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農民工工資不上升 閒置勞動力難轉成人口紅利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第一財經

農村勞動力有人口無紅利 原因何在?

作者: 章錚

如果農民工的工資水平不大幅度上升(至少增加50%),則鄉村勞動力帶著所照看的老幼病殘進城後,就算不在城裡買房,他們進城後邊照顧家人邊工作所增加的收入,往往還抵不上進城後所增加的日常生活的開支。因而「家屬留鄉村」、部分勞動力閒置,無法轉變成人口紅利,就成為現有工資水平下農民工勞動力市場的「正常」狀態。

11月20日,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了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的初步結果。

對於關注中國就業的人來說,所公布的結果有些出乎意料。

公布的初步結果表明,2018年末,全國二、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為38323.6萬人,而同一時點的全國就業人員為77586萬人。

有媒體注意到這兩個數字之間的差距,因而在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新聞發布會上提問:「剛才有介紹到二、三產業吸納的就業人員情況,法人單位是3.8億人,總體的就業人口是7.7億人,是農業人口還有接近4億人的就業嗎?」對此,國家統計局官員回答:「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二、三產業單位的從業人員3.8億多,還有3億多就業人員,一部分是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一部分是農村的就業人員。」

上述普查結果表明,2018年末,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為14931.2萬人。因此推算出,「農村的就業人員」數量為24331.2萬人。

10多年前,學術界曾對農業所需勞動力的數量進行了探討,大致的結論是:當時的中國農業需要1.5億~1.8億的常年勞動力。今天農業(包括農林牧漁)的機械化、集約化程度高於那時,所需勞動力數量應該有所減少。如果上述官員所說的「農村的就業人員」指的就是現有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數量的話,那結論就只能是:農村中還有6000萬以上的剩餘勞動力,因而通常所說的人口紅利理論上依然存在。

本文試圖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如果要說二、三產業的就業人員數量被低估,從而「農村的就業人員」被高估,那麼誤差可能出在什麼地方?第二,如果農村中確實存在農業上用不了的勞動力,那麼他們為什麼沒有轉入二、三產業,從而成為現實中的人口紅利。

先談第一個問題。在某些面向居民的服務業(特別是官方職業分類中屬於居民服務類的職業,如家政服務員、養老護理員以及專事照顧0~3歲兒童的育嬰員等)中,不少人既非就職於法人單位,又非就職於有證照的個體經營戶。這些從業人員直接與居民聯繫,定期或一次性前往居民指定地點,為居民提供服務並收取報酬。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的對象「是我國境內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因而沒有涉及這類從業人員。

這類從業人員的數量有多少?按照官方的說法,2018年,中國家政服務業的從業人員總量超過3000萬人。假設其中1/3~1/2的從業人員是直接與居民聯繫展開工作的,則其數量為1000萬~1500萬人。扣除這部分從業人員後,「農村的就業人員」還有約2.3億,仍然比現在中國農業用工量高出至少5000萬。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為什麼上述農業上用不著的勞動力,沒有轉入二、三產業,成為現實中的人口紅利呢。筆者的回答是:這些人不得不留在鄉村、照看自家的老幼病殘。

本來,家庭中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同時承擔著兩種職能:一是掙錢養家;二是照看生活上無法自理或無法完全自理的老幼病殘。

農民工進城工作始於二三十年前的民工潮年代。由於當時勞動力市場上嚴重供過於求,用工方只招收那些身強力壯、反應靈敏且不需照看家人的農民工,因為只有這樣的農民工才能「996」式地加班幹活。那些有家人需要照看的農民工,只能把家中相對來說進城後就業難、掙錢少的,許多情況下甚至是當時進城鎮也找不到工作的勞動力,留在鄉村家裡。留下的勞動力可以就近從事一些二、三產業工作,但他們的第一職能是照看老幼病殘家人。

農民工為減少掙錢養家與照看家人之間衝突而進行的這種勞動分工,在勞動力市場上造成了一種假象。似乎照看家人只涉及鄉村那些「反正閒著也是閒著」的閒置勞動力,而與勞動力的市場供求無關。

隨著城鎮對農民工需求的加大,以往在勞動力市場上處於弱勢的鄉村勞動力,也有條件在城鎮找到工作。舉例來說,近5年來新增加的農民工,幾乎都是因年老體衰而非用工方首選的50歲以上的農民工,甚至還包括大量不屬於現有勞動年齡段的農民工。2017年,60歲以上的農民工數量,就比2016年增加了222萬。當城鎮用工方的目光盯上原來留在鄉村照看家人的爺爺、奶奶、媽媽們時,照看家人與進城工作對鄉村勞動力的爭奪就出現了。

照看家人會佔用幾千萬鄉村勞動力,這並不難理解。近年來媒體上關於是否生二孩的討論中,當事人就往往在是不生二孩多掙錢,還是生並照看二孩而喪失工作、收入之間進退兩難。只有在勞動力嚴重供過於求、「單身狗」成堆的行業,長期「996」的工作崗位要求才有可能實現。鄉村勞動力想法相對傳統,讓他們丟下家裡的老幼病殘不管,只顧多掙錢,他們中大多數不會接受。

有沒有能讓鄉村勞動力既能掙錢養家,又能照看家人的方法呢?按理說是有的。拿照看孩子來說,在目前情況下,0~3歲的嬰兒階段需要家裡有人全天照顧;3歲以上的孩子如有幼兒園可上,照看者會有一部分空餘時間;孩子上小學與初中後同樣如此。但既然這些勞動力的第一職能是照看孩子,那麼在工作時間和強度的安排上,就只能是照看家人第一、工作第二。一些辦在鄉村、專門使用因照看家人(特別是孩子)的農民工的工廠,就是這樣做的。

但並非所有的二、三產業都適合往鄉村轉移。地處邊遠、交通不便的鄉村吸引不了製造業。面向城鎮居民的服務業則根本不可能搬到鄉下。

是否可以改變鄉村原有的勞動力分工,讓原本在鄉村的勞動力帶上被照看的家人一起進城,全家所有的勞動力共同一面工作掙錢、一面照看家人呢?難度也不小。農民工之所以把家人留在鄉村,是因為鄉村的生活開支遠低於城鎮。

按照戶籍人口計算,中國鄉村的日常生活支出平均是城鎮的1/3;由於鄉村宅基地是免費分的,沒有稅費,也沒有房地產公司的介入,鄉村住宅造價穩定在城鎮商品住宅(不含別墅及高檔公寓)價格的1/8~1/7。

如果農民工的工資水平不大幅度上升(至少增加50%),則鄉村勞動力帶著所照看的老幼病殘進城後,就算不在城裡買房,他們進城後邊照顧家人邊工作所增加的收入,往往還抵不上進城後所增加的日常生活(包括孩子上幼兒園)的開支。因而「家屬留鄉村」、部分勞動力閒置,無法轉變成人口紅利,就成為現有工資水平下農民工勞動力市場的「正常」狀態。

如果誰也不願意為利用這部分閒置鄉村勞動力買單,那也就只能看著有人口(勞動力)而無紅利的現狀繼續下去了。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相關焦點

  • 北大光華章錚副教授:中年農民工算人口紅利嗎?
    隨著鄉村剩餘勞動力的減少,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年農民工進入非農產業就業,青年勞動力人口紅利觀已越來越落後於時代了。 ]在這個問題上,筆者是贊同楊偉民先生的看法的。但也有觀點認為,只有包括青年農民工在內的青年勞動力(至多青壯年)才算人口紅利,而中年農民工不算。現實中,恰恰是與這種觀點相符的做法廣為流行。因此就有必要探討,為什麼說中年農民工也算人口紅利。
  • 充分釋放教育紅利 緩解人口紅利流失
    原標題:充分釋放教育紅利 緩解人口紅利流失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編者按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黨和國家歷來重視人才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此作出重要論述。 首先,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和佔總人口比重不斷下降(見圖1),參照「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人口再生產特徵,充足的勞動力供給不具有可持續性。 其次,農村剩餘勞動力基本完成向城市轉移。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步入尾聲,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的農民工總量雖繼續增加,但增速回落明顯。
  • 從「人口紅利」到「低價」勞動力,是什麼讓我們越來越「廉價」?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中國在早期發展的時候,是不缺勞動力的。也正是因為「不缺」,中國的勞動力越來越「廉價」。到如今變成了「兩難」的境地。一邊是勞動力越來越廉價,一邊是人口出生率越來越低,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不斷的遠去。儘管如此,仍舊改變不了勞動力「廉價」的事實。實際上,中國人工成本低廉,這是早有跡象的事情。
  • 定製家居新工廠從人口紅利向消費紅利轉型
    沿海地區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以及有錢也招不來足夠的工人,不少定製家居新工廠開啟北上、西進進程,在擁有一定的家具產業基礎、交通相對方便,便於輻射相關市場的地方增設新工廠,形成全國布局。這意味著定製家居企業已經從人口紅利向消費紅利轉型。
  • 學者: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神話被破除了
    但研究證明這個數字並不準確,目前40歲以下農村剩餘勞動力,絕對數量只有5212萬,這與剩餘比例三分之一以上的說法差距甚大。   在其他國家需要上百年的人口轉變,在我國只用了二三十年就完成了。這一方面是經濟增長、社會發展比較快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的結果,使我們得以享受勞動力豐富和儲蓄率高的人口紅利。但是,這種人口紅利來得快,去得也快。
  • 農民工用腳投票
    他通過人口數據統計也發現,我國1975~1985年出生的總人口比1964~1974年出生的總人口少5500餘萬人,「這意味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實際上一個重要原因是,享受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時代人口大幅增長帶來的勞動力大幅增長的紅利,而這樣的『紅利』已不太可能在下一個10年乃至20年繼續出現」。
  • 從「剩餘勞動力」到「城市新移民」,農民工問題與研究四十年
    1949-1950年遷入城市的人口為204.4萬人,1951-1952年為219.0萬人,1952-1954年為233.6萬人,1955-1956年上升為306.6萬人, 1957-1958年又繼續加大,達到了408.8萬人。但是,城市本身吸納人口的能力有限,計劃經濟體制的勞動力市場缺乏自我調控的能力,大量進城人口的吃飯、就業、居住都難以解決,也給城市社會治安帶來了威脅。
  • 復旦大學教授:農民工工資趕超大學生是好事
    與「民工荒」和農民工工資上漲幾乎同時發生的,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和大學生的平均工資不斷「走低」,農民工與大學生的工資差距大大縮小。乍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反常的現象。然而,仔細分析則會發現它是積極的信號,是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率得到不斷改善和人力資本得到更有效利用的反映。
  • 2016.03:農民工與城市工的工資差異及其分布效應(趙顯洲)
    可以預言的是,由於農民工與城市工兩個群體之間長期存在的工資差距,農民工作為一個群體不會在短期內終結,城鄉一體化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無論從促進社會公平和經濟效率的角度看,還是從加快城市化進程的角度看,對農民工與城市工的工資差異進行分解並確定其大小和來源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是什麼導致了我們成為廉價勞動力?
    其實,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或者多年前發生的事情,現在這種情況有所改善,工人過去一個月的收入超過2000元,現在怎麼也超過4000元收入 這種工資略高於東南亞國家,但比發達國家的工人便宜去美國開玻璃廠的曹先生說,除了拉波的價格,美國比大陸便宜 很明顯,中國的勞動力離發達世界很遠 也許很多中國人想知道為什麼中國人是廉價
  • 改革以來勞動力商品化和僱傭關係的發展(2)
    在上述第二類相對過剩人口中,包括那些喪失了承包地的農民,他們是地道的農業無產階級。董曉媛及其合作者根據「中國健康和營養調查」 (CHNS)數據對中國農村的失地無產者進行了估算,她們將其稱作「失業的農業勞動者」。1991年時,這部分人群在農村勞動力中的比率為0.55%;2000年時上升為2.19%;2006年時又進一步上升為4.08%。
  • 《消失的人口紅利,是中國女性的福音》
    人口紅利消失,社會老齡化這一問題,近年來快被聊爛了,筆者也饒有興趣想聊一聊自己的看法。
  • 「人口紅利」英語怎麼說?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表示,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已在2012年出現,將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影響,我們應當在心理和政策上做好足夠準備。  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已在2012年出現,將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影響。
  • 用工荒:昭示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終結
    這種數十年不變的景況,和80後新生代農民工對工作環境和尊嚴的要求迎頭相撞,再加上「人口紅利」走過峰值導致的青壯年勞動力的減少,國家在技工教育上長期的不重視和投入不足,讀技校低人一等的社會心理,全國範圍區域規劃的相繼出臺帶來的新一輪投資衝動,勞動密集型企業向內陸的轉移,甚至汶川地震後大規模的重建……遂釀成了愈演愈烈、且會在未來長期存在的用工荒。
  • 農民工市民化需要雄厚財力支持
    同時,也期待即將出臺的城鎮化規劃能更多地解決當前數據中所揭示的問題,更好地促進農民工市民化的平穩有序發展。  人口紅利加速衰減  眾所周知,不斷增加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口,是過去支持我國勞動力紅利延續的關鍵因素。但是,從報告相關數據來看,目前的形勢並不樂觀。
  • 農民工「候鳥式」流動,近期內難以改變
    因而城市中的外來就業人口——特別佔流動人口總量70%以上、年年在家鄉與工作地點之間「候鳥式」流動的農民工——就成為減少人口大流動的目標。有學者將以農民工為主的外來就業人口流動稱為「不必要的流動」或「無效流動」。有關人士呼籲,「應當及早強化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和外來人口市民化的進程,解決人口大規模流動帶來的社會問題」。
  • 中國正在失去低價勞動力紅利,為何說這反而是一件好事?
    中國正在失去傳統的人口紅利與廉價勞動力優勢,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是這對中國來說並非是壞事,因為廉價勞動力同時意味著薪資較低的就業崗位和收入較低的人群,這兩者的消失意味著中國的平均收入正在提高,也意味著中國的整體富裕程度正在提升。
  • 中國勞動力市場正經歷「成長的煩惱」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30日言論版文章:中國勞動力過剩的終結,意味著更高的生產力應該為農民工帶來更好的制度性服務。中國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造成勞資雙方的敵意也與日俱增。通過建立集體協商機制也只是緩解矛盾的權益之計,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在於建立一套成熟的勞動力市場制度。
  • 人口紅利 demographic dividend
    一直以來,人口紅利都被認為是中國經濟增長奇蹟的重要源泉。然而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轉變,中國傳統的國家盈利模式受到重大衝擊,中國的內生增長動力和比較優勢將發生深刻改變,如何在可持續發展模式中,再造「二次人口紅利」迫在眉睫。
  • 盧暉臨:打破農民工生產體制 邁向市民化之路
    資本把勞動力價格壓得極低,利潤在製造商和背後的品牌商之間進行分配。清華大學的沈原教授提出了「農民工生產體制」的概念。他說農民工不僅僅是一個稱號,這種生產體制是由廉價的勞動力和資本結合而形成的,它的核心是農民工作為一個勞動主體,它的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辯證統一在社會與空間的意義上被割裂開來。勞動力的生產就是勞動力被使用,勞動力再生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