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表裡如一,天真可愛如一張白紙,他的表現都會說明一些事情,反映出他的一些現象,比如自信!
第一類孩子,他到了一個陌生的好玩兒的環境,看到很多玩具,但是不敢探索。他始終離不開父母,這就是不自信的表現。這種不自信跟安全感有關,更確切的說法是親子依戀關係。說到依戀,那就一定是發生在兩個人之間的孩子對媽媽有依戀,媽媽對孩子也一定有依戀。
曾經有一位媽媽帶著三歲的兒子去上幼兒園,其實孩子都沒有哭,而且看起來孩子很喜歡這裡的環境,很好奇。但是這時媽媽跟園長說想看一看孩子,說幾句話,園長說好的沒問題。於是媽媽便跟孩子說自己要去買菜順便去辦點事情,很快就回來接他,孩子也欣然答應了。
結果這位媽媽邊走邊不停地回頭,對孩子說:寶貝兒,媽媽走了啊,媽媽真的走了啊,越說眼眶裡越溼潤。最後惹的孩子跑過去,抱著媽媽的大腿哭,於是上演了一場依依不捨的催淚戲。媽媽說:兒子媽媽也捨不得你,媽媽再也不離開你了。
所以我們看到底是孩子捨不得媽媽,還是媽媽離不開孩子呢,媽媽的安全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不足的媽媽往往對孩子有很強的控制欲和佔有欲,導致分離時媽媽極度痛苦,這也會讓孩子更加懼怕分離。
入園的分離是對媽媽與孩子依戀的一次考驗。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往往適應幼兒園和新環境的能力更強一些。而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就容易表現出適應力弱和不自信。因為安全感是自信心的根基。
第二類孩子是遇到生人羞怯地躲在你身後,說話時低著頭,眼神躲閃,聲如細紋。
我們先來分析,如果是單純的不願意打招呼,但對對方還是感興趣的,會看著對方眼神沒有躲閃,那不是不自信,她只是不懂得社交禮儀。而大多數孩子五歲前是不理解為何要打招呼的,這個單靠說教也並不能起任何作用。要等到孩子的社會經驗和社會性思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他自然而然就會了。
另外,孩子的打招呼方式不局限於言語,可能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是孩子在向對方問好。我們需要學習客觀的分析孩子,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確實連看也不敢看,表現出羞答答的樣子,並且明顯處在恐懼中。這裡也要排除一下,有人確實看起來挺兇神惡煞的,大人看了都害怕,更別說小孩子了。除此以外,孩子看那任何其他外人都是需要你保護,說話聲音小得像蚊子,那麼這就是不自信的表現。
這份不自信也是跟安全感最相關,同時也包含著一些孩子對自己價值的不認可。這類孩子的父母往往對孩子的內向性格不接納,在孩子做的不如自己預期時,總是會說教孩子或改變孩子。這不但不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還會損害孩子的自信心,解決這一現象的思路是我們要學習真心實意地欣賞孩子,學會正確地表揚孩子。
第三類,孩子缺愛而導致不自信的表現,是孩子沒主見,總討好別人。
這種孩子看起來會很聽話,但當他的內心沒有得到滿足時,他也會很難過。比如別人把他心愛的圖書拿走了,他也想看,但表達不出來,他妥協時是非常委屈的。但他從來沒有學會去爭取東西,家裡人也不太關心孩子的需求,使得孩子早早就學會了討好別人,才會獲得愛。
我曾經聽到一個媽媽很自豪地誇自己兩歲半的孩子會哄自己,只要媽媽不開心了,孩子就會說媽媽別生氣了,寶寶乖,寶寶聽話,媽媽說的時候是很開心的。但我聽著是很痛心的,這樣的孩子早早失去了自己。又何從建立自信呢?
好了,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