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園長:所謂的尊重孩子,絕對不是不能對孩子生氣

2020-09-18 親子天下

孩子做了不對的事情,我們不需要對他破口大罵、嚴厲處罰,但也不應該掩飾或否定自己的生氣,面對孩子犯錯,資深園長何翩翩給老師、家長兩個原則。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搜尋公眾號 &34;(微信 ID:cn-parenting)關注


作者簡介│何翩翩

資深蒙特梭利幼兒園園長。在臺灣蒙特梭利幼兒園擔任園長,曾在紐約生活與工作,並取得紐約大學(NYU)的幼教碩士與3-6歲蒙氏教師證。身兼三子媽與園長的雙重身份,生活中有壓力、有挫折,但有更多感動與成長,用文字讓大家感受到在育兒的路上並不孤單,願意跟著孩子一起成長改變,身為父母的我們就是收穫最豐富的人。部落格【Mella的幸福蒲公英】,著有《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並有在線課程《何翩翩:用「蒙特梭利」教養法,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有次點心時間,一個衝動性比較高的新生,想把手指伸進大家的點心中,好在老師立刻制止,把他帶到我辦公室,孩子臉上還帶著笑容,我聽到老師告訴小朋友:

「老師沒有生氣,但想知道你為什麼這麼做呢?」

這時我暗示老師先等等,告訴孩子:「我很生氣你想做不衛生的事,這樣大家會都沒點心吃!現在你可以選擇在我辦公室吃完之後再回教室和小朋友玩,或是在這裡等媽媽來接你(只剩半小時就放學了),然後把點心帶回家吃。」

孩子非常生氣的大吼大叫加跺腳,發動身體所有電力系統來向我抗議,我請老師離開並且堅定的重複:「吃完點心就可以回教室和大家玩玩具了。」平靜但堅持,也讓他發洩他的不滿,邊繼續我手上的工作,邊觀察他的情緒是否漸漸和緩,輕描淡寫的提醒他:「其實吃完點心就可以回去了喔。」

他慢慢發現哭鬧沒用,換成問:「為什麼不行在教室吃咧?園長在做什麼啊?... ...」我置之不理,他就把目標轉向辦公室的行政老師,老師還沒開口我就直接告訴他:「老師在做她的工作,你現在的工作是把點心吃完。」

他不再轉移話題,躲在計算機後面偷偷觀察我,我開始和行政老師演戲:「老師,其實小朋友把點心吃完就可以回教室了,快放學了,再不快吃就沒時間玩了,好可惜喔!」行政老師也配合著和我一搭一唱。

真實表達你的情緒

終於孩子回到點心旁,我過去請他坐下,他不肯,這時有沒有坐下不是我的重點,因此我提醒他:「如果待會你把我的桌子弄髒了,必須幫我處理乾淨喔!」他彎著身默默的把點心吃完,告訴我他吃完可以回去了,我摸摸他的頭謝謝他的配合。

事後我提醒了老師以下這兩個原則,也提供給家長們思考:

第一、大人當然可以表達你的情緒!孩子的行為不對,影響到大家,你當然可以生氣,這是直接的情緒不需要掩飾或否定,但我們不可以有「情緒化」的行為表現。

情緒教育就是要讓孩子體察並說出自己的情緒,所以大人在處理孩子行為時,如果能精確的說出自己的感受,對孩子來說會是很好的學習,比如:「我好沮喪,當我請你來洗碗時,你告訴我你不喜歡當我的小孩,我覺得我的心受傷了。」

切記情緒沒有對錯,反而是當孩子卡關時,你若能幫他說出當下的情緒,甚至真實的表達出你的感覺,對他來說就是一種同理、解放與學習。

而所謂的尊重孩子,絕對不是大人永遠笑嘻嘻、不對孩子生氣,「正向教育」是要幫助孩子處理完情緒後,選擇正確的解決方式,讓孩子更成熟、EQ 更好,而大人刻意隱忍、過度尊重孩子,往往忍到最後才爆發時會更可怕!

第二、不是什麼時候都要問「為什麼」!尤其是孩子一時衝動做的事,在超市奔跑、在朋友家亂開別人的抽屜、在餐廳大聲喧譁、動手打人、破壞物品... ...不行就是不行,為什麼要問他「為什麼」呢?千萬不要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共情同理」!

問孩子「為什麼」只會養成他善辯的習慣,下次他絕對可以把你的道理重複說給你聽,讓你啞口無言,所以開口之前,請先思考你「為什麼」問他「為什麼」,是希望他回答你什麼?讓他習慣找藉口嗎?還是只是想聽他說一遍正確答案?就算說對了,下次他就不會再打弟弟了嗎?

當你說再多也沒用時

大人明明有答案,卻要用問題去引導孩子認同自己的想法,還不如一開始就把界線和結果說清楚,才不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不斷測試大人的底線。

我們這代的父母接收到太多教養信息,都說要尊重孩子、要和孩子溝通討論,總是希望能照顧孩子各方面,尤其是心理的需求,因此當孩子出現偏差的行為時,總不斷努力說服孩子,希望孩子最終「首肯」,願意主動配合。

殊不知在幼兒成長的階段,除了尊重之外,紀律更是不能忽略的,尤其當幼兒們正在練習運用「不」的力量時,有時那個「不」其實是在等待成人更明確的指示與堅持。

當成人很確定該怎麼做時,孩子也知道為什麼不行,大人卻還繼續用「說服」的方式溝通,不但累死自己,也很容易養大孩子的胃口,三歲之後就只能怪孩子怎麼叫不動、講不聽、意見那麼多了,因此我會建議爸媽,有時候也該理性、平靜的多使用直述句,而非總想用疑問句「好不好?」「要不要?」「可不可以?」來說服小孩。

有位媽媽無奈的告訴我,孩子其實兩歲就已大小便訓練成功了,可是幾個月後一次不小心尿溼,孩子從此不肯再脫下尿布,一直到三歲半,似乎得了「戒尿布焦慮症」,一脫下尿布就開始恐慌,媽媽好言相勸、分享繪本故事,甚至買了兩打的小褲褲讓孩子知道尿溼沒關係都沒用,超過兩小時不包尿布,就會焦慮得大叫大鬧,讓他們傷透腦筋。

給了爸媽幾個建議,發現他們試過都沒用後,我漸漸看到問題的核心,所以請他們就讓孩子尿溼吧!讓他大叫、讓他焦慮,然後去體驗所有的恐懼其實都是孩子自己想像出來的,其他就別再多說,因為大人說太多「尿溼沒有關係」,都只是在暗示孩子「尿溼是件很重大的事情」我們很擔心,這個擔心不是擔心「尿溼」,而已經變成是在擔心孩子的「擔心」,因此當好說、歹說都沒用時,就請別再說了吧!

當成人很確定該怎麼做時,孩子也早知道為什麼不行,大人卻還繼續用「說服」的方式溝通,不但累死自己,也很容易養大孩子的胃口,請理性、平靜的多使用直述句!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孩子愛生氣?怎樣讓寶寶學會情緒管理?聽聽專家怎麼說
    孩子愛生氣?怎樣讓寶寶學會情緒管理?首都師範大學前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幼兒園園長,王異芳老師在家庭教育公開課上說: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家長的第一步是要去學會接納、理解、尊重孩子的情緒。隨著孩子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那麼,樹立規則意識,不僅要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更要跟孩子探討,這樣做的原因,以及不同的選擇引發的不同結果。
  • 孩子開心上幼兒園,園長生氣地對媽媽說:你會害孩子丟失安全感
    但是這時媽媽跟園長說想看一看孩子,說幾句話,園長說好的沒問題。於是媽媽便跟孩子說自己要去買菜順便去辦點事情,很快就回來接他,孩子也欣然答應了。結果這位媽媽邊走邊不停地回頭,對孩子說:寶貝兒,媽媽走了啊,媽媽真的走了啊,越說眼眶裡越溼潤。最後惹的孩子跑過去,抱著媽媽的大腿哭,於是上演了一場依依不捨的催淚戲。媽媽說:兒子媽媽也捨不得你,媽媽再也不離開你了。
  • 這4句話對孩子傷害極深,再生氣也不能說
    這對大人來說,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發洩傾訴的方式,有利於孩子的情緒的自我調節。可是就有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這種行為不理解,存在著排斥心理,認為孩子這樣做是軟弱、沒出現的表現。父母為孩子愛哭的表現貼上沒出息的標籤,會讓孩子抑制自己愛哭的習慣,使他找不到情緒宣洩的方式,從而會對孩子造成壓抑心理。
  • 再累也要陪孩子?再生氣都不能對孩子發脾氣
    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沒有聽過這句教育名言——「再生氣也不要對孩子發脾氣01那難道做父母的,真的就不能對孩子發脾氣,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失控?未必。從頭到尾,都沒有真正的理解和尊重可言,這樣的克制和忍耐,能夠真正解決問題才怪。有時候,父母發脾氣的舉動,會讓孩子感受到界限,而孩子需要界限,否則他們會非常迷失,而且感覺自己不被愛。
  • 幼兒園內向和強勢的孩子,哪種更受歡迎?資深園長說了大實話
    所以,閨蜜很羨慕那些把孩子教育得很強勢的家長,覺得孩子強勢,最起碼不會受欺負,還可能因為「強勢」,而拉起一支小隊伍,在幼兒園不落單。當她把這個想法跟女兒幼兒園的園長說了之後,這位辦園10幾年的資深園長說:「其實,孩子受不受歡迎,並不是內向和強勢來決定的。」
  • 「再生氣也別對孩子發脾氣」這句話騙了多少家長,害了多少孩子
    但是,我在育兒中發現一種傾向,即不少父母因此被嚇得夠嗆,生怕自己某幾次發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了很糟糕的影響,於是走了極端,將「再生氣也不要對孩子發脾氣」定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打卡內容是,承諾「21天不生氣、不對孩子發脾氣」。這種「絕對不能向孩子發脾氣」的執念,有時候不僅沒用,反倒還可能有害。
  • 幼兒園孩子衣服掉出錄音筆,園長:退園吧,這孩子不適合上幼兒園
    老師知道之後十分氣憤,於是把這件事告訴了園長。園長把洋洋媽媽叫到學校,告訴她:「洋洋媽媽,既然你這麼不放心把孩子交給我們,那麼你們退園吧!像這樣的孩子是不適合上幼兒園的,還是待在家裡比較好。」她說,懷胎十月,一朝分娩,恨不能捧在手心裡,現在人心如此難捉摸,家長擔心孩子,又不能天天跟在身後,不這麼做又能怎麼做?誰知道哪個老師是人哪個又是鬼,如果心不虛,有必要讓孩子退學嗎?
  • 尊重孩子,是對孩子最高級的愛
    周國平 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是的,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出於一種本能,不用學也會。尊重孩子,這樣一種美好的教養,我們還需要慢慢修煉。我們不要苛刻孩子,也不要苛刻自己,過度的焦慮與恐懼,以及與孩子之間不必要的意志較量,都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試著,從這些小事做起,學著尊重孩子。
  • 世界在懲罰不尊重孩子的父母!這7個表現,是你對孩子最好的尊重
    如果你一直沒有用尊重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孩子也就沒有機會來學習如何尊重自己和他人。有人可能會有些困惑:如果孩子不想學習,只想玩手機,難道你也尊重他?這裡就要分清尊重和溺愛的區別。所謂的尊重,是指在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大原則下,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意願,而不是放任他的行為,讓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溺愛孩子,卻是無原則無底線地滿足孩子,或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放任不管。
  • 「再生氣也別對孩子發脾氣」這句話騙了多少家長,害了多少孩子
    但凡接觸過一些育兒知識的父母,應該都聽過「父母最好要保持情緒的平和、穩定,不要隨意對孩子發脾氣」的告誡。觀點肯定是沒錯。但是,我在育兒中發現一種傾向,即不少父母因此被嚇得夠嗆,生怕自己某幾次發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了很糟糕的影響,於是走了極端,將「再生氣也不要對孩子發脾氣」定為自己的最高目標。這個目標實現起來夠難的。
  • 資深幼兒園園長直言:我不會讓我的孩子3歲上幼兒園,有3個原因
    這個從業很久的資深幼兒園園長就直言:我不會讓我的孩子在三歲的時候上幼兒園,並不是我不想收孩子,而是有這三個原因,然後就讓李女士回家三思而後行了,那麼,這位資深幼兒園園長到底說了什麼,才會導致李女士回去考慮呢?
  • 強勢和內向的孩子,在幼兒園哪個更招人喜歡?資深園長說出了實情
    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同,性格也就大不相同,強勢和內向,這兩種性格顯得都比較極端,不過多數家長認為內向的孩子有些吃虧,在幼兒園裡容易受欺負,而強勢的孩子更受歡迎,孩子們更喜歡和這樣的孩子玩兒,真是如此嗎?強勢和內向的孩子,在幼兒園哪個更招人喜歡?
  • 與資深幼兒園園長深度溝通後,給兒子選幼兒園的經驗都在這裡了
    剛好兒子也面臨上幼兒園的問題,於是從幾個月前,我就開始了「考察」工作,除了實地考察,我還專門與很多已經上幼兒園的孩子家長以及孩子進行了交流,並且跟兩個資深幼兒園園長多次深度溝通過。結合實際情況,以下是這將近半年來的一些心得。01 對於幾歲上幼兒園合適的問題,這個針對的是有選擇的家長。
  • 孩子上幼兒園最佳年齡是3歲?資深園長反駁:她認為這個年齡才是
    導讀:孩子上幼兒園最佳年齡是3歲?資深園長反駁:她認為這個年齡才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上幼兒園最佳年齡是3歲?資深園長反駁:她認為這個年齡才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不幹預是對孩子的尊重
    陪孩子上美術課,最後只剩下他一個人還未完成,我開始變得焦躁,幾次想上前呵斥他,老師跟我說:「不要著急,有的孩子成長過程比較慢,你應該給他足夠的時間,不幹預有時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  回想起和同事們聊天時的話題,雞飛狗跳的親子關係似乎都來源於幹預的太多,做作業嫌孩子太慢,題目看不懂時動輒上演全武行加上謾罵指責。
  • 幼兒園老師給孩子換衣服時,錄音筆不慎掉出,園長:退園吧
    不過,也有一些幼兒園老師,對待孩子就不是那麼用心,像是對待仇人一樣,對孩子動輒打罵,這些幼兒園老師是最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的,所以,家長在給孩子選學校的時候就會格外用心,怕孩子去一所不好的幼兒園。,就在孩子身上帶了一根錄音筆,想要聽一聽孩子一整天都在做什麼,老師對孩子什麼態度之類的。
  • 媽媽:孩子不愛吃麵條,幼兒園能不能不做麵條,園長:可以退學
    導讀:媽媽:孩子不愛吃麵條,幼兒園能不能不做麵條,園長:可以退學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孩子不愛吃麵條,幼兒園能不能不做麵條,園長:可以退學!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身上的3處部位,每個都是「生命線」,父母再生氣也不能動
    而真正難做到的是那些去解決問題的父母,所以對孩子打罵絕不是一個良好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孩子身上的3處部位,每個都是「生命線」,父母再生氣也不能動。 而且扇孩子耳光,還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傷害,尤其是孩子在青春期階段, 正處於叛逆的時期,情緒和心理狀態更是敏感的,最好不要刺激孩子。
  • 幼兒園老師給孩子換午睡服,錄音筆不慎掉出,園長聯繫家長退園
    所以,在寶寶上學的時候,琳琳就長了一個心眼,特意買了一個錄音筆放在孩子的外衣兜兜裡,想知道寶寶一天都做了些什麼。之前放的時候都很正常,琳琳也比較放心,但是這天,老師在給孩子們換午睡服的時候,錄音筆突然從兜裡面掉落了出來。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將錄音筆給了園長,而園長聽了錄音筆的內容覺得很生氣,當場就和老師說:聯繫家長退園吧!
  • 媽媽再怎麼生氣,這些話也不要對孩子說,比打罵更傷害孩子
    導讀:媽媽再怎麼生氣,這些話也不要對孩子說,比打罵更傷害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再怎麼生氣,這些話也不要對孩子說,比打罵更傷害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