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中有這樣一篇勸誡女子不要痴迷於愛情的經典佳作——《氓》,但最近卻被有些家長建議從課本中刪除。
而原因居然是,擔心這篇詩歌描述的愛情婚姻悲劇會激發女生對異性的不信任,會讓心思細膩的女生本能地抗拒婚姻。
現在就讓我們來複習一下,《氓》的這句經典: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意思就是說,男子沉溺愛情可以隨時抽身,而女子沉溺愛情卻難以自拔。
我想應該就是這句警示女生不要陷入愛情,迷失自我的犀利觀點,成為了家長們舉報的靶子。
而這些年來,陷入非議的語文課文並不止《氓》這一篇。
和《木蘭詩》並稱「樂府雙璧」的經典愛情長詩《孔雀東南飛》因為其中:
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
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等描述殉情場面的詩句,被認為有誤導青少年愛情觀的嫌疑,而被從課本中刪除。
而且詩中也隱藏著子女反抗封建家長專制,而中學生正好處於叛逆期,本身對家長的管束就有一種「逆反心理」,如果讀到《孔雀東南飛》中的故事,更加堅定自己的反抗和反叛。
在最新的教材中,這篇已經被刪除了。
如果說刪除《孔雀東南飛》是為了不影響孩子尚未成型的愛情觀,倒可以理解。
但千古名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竟也因為部分家長認為有「開車」之嫌,而被提議刪除。
語文君在這裡真的想說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
語文教學是全面的,而家長卻只揪著其中的一點做文章是不可取的。
家長們一邊擔心孩子恐婚,一邊又擔心孩子早戀。
有家長也跳出來指責課本裡的《蒹葭》《關雎》等課文。
如此純真無邪的愛情,如此真摯樸素的語言,如此生動有趣的畫面,卻被家長振振有詞地指責,「這不是名正言順地教孩子們約會談戀愛嗎?」
可是,放眼整個初中到高中的課文編排,也藏著教材編委會的心思。
中學生的特點是什麼?
被青春期撞了腰,大家開始萌發性意識和對愛情的渴望。
然而,另一方面,這個時期的學生心智不成熟,血氣方剛,容易衝動,一旦墜入情網,容易視之為人生的全部。
但教材編委會並沒有一棒子打死愛情,而是描繪了愛情的美好。
編委會也在初中的教材中安排了兩篇課文。
第一篇《關雎》,講述了一位男子初初動情,不可自拔的美好場景。那裡面的愛情多麼美好純潔啊!哪怕是暗戀,也是如此動人。
第二篇是《蒹葭》,則描述了男子追求時的堅毅。這種為愛痴狂而充滿勇氣,多麼地讓人動容。
到了高中,用《氓》來告訴孩子們,愛情的確是甜蜜的,但一旦步入婚姻,由於生活中的柴米油鹽等等問題,愛情可能會遭遇挑戰乃至走向崩潰。
如果說,初中教材旨在告訴學生愛情的理想主義一面,而高中教材則補充了愛情的另一面,即現實主義的愛情與婚姻。
人的思想走向極端,在於只接受某一人、事、物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另一面。
如果對愛情儘是理想主義的浪漫,則極容易對愛情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
所以《氓》正在孩子心智相對成熟的高中階段,給孩子揭示了愛情和婚姻的另一面。
除此,也在教育孩子如何面對愛情的失敗。
《氓》的女主人公怎麼做的呢?
在婚變後回憶起當初的愛情,沒有抱怨,反而抱有一絲懷念和感動,以棄婦的身份指出,愛情並非人生的全部,不應該陷入無窮無盡的哀怨之中。
所以,瀟灑轉身,追求新的生活才是正確的選擇,愛得熱烈,走得決絕。
毋庸置疑的是,家長們對孩子們的愛是無微不至的。
在生活、學習各方面都替孩子考慮周全,把他們當作溫室裡的花朵,容不下一絲外界的風雨和幹擾。
怕涉及愛情、反叛的課文影響孩子的心智,影響孩子的學習。
課本裡沒有愛情,成長中沒有性教育。這是絕大多數中小學孩子的成長現狀。
從家長舉報學校的性教育課本,到現在舉報涉及到愛情婚姻的課文。
讓我想起了那些孩子上大學不準孩子談戀愛,孩子一畢業就讓孩子結婚的家長。
我國性教育的缺失恰恰是因為一屆又一屆的父母在關乎「愛情」「性」「婚姻」等方面的話題難以啟齒。
為什麼?說白了,就是因為家長的懶惰。
為了不去給孩子解釋什麼是愛情,為了不用引導孩子如何與異性相處,索性把與愛情相關的種種事情屏蔽在孩子的世界之外。
不知道如何給孩子講,索性就不講。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最後影響是孩子啊。
那麼他們將通過什麼渠道了解呢?可想而知。
教育本身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成長並非是火花迸射的一瞬,而是精雕細琢的長期過程。
對孩子最好的保護,永遠不是屏蔽,而是陪孩子一起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