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小學四年級了,今年在和她一起背《千字文》,在讓她背誦的過程中,她時常會不樂意背下去,她會問我:「媽媽,這個又不是我學校老師要求學的,你讓我背幹什麼?」我說:「因為這是國學,這是在我們中華民族流傳了幾千年的文化。」
女兒不依不饒:「國學為什麼就要讓我學,學了國學有什麼用?」聽著她的話,我竟一時詞窮,是呀,國學為什麼一定要小孩子學呢,何況她背誦下來了,不明白其中意思的話,對她來說,和數字幾乎沒有區別。
我想著辦法對她說:「你看,在我們中國的北方,過年,清明,七月半,過冬,都是要吃餃子的,這是我們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現在這些習慣早變成自然了,每逢這些節氣吃餃子時,我們都會想到那是我們北方最重要的習俗,它不能更改,不能替代,《千字文》呢,就像吃餃子的習俗一樣,它經過了時間的考驗與洗禮,才能夠經久不衰地流傳下來,所以,我們應該去學習它。
《千字文》,字面意思,由一千個字組成。而且在簡化之前,這一千個字,是不重複的。傳說,它是梁朝的大臣從王羲之的字帖裡拓出來的一千個字,當時的出發點是為了讓梁朝官員練習書法,而練習書法也得講究字帖,於是另一才思敏捷的文臣受命將一千個字重新排列組合,梁武帝給文臣的時間相當短,傳說當晚執筆,第二天早朝時就要交稿。
但是這並沒有難倒大臣,第二天他如期上交,於是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流傳下來的《千字文》
後來,趙孟頫、歐陽詢、啟功都曾抄寫過《千字文》,它被無數大家爭相傳誦著,當我讀這本書時,我也一次次地被它的內容感染著、薰陶著。而讓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這些。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身體、頭髮、皮膚由地、火、水、風四種物質組成(這是古人的認識,與現代科學認識不相符),稱為「四大」;人的行為以仁、義、禮、智、信為準則,稱為「五常。想到自己的身體是父母生育撫養的,怎麼敢輕易毀傷呢?
古人一身崇尚禮數,「仁、義、禮、智、信」可謂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做人準則,也是衡量一個人德行的最重要標準,具備了這五種標準的人,幾乎可以是一個趨於完美的人了,我們的孩子和這樣的人做朋友,或者我們身邊多一些具備這些品質的人,或者我們自己努力成為這樣的人,我們身邊的環境,我們自身,我們的整個社會都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穩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非常包容。
「恭惟鞠養,豈敢毀傷」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意義相同。古人都明白,我們的身體經由父母而來,不應該輕易毀傷。這一點放之任何時代都正確,尤其是現在,城市的競爭壓力大,有些年輕人會因情感、工作等受挫,而一時想不開發生自殘或者自殺行為,其實,只要回頭想一想,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他們將我們養大,長大之後,他們不求我們飛黃騰達,他們只求不能陪伴左右的孩子們能夠平安健康,這樣,他們在遠方也就放心了。
所以,毀傷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為孩子操心,實乃大不孝也,這是先哲告訴我們的一個為人子女最基本的道理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談論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也不要依仗著自己的長處就驕傲自大。
生而為人,沒有完人。誰都有缺點,誰都會犯錯,所以,我們不應該談論別人的缺點和錯誤,別人今天的錯誤,可能我們明天也會犯。
我們更不能依仗著自己有點長處就驕傲自大,甚至目中無人。中國人比較講究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甚至是夾著尾巴做人,這些道理告訴我們,驕傲自大,是我們前進路上的絆腳石,一時的驕橫還會帶來惡劣的後果。
如果我們都能夠學會這一條,那麼無論是身在職場還是與人相處方面,我們都會發現當你變得謙遜時,你身邊的人也真變得彬彬有禮,而你們身處的集體環境,也許會有一個大家庭一般的團結互助之感。
《千字文》裡面的經典名言還有許多許多,當我們熟讀那些名言並能夠身體力行地運用時,相信我們一定會收益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