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失去傳統的人口紅利與廉價勞動力優勢,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是這對中國來說並非是壞事,因為廉價勞動力同時意味著薪資較低的就業崗位和收入較低的人群,這兩者的消失意味著中國的平均收入正在提高,也意味著中國的整體富裕程度正在提升。
中國過去經濟騰飛的幾十年是依靠著龐大的人口紅利實現的,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承認,由於中國的人力成本較低,吸納了全世界發達國家轉移的產業鏈,從而帶動了製造業的騰飛以及外貿出口的快速增加,積累了巨大的外匯儲備,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很多的財富。
但是現在這些情況正在逐漸的轉變,由於人口富裕程度的提升,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正在緩慢的上升,再加上人口紅利的消失,老齡化社會的逐漸轉化,中國面臨著低端製造業外流的現狀。同時國內一些外貿工廠也開始失去了往日的好日子,利潤空間逐漸在下滑。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包括越南和印度在內的,東南亞與南亞國家承擔了,中國外流的很多工廠訂單,也帶來了這些國家的高速增長。
但是這些事情對於中國來說並不是什麼糟糕的事情,因為這些低端生產力本身就是要在下一步的產業轉型當中被淘汰的。必須要區分兩個觀念,第1個是低端產業,第2個是低端產能。實際上是不存在低端產業這個概念的,因為任何產業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不同的產業當中確實存在著低端產能,比如說同為紡織工業其中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是低端產能,而自動化程度較高,利潤空間較大的高附加值產業就是高端產能。
對於中國來說初始的財富積累早已經完成,現在是需要提高單位勞動時間的利潤和平均勞動薪資的時候了,不能一直通過勞動紅利來實現中國的利潤,這樣只能便宜了那些外貿企業的老闆,而不能實現全民共同富裕。
所以人民幣匯率的提升以及最低工資標準的提升都意味著國內正在逼迫這些低端產能進行更快的轉型,或者淘汰掉這些產能轉移到其他國家。這也是國內所提倡的雙循環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