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一些曾經支撐中國製造業的低技術製造業開始向著越南、印度等成本窪地轉移。不僅僅是一些依賴於低成本手工製造業的大國,中國的部分企業家,也開始積極考慮產業轉移,紛紛在東南亞地區考察、建廠。
尤其是目前國際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劇,中國的出口競爭國成為最大受益者的言論越來越多,一些媒體甚至發表言論,表示「中國製造」將被「東南亞製造」取代。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中國製造是否真的會被取代。
首先從短期的走向來看,目前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而在低技術商品的出口國之中,東南亞國家憑藉著勞動力的成本低廉、年輕勞動力佔比高等一系列優勢,確實對中國的低端製造產業鏈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尤其是美國的低技術製造產業進口數據中,我們能看到,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代替效應」越來越明顯。
另外在紡織、服裝、玩具等一系列產品為代表的低技術製造業中,中國雖然依舊處於對美國出口的榜首,但是其他國家的競爭能力對比之前的十年,可以說是越來越明顯。尤其是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在整個低技術製造業的出口佔比越來越高,對中國的威脅越來越大。
這一點,得益於東南亞國家近年來優惠的外資政策,對外企的扶持讓他們吸引了更多的外資企業進駐,也為他們帶來了更多的崗位和更多的收入。
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無論是綜合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是整個行業的產能以及生產效率方面,中國製造業的出口優勢依舊非常明顯。尤其是伴隨著我國自主核心技術的提高,其他產業轉移受益國的承接能力,無法完全填補中國製造業空出來的位置。更別提一些需要中等技術以及高技術的製造業。
而從《世界投資報告2018》中的數據來看,外商投資的時候,還是會綜合考量僱傭國的綜合實力,從這一點上看,雖然越南、菲律賓等一些列東協國家FDI流入量增長速度非常驚人,但距離超越、甚至追平中國的數據,還差得很遠。
目前中國不僅僅保持了在低技術低成本的製造業中佔據的優勢,也在漸漸地通過新的技術研發,開創嶄新的事業版圖,擴大自己在中等技術製造業中的領先優勢。同時尋求高新技術產業的突破。這樣的優勢,也是其他產業轉移受益國無法比擬的。所以東南亞國家想要代替中國成為新的製造業領頭羊,還需要走很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