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國丨蔡昉:中國正失去廉價勞動力優勢,但新優勢正在形成

2020-12-16 中國日報網

導讀: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為《中國日報》旗下中國觀察智庫獨家撰文表示,中國過去多年來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擁有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漸減退,但中國的巨大市場和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將成為其新優勢。近期中國提出「雙循環」發展模式,不意味著從全球經濟體系中退出,相反,它是「升級版」的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是順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發展理念。

「雙循環」發展模式不意味著從全球經濟體系中退出,而是對外開放的「升級版」。重新調整發展模式,使之向國內市場傾斜,是為了充分發揮了中國的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通過出口豐裕要素密集型商品和進口稀缺要素密集型商品,所有國家都能從國際貿易中獲益。

圖片來源:新華社

以中國為例,多年來,中國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擁有競爭優勢,但這一優勢近年來正逐漸減弱。首先,隨著製造業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製造業增加值佔中國GDP的比重從2006年的32.5%下降到2019年的27.2%。其次,隨著中國與發達國家比較優勢的互補性減弱,中國對高收入經濟體商品出口佔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從2006年的81.4%下降到2018年的69.6%。第三,中國商品貿易佔GDP的比重從2006年的64%下降到2019年的31.9%。

方式轉變

中國參與全球分工與國內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內循環」和「外循環」不可能脫離對方而孤立存在,不論談「內循環」還是「外循環」,都必須將二者放在一起討論。當影響兩個循環的因素發生變化時,它們之間的平衡點也會發生變化,這時就需要調整戰略,轉變發展方式。

隨著中國產業升級,出口產品中的資本和技術密集程度不斷提高,這也導致中國正在失去其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雙循環」正是建立在新的比較優勢基礎上,是一種再平衡的發展模式。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以人工智慧和網際網路崛起為特徵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製造業的形態,從單一生產者的工作轉變為多個生產者相互協作、相互依存。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可·斯賓塞 (Michael Spence) 所說,沒有一個國家在製造iPhone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它們的比較優勢只存在於iPhone全球價值鏈的某些關鍵服務、零部件和裝配方面。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可能正在失去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的比較優勢,但它在全球價值鏈的許多生產流程和技術環節上仍擁有比較優勢,這使中國製造業企業能夠牢牢地嵌入到全球價值鏈中。

市場潛能

當一個經濟體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失去比較優勢時,這些產業就會轉移到勞動力更廉價的其他經濟體。過去幾十年,東亞經濟體的發展歷程就呈現出這種產業轉移:從日本到「四小龍」,再到一些東南亞國家,最後到中國沿海地區。這種產業結構的傳遞式轉移又被稱為「雁行模式」。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由於中國東、中、西部省份的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因此傳統產業在向海外轉移之前,在國內有較大的轉移空間。這是「雁行模式」的一個特殊版本。產業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以及由此帶動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顯著提高投資需求。為滿足這些需求,應加強薄弱環節,開拓新的增長點。

資源比較優勢所帶來的生產成本降低,有助於拉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在現實中,消費者和市場規模永遠是投資者和貿易夥伴決策時的重要考慮因素。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也位居世界第一,並且仍在不斷擴大,由此產生的巨大需求必然會成為貿易和投資決策者重點考慮的因素。即使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當潛在合作夥伴在安全(脫鉤)和盈利(不脫鉤)之間權衡時,中國巨大的市場也會令他們明顯傾向於後者。中國越是讓市場充分發揮其潛能,它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就越高。

圖片來源:新華社

延伸優勢

新提出的「雙循環」發展模式是高質量發展的代名詞,要搞好「雙循環」,就要延伸中國產業比較優勢,匹配供給側和需求側增長動能,平衡內需和外需。以下是一些政策建議。

短期內,中國應充分利用率先從疫情中恢復過來的機遇,展示中國經濟的韌性,為世界經濟復甦作出貢獻。從長遠看,中國必須將創新發展與市場比較優勢相結合,以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在招商引資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通過為所有企業營造公平競爭氛圍、鼓勵創新、保護智慧財產權,來著力改善營商環境,充分發揮投資潛力。為了增加投資需求,還應改善基礎設施,以適應新技術環境。

此外,還應刺激消費。2019年中國GDP佔全球16.3%,而最終消費僅佔全球12.1%,這表明中國居民消費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事實上,低收入人群的消費需求更高,因此,提高居民收入和減少收入不均衡將顯著刺激消費。通過實施更多的財富再分配可以帶來更平等的公共服務,降低不必要的儲蓄。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比較優勢發生了動態變化:不再是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而是巨大的市場和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失去廉價勞動力,但新的優勢正在形成
    廉價的勞動力是我們取得這次成功的優勢之一,它能讓企業用更低的成本,來獲取更大的利益。但是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人力成本也在不斷的提高,這一優勢也逐漸減弱。同時還有不少國家「效仿」我們,用廉價的勞動力來吸引企業投資,並且取得了不小的勝利。與此同時,也有很多我們「世界工廠」地位不保的聲音出現。
  • 中國廉價勞動力枯竭 專家建議允許生二胎
    核心提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盡情享受著廉價勞動力帶來的優勢,然而新一輪的「用工荒」已經敲響了警鐘,這樣的「人口紅利」正在面臨挑戰甚至是行將枯竭。    新華網北京12月10日電 「因為多,所以便宜」這個在商業圈內橫衝直撞的道理,在勞動力市場也不例外。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經濟盡情享受著廉價勞動力帶來的優勢,然而新一輪的「用工荒」已經敲響了警鐘,這樣的「人口紅利」正在面臨挑戰甚至是行將枯竭。    人口紅利,因此成為2009年人口學與經濟學討論中的流行術語。    什麼是人口紅利?
  • 廉價勞動力也算是優勢,是我們文化淺,還是學者變學究
    最近某學者發表了獨家文章,描述我們正在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擁有額競爭優勢正在減退,但是我們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會成為新優勢。這句話前半句我覺得,有點瑕疵,後半句我覺得還是可以認可的。廉價勞動力是個優勢我不認為這個專家學者的說法是正確的。如果廉價勞動力是優勢,那我們豈不是早就世界第一了。我們有著全世界最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但是最近的情況發現,我們還很脆弱。
  • 挪威專家:中國的優勢不再是廉價勞動力而是人力資本優勢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劉晨曦) 10月27日,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德國國際合作機構主辦的「第84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在海口召開。本次論壇以「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為主題,國內外專家圍繞改革開放40年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 龍永圖:中國勞動力廉價優勢至少將保持20至30年
    中新網12月20日電 中國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說,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內,中國將憑藉其質優價廉的勞動力資源優勢成為世界最理想的投資地。  龍永圖是20日在北京出席「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時說這番話的。他援引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最近做出的一個研究報告說,中國吸引外資的一大優勢是擁有相對廉價而素質較高的勞動力,這是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無法比擬的。
  •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2025年中國人口總量或將達到峰值
    蔡昉指出,我國人口面臨兩個轉折點,一是勞動年齡人口已跨過峰值,現在處於負增長的狀態。勞動力數量短缺,致使人力資本改善速度放慢,資本回報率下降,同時生產率提高的速度也明顯減慢。二是他預測,2025年中國人口總量或將達到峰值,以後就是負增長。
  • 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勞動力成本不到美國的4%
    中國內地外匯儲備量居世界第二位,加上港、澳、臺後,中國的外匯儲備量居世界第一位。成思危特別強調了中國具有質優價廉的勞動力的優勢,「在美國每小時工資約是16美元,在墨西哥約是4美元,在中國約是0.5美元」。記者經過簡單計算,中國每小時的勞動力成本不到美國的百分之四。這對於吸引外國投資者投資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 中國勞動力市場正經歷「成長的煩惱」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30日言論版文章:中國勞動力過剩的終結,意味著更高的生產力應該為農民工帶來更好的制度性服務。中國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造成勞資雙方的敵意也與日俱增。通過建立集體協商機制也只是緩解矛盾的權益之計,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在於建立一套成熟的勞動力市場制度。
  • 中國廉價勞動力還能支撐傳統製造業多久
    過去,勞動力無限供給是我國傳統製造業最主要的比較優勢,但隨著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出現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種優勢正在逐漸失去。福建、廣東的一些企業,工人的人均月薪已經達到1500元,再過一兩年,將可能達到2000元。沿海的一些傳統製造企業表示,由於過度競爭,給工人人均增加10元/月的工資都承受不了。
  • 中國正在失去低價勞動力紅利,為何說這反而是一件好事?
    中國正在失去傳統的人口紅利與廉價勞動力優勢,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是這對中國來說並非是壞事,因為廉價勞動力同時意味著薪資較低的就業崗位和收入較低的人群,這兩者的消失意味著中國的平均收入正在提高,也意味著中國的整體富裕程度正在提升。
  • 中國為什麼能崛起成為世界工廠?才不是因為廉價的勞動力
    或許有些人會說,之所以中國在1978年之後一直快速增長,也是憑藉著先天后發優勢,因為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因為傳統儒家思想對人們的制約,因為這些因素,中國"應該"持續增長。中國的崛起之路一直都是自己奮鬥的,而當時中國因為製造業富起來的那群人,也都應該感謝當時中國所擁有的最強競爭力——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原材料,哪怕是整個中國,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如今的崛起,國富民強其實也是要歸功於這個優勢。
  • 中國為什麼能崛起成為「世界工廠」?才不是因為廉價的勞動力
    或許有些人會說,之所以中國在1978年之後一直快速增長,也是憑藉著先天后發優勢,因為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因為傳統儒家思想對人們的制約,因為這些因素,中國"應該"持續增長。 中國的崛起之路一直都是自己奮鬥的,而當時中國因為製造業富起來的那群人,也都應該感謝當時中國所擁有的最強競爭力——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原材料,哪怕是整個中國,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如今的崛起,國富民強其實也是要歸功於這個優勢。
  • 廉價勞動力時代
    ——美國和西方衰退與經濟復甦緩慢的原因目前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是廉價勞動力,廉價勞動力將吸引全球資本和技術的輸入,拉動製造和加工,由此拉動就業,出口,貿易順差,政府稅收和財政收入,以及外匯儲備。由於大量外資的湧入使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平均增長率達到9.5%以上,是美國經濟增長率的3倍,由此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和製造業大國。製造業的迅速發展,中國隨即又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和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外匯儲備已達到3萬億美元。目前從規模看,金磚國家人口佔世界43%,GDP佔全球產出 17.5%,外匯儲備達到3.9萬億美元。從優勢看,各方自然資源豐富,消費市場龐大,勞動力資源充足。
  • 鄭永年:廉價勞動力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劣勢
    人民網北京3月19日電 (記者 朱瑤)今天上午,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1年會學術峰會在北京舉行。在第三單元以「全球化新格局下的收入分配和社會公平」為主題的討論中,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表示,中國廉價勞動力導致勞動者收入過低,中產階級難以形成,而廉價勞動者本身收入過低,消費不足,建立消費社會就非常困難。
  • 全球底層鞋服製造業的兩極化 中國勞動力不再廉價
    全球底層鞋服製造業的兩極化 中國勞動力不再廉價 2014-09-15 09:41:26 來源:中國服飾新聞網 8月初,孟加拉服裝廠1600名工人絕食討薪,
  • 產業競爭力世界第一 優勢仍依靠廉價勞動力
    12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產業藍皮書(2012)》。藍皮書主編、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助理張其仔表示,中國產業競爭力在全球已位居榜首。   眾所周知,我國很多產業都眼中缺乏核心技術,大量的企業扎堆於各產業鏈條的底端。中國產業競爭力從何而來呢?
  • 「逃離」中國的外企後悔了!越南勞動力優勢不再,工人懶惰成性
    中國經濟發展原本是依靠全國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以及國家各種優惠稅收政策吸引外資企業投資的。其中製造業之所以迅速發展,也依靠外企對我國的投資合作。但如今因為中國發展勢頭好,仿佛一夜之間,製造業走向頂端,大量中國製造開始進入世界眼帘。
  • 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減少後會發生什麼?
    自動化縫紉機,讓很多女縫紉工失去了工作。以前,牛仔褲後兜的一些設計圖案是手工縫製的。但是,現在自動化縫紉機可以輕而易舉完成複雜的工作。數碼印表機可以製造出複雜的牛仔褲樣圖。Levi’s在中國的主要供應商之一Crystal集團執行長Andrew Lo說,「勞動力越來越昂貴,同時技術也越來越便宜。」
  • 中國已經跳出廉價勞動力怪圈,越南成為接替人?
    一說到廣泛的勞動力,大家想到的最多的應該就是中國了吧。但是在最近幾年,越南取代了中國,成為最大的廉價勞動力國家之一。走在越南的工業區,你會看到很多的來自中國、韓國和新加坡等不同國家的廠房。為什麼以前勞動力大國是中國,現在變成了越南。其實從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統計數據就可以看出來,中國每月人工費已突破400美元,並且是越南的2倍,孟加拉國的4倍。於是很多的國家將目光轉向了這些勞動力成本更加低的國家。
  • 《經濟學人》罕見點讚「中國製造」 三大優勢稱雄世界
    中國日報網3月15日電(信蓮)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網站3月14日刊發了其新一期雜誌的封面文章《中國製造》,文章總結中國製造業三大超強優勢,並認為中國了帶動亞洲製造業的發展,形成了地位更加穩固的「亞洲工廠」。文章認為,中國製造帶動「亞洲工廠」的這種模式並不適用於更多新興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