明顯抄襲的現象幾乎沒有了,質量也比原來進一步提高。教師們還會主動議論誰的文章寫得好,寫得真實,還會提醒我去看看。這樣一來,學校的一些教師尤其是骨幹教師感到了壓力,他們常常與周圍水平相當的人比,一種力爭上遊的積極氛圍開始悄悄瀰漫在了校園的角角落落。
從袁校長的敘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由衷的喜悅,這種喜悅中有著其方便管理的因素。然而不管校長們的起始意圖是什麼,事實上的變化開始發生了。這個變化的事實是:原來由學校負責收集並放在資料室裡的教師的材料被放在了網上,除了可以應付檢查督導外,這些材料教師們可以相互瀏覽了。領導階層專看、獨享的教師上交的材料在網絡背景下發生了變化:教師上交的材料已演變成為教師們共看、共享的材料;交流在事實上發生了,並由原先縱向的組織交流變成了橫向的民間自發的交流;只要願意,人人都是交流的主角,人人都有機會,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交流得好壞由大家評說,領導只是其中一票;交流的內容不是只給領導看,還要給自己的同伴看,內容要真實,不能抄襲。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教師的職業是一種專業,需要並蘊含著豐富的實踐智慧,因此這在客觀上要求專業人員在他的實踐中擁有專業發展自主權。然而在我們組織的一些以「校本教研」為宗旨的教研活動中,我們發現教師實踐智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有發言權而無決定權的弱勢地位。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專業引領人員的「一錘定音」。雖然引領人員也知道不能自己說了算,但渴望引領的教師們願意被引領人員說了算。因此我們有著如此的擔憂: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專業引領,但教師專業發展的最終指向是教師的專業自主權,即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自上而下」的專業指導,但最終形成的應該是「自下而上」的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
同時,在「自下而上」研修方式的追求中,許多研究者和實踐者把突破口選擇在教師的經驗知識的外顯上,其中教師專業發展檔案的建設是專業知識外顯方法中的重要一種。其可能的理由是:教師之所以願意被人引領,是因為教師對以他作為主體的教育工作缺少主體意識,缺少對自己教育行為和理念的反思。而通過教師專業發展檔案的建立,幫助其專業經驗知識外顯,從而促使其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和教育理念進行反思,培植其專業自主的主體意識和能力,確立教師的專業自主的地位,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由此我們可以作個推想:這樣下去的話,我們孜孜以求的「自下而上」校本研修的局面似乎正在形成中,一種將「自上而下」的組織發動發展為「自下而上」的自主研究的內在機制似乎正在被我們不斷發現。
《捕捉教師智慧:教師成長檔案袋》,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上海市寶山區教師進修學院)
《中國教育報》2006年9月21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