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家長、校長、教師、學生,無一不焦慮。
校長的焦慮是:咱們是不是好加課了?
家長的焦慮是:咱們報個輔導班吧?
教師的焦慮是:今天作業不多,兩張卷子完成後,把上一次的錯題抄到錯題本上,並改正。
孩子們的焦慮是:上面三者之和。
熊老師最近一段時間焦慮之餘,研究各地的中考試卷,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一問題讓我們的焦慮倍增。
那就是:高中知識不斷的下沉到中考試卷中,讓試卷的難度大大提升,讓一線的教學無所適從。熊老師梳理一下:
現象枚舉
一、專業名詞類
一些初中教材中沒有出現過的名詞,如區位、市場導向、晨線、昏線、副熱帶高壓、水系特點等,頻頻出現在一些試卷和教輔資料中。讓初中生摸不著頭腦,讓初中教師不知道該給孩子們解釋到何種程度。
二、複雜圖表類
初中地理本就是在數學、物理、化學三門自然基礎學科沒有同步的情況下開設的,孩子們對門檻很高的初中地理本就頭疼,再加上一些試題和教輔中出現的複雜性相對高的圖表,更是讓孩子們懵裡懵懂了。高中學生使用這些圖表駕輕就熟,有隨著年齡增長智力水平和相關知識的跟進做基礎。初中的孩子們就勉為其難了。比如一些有關氣候、資源的表格,明明用餅狀圖、直方圖就可以很清楚的表達,偏偏要用一些「怪怪」的「醜醜」的圖表,也不管這種形式對表達類似數據是否恰當。
三、成因解釋類
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也有對成因解釋類的要求,但如果這些內容超出了課標要求,教材也不曾涉及,再從高中拿來考初中的孩子,就顯得「不厚道」了。比如寒流的「降溫減溼」,暖流的「增溫增溼」,這樣的語言是初中教材所不曾有的,都是稍稍涉及,不做深究的內容。類似的還有等高線地形圖考察中陡崖高度的精確計算和粗略估算,到底是求相對高度還是頂部或底部的海拔高度,這樣題目,令大多數孩子們百思不得其解。誰閒的難受去問姚明的海拔高度?
再比如美國五大湖區發展畜牧業的好處,很多試卷和教輔中都給出了答案:氣候冷溼,適合牧草生長」。這是高中資料和初中人教版教材中的解釋,湘教版等教材並不涉及。該如何解釋?冷溼,就適合牧草生長嗎? 熱帶草原又該如何解釋?牧草是怎麼想的?這樣的答案給孩子們,是想讓孩子們更聰明,還是想讓孩子們更糊塗?
四、綜合分析類
中考綜合性越來越強,自然、人文各類要素混雜在一起,要素眾多,主要的、次要的,制約性的、限制性的等等,各種問法讓孩子們花很多時間糾結該如何下筆作答,答完之後心裡還沒有一點底。
十三、四歲的孩子們啊,卻要像市領導一樣思考,稍微有一句話沒說到位,雖不丟官,卻也丟分啊。所以建議命題人想考什麼知識點,給個痛快話,別讓十三、四多歲的孩子,去猜有幾十年命題經驗的老師的心思。
五、莫名其妙類
高考試題綜合性強,呈現方法多、考查維度廣、難度大,即便是進行了改造,整容不到位,高考的痕跡還是非常明顯,一些題目就給人莫名其妙的感覺。這種」莫名其妙「,是站在學生的年齡和知識基礎之上的感覺。或許試題本身沒有問題,但出現在不恰當的場景了吧。
六、漫無邊際類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特點,免不了要在不同學科的邊緣或交界處走走鋼絲,但如果總是走鋼絲,偏離了學科的主體特性,別人自然就會問你:你這個學科到底是幹啥的?就像那道臭名昭著的綠化帶高考題,你要把地理學科引向何方? 漫無邊際的命題,只會讓學科變得更淺薄。
如:熊大大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太陽直射點正在向哪個方向移動?
可能原因分析
高中知識大量出現在中考試題中,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第三方參與或高中教師命題
隨著第三方命題推廣,許多中考試卷、中考模擬試卷的命制都有高中教師的參與,或者就是高中教師獨立命制,一個人的知識背景和教學經歷是必然要體現到試卷上的。這種命題組織形式會帶來高中試題的嚴謹和深度,但也不可避免的會使得初中試題變得相對的刻板和超標,而給出的答案往往超出初中生的學習範疇。
二、教輔資料的粗製濫造
教輔市場魚龍混雜,粗製濫造的教輔中大量充斥高、初中混雜的題目。許多教輔都是網絡資源的拼湊,或者是膠水加剪刀」主編「。對教輔內容的把握不僅不到位,甚至是嚴重誤導。一些錯誤的雙向細目表、考點預測、重點押題,連主觀臆想都算不上的胡言亂語。如果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甄別,還可以減少影響,如果是家長或孩子們被蠱惑,對孩子學習的影響就太大了,浪費了最為寶貴的複習時間,背過了一些毫無價值的垃圾信息。
三、人為拔高的所謂提優
一些學校設置了提優班,一些輔導機構為了撈錢更是押題、寶典橫飛。為了讓孩子們有」提優「的感覺,就搜羅一批所謂的難題,基本是來自高中的教輔資料。而這些資料再在家長和教師之間傳來傳去,除了增加彼此的焦慮,對中考提成績,反而是利遠遠大於弊,甚至是毫無裨益。
建議
全國各地的中考命題老師們,建議命題的時候應強化堅持這樣幾個原則:
一、堅持選拔性,但強化是從初中生中選學生
中考試題具有選拔性的任務,要為高一級學校選出學習能力相當的學生,但被選拔的群體是初中生,不可過於超出這個年齡段的大多數孩子的學習水平。因為中考還有一個引導教學的職能,不可把一線教學引向求多、求難、求偏的路徑。
二、堅持以課標為基礎,強化以教材為藍本
全國各地教材五花八門,風格各異,同一地理事物、地理規律,表述語言還有不同,所以應忠於本地教材,像五大湖周邊發展畜牧業的有利自然條件」氣候冷溼,適合牧草生長「這樣的內容,人教版考查合適,湘教版考查,就沒啥依據了,因為提供的資料,根本看不出這一特點。況且,氣候冷溼為啥就適合牧草生長呢?
三、堅持考查主幹知識,強化試題簡潔、高效
主幹知識是學科的骨骼,使得我們的學科像個」地理「的樣子,如果過度的綜合、拓展、拔高,地理的影子就淡了,學科就弱化了,貌似高大上,其實入歧途。如」熊老師在巴西訪問期間,太陽直射點正從何處向何處運動?」,這樣的題目,儘量別在出現在正規的試卷當中,直接問:五月一日,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方向是怎樣的? 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