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消失,社會老齡化這一問題,近年來快被聊爛了,筆者也饒有興趣想聊一聊自己的看法。醞釀了很久遲遲落不下筆,主要是想讓自己的理論多一些支持,更完備一些。但今日閒來讀了一篇熱度很高的文章,有很多觀點實在不能苟同,不吐不快,乾脆講出來,讀者看後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面對這個越來越逼近的現實問題引發一些大眾思考是很有意義的,只有了解了才會關心,關心才會行動,問題才能得以解決,下面是正文。
01
1.養老保險餘額不足,北方一些城市資金持續支付困難
2.老齡化社會面臨延長退休時間或者退休金越來越少的問題。
3.老齡化帶來的護理需求增加問題,護理人員工作強度高,情緒大。
1.舊社會「老人洞」「寄死窯」
2.如果全面放開生育,如何解決照顧小孩問題,女性就業問題
3.不放開生育會面臨非洲向全世界輸送人口的問題
單純來看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實實在在的問題,沒有一個是筆者有能力提供解決方案的。比如養老保險告急,現在的政策多為「南金北調」或者央企撥款,只能解燃眉之急,長遠來看怎麼辦?再比如說為了鼓勵生育,目前的政策是限制房價,多提供人才房保障房等,但就筆者獲得的信息來看,至少在一些三線城市,雖有房價限制,但存在暗地裡捆綁地下室或車位售賣等變相漲價的問題,你說這TM不公平,但三線城市的新房需求在這擺著,有錢想買房的人巴不得他捆綁著地下室賣,擠走其他人好讓自己能買的上。再比如護理問題,憎老問題。沒有一個能有一個所謂的即刻見效的最優解。
所以面對這種多變量集合的社會問題,我們只能放棄「就事論事」這種解決問題的老方法。尋根溯源且多維度的尋求一個帕累託最優解,甚至一個次優解。
02
從經濟學的角度,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減少並不是洪水猛獸,甚至在一些情況下有著積極作用,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法,危中有機,危可轉機。但危機轉化的前提是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本質的全面的把握。
我個人認為勞動力的減少對中國現存的生產生活方式可以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粗略來講我認為勞動力減少對經濟影響的機制是:
人口短缺→勞動力供給下降→勞動力價格(工資)上升→企業用人成本上升→促使企業更多使用機器降低成本→促進科學技術發展→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上升→基本生活成本下降→不需要全員勞動
在這一個機制下,勞動力短缺引發的工資上漲,生產力提高帶來的基本生活成本下降,兩方面正向激勵,使得一個家庭無需全員勞動,可以選擇餘出一個家庭主婦或者家庭主夫負責日常家務及照老護小。也許有些人會反駁機器取代人工會面臨大規模失業潮,引發社會動蕩。其實「失業」不會引發動蕩,吃不上飯才會引發動蕩,看看歐洲一些小國的高福利就知道了,如果你的吃得飽穿得暖不需要工作你還有啥怨言。
其次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期間人們有很多時間逐漸適應新的生產生活方式。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文化的重塑,中國從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生活方式過渡到全員參與工業化進程就經歷了一個文化重塑。這種文化鼓勵女性頂起半邊天,不僅要男女平等,還要更強。其實這種文化本身沒有啥問題,無非是為了獲得更多廉價勞動力。沒有哪個國家在振興的途中是優哉遊哉的,舉國上下勒緊腰帶努力乾沒啥可抱怨。要說讓我看不過眼的是這種文化對人的異化。所謂過猶不及,宣揚的多了,吃苦的是中國婦女,工作照幹,孩子照生,想找個肩膀靠靠人家告訴你男女平等了,別矯情了。所以現在我認識的女人多數分為兩類:一種是鐵娘子,在她們的世界裡男人的作用就是提供個精子;一種是「幽怨」婦人,難以接受文化的變化,只能吐槽世風不古,狐狸精太虎!再看一下現在女孩子們的偶像,外有柴契爾內有董明珠,欣賞的都是一種強大。女性本身的柔媚被貶到了土堆裡,要說哪一個女人有本事,先看看一個月賺多少錢,誰還看得上一個嬌羞幸福的小媳婦,那叫沒出息!
在這種條件下國力是強大了,但是也引發了婚姻問題,生育意願下跌問題。相夫教子變成了丟臉的事,那誰還願意在家帶孩子。所以如果我國在未來的發展中,真的印證了筆者的推想,文化的重塑勢在必行!
03
關於勞動力短缺可以促進生產力提高這一問題,有史可循,英國的工業革命就是很好的例子。英國之所以率先工業化和她短缺的勞動力有很密切的關係。地理大發現之後各國貿易往來密切,進出口需求加大,按道理來說人口較少的英國佔不上什麼便宜。但就是因為勞動力稀缺導致的高工資,使得英國的資本家更傾向於提升工業技術,用更多的機器替代昂貴的人工。其他國家還在吭哧吭哧人工紡紗的時候,英國的紡紗機都革新幾輪了。當時同樣從事紡紗生意的還有印度,印度的紡紗生意一度做的熱火朝天,印度以自己極低的人工成本大量向英國出口物美價廉的布匹。但當英國的機器成本越來越低的時候情況發生了逆轉,印度人自己織紗還不如進口來的便宜,工廠無利可圖自然關門大吉,退回農業生產,家家戶戶種植原棉出口英國,拿到錢後再進口英國機織布匹。所以經濟史學家經常戲稱英國工業化的時候正是印度去工業化的時候。【欲有更多了解,可參見《全球經濟史》一書】
我想這個歷史事件足以讓我們認識到,人口結構老齡化,少子化,勞動力短缺本身不是問題,頭痛的是這些現象引發的其他社會問題,但這些問題並不是改善人口結構,多生孩子就能解決的問題。講起來有點像繞口令,但事就是這麼個事。一切矛盾的根源都是生產力!不是一個國家有多少老年人又有多少年輕人的問題。
以上就是我的核心觀點,如果你時間不多看到這也就可以了,下面主要是針對文章開頭列出的一些關於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問題的具體展開。
觀點
首先我本人是贊同開放二孩的,但不贊同完全開放生育,地球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長期來看有限制的生育是全人類理性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講計劃生育會產生一些無解的倫理問題,比如你憑什麼限制別人生育?你又憑什麼不顧整個人類的命運不停的生?耶穌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好不容易大家接受了低生育率,現在再搞全面放開?當年的計劃生育留下了太多仇怨,絕不可以上演第二次。所以,是的,老齡化會帶來很多問題,但我們不能忘記當初計劃生育的初衷,為了解決短期問題,全面開放生育不經濟、不理智更是對人類命運的不負責任。
其次,關於護理人員不足,護理員工作強度加大,憎老情緒的問題,絕不是靠開放生育,多生點年輕人就能解決的問題。文章《人口斷崖式下跌:和你有什麼關係?》的作者認為,智能機器只能被編程去實行單一目的,做不到護理工作所要求的複雜情感互動,所以在未來的二三十年無法靠智慧機器人來解決護理人員短缺的問題。但做不出護理機器人不代表做不出得心應手的護理工具,技術的提高可以使得護理工作的環境改善,工作強度低、工作舒適度高。護理人員負責人文關懷,高科技工具負責擦屎擦尿,沒啥問題。所以講到底還是生產力水平決定一切,科學技術才撐得起場面。
包括老人延遲退休降低幸福感,也是一個偽命題,同樣無法靠生孩子解決。弗裡德曼認為一個人能活得恣意瀟灑有兩個先決條件,大意是: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和擁有一份願意投身自我的事業。
巴菲特今年90歲,芒格今年97歲了,這倆老頭每天容光煥發就想著怎麼撈錢怎麼遊戲人間,沒見他們覺得辛苦;以色列政治家西雷·佩蒙斯把一輩子奉獻給以色列的建設,是真真正正的工作到死,在他的自傳《大夢無疆》中散發出來的是生命力的噴薄湧動,沒有一絲苦楚之感
其實認為延遲退休很悲慘,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工作=辛苦=不幸
現在之所以認為工作的好辛苦,是因為多數人只是在賺工資,而不是做事業。要是扯到為什麼不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業,就會扯到做喜歡的工作養不起家。所以又繞回來了,問題還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包容度低。這跟開放生育扯不上邊,要一定把他們扯在一起,只能說人口老齡化激化了這個問題。
再聊到舊社會的「老人洞」「寄死窯」等問題,其實和中世紀時期歐洲一些國家時不時就得燒死幾個女巫(孤寡女性)是同一問題。送老人上山等死美稱供奉山神,火燒寡婦未婚女性美稱為民除害,都是糧食短缺導致。資源不夠(主要是糧食不夠,人類對其他需求的容忍度非常高),導致同類相殘的事件歷史上不勝枚舉,倒黴的永遠都是老弱病殘異!即便是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地球隨便遭遇一個日冕物質拋射,同樣的情況還是會出現。所以這是老齡化的錯嗎?還是糧食夠不夠吃,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強不強的問題,也就是生產力給不給力的問題。
其實老齡化社會有什麼問題,難不成是有皺紋的老臉影響了市容不成?從某種意義上講,不止老人需要供養,全體從事第三產業的人都是社會在供養,這部分人不提供實際產出,只提供服務,包括我這個寫公眾號的也是被從事工農漁商的勞動者養著。
我們的祖先學會種植稻穀,圈養家禽後生產力水平就已經較之前採集漁獵的生活提高了一個度,最先被供養的是神職人員和教育家。再之後,每當生產力水平上升一個高度,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從繁忙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相繼有了統治者,政府官員,哲學家,數學家,藝術家,運動員……如果我們現在覺得老齡化是個問題,是不是應該把這些什麼家什麼家都揪出來去種地,物盡其用才算行?
甚至還有一些在筆者看來很不著調的擔憂,擔心非洲和中東在未來會大量向全世界輸送人口的問題,我……(黑人問號臉),嘲笑老美種族主義十幾年,等到位置互換的時候也是一個樣。更別提現在非洲和中東都在絞盡腦汁控制人口。好在我國目前沒有開放移民,暫且不需過多思慮。
總結
並不是手拿錘子見什麼問題都能錘上這麼一錘頭, 想發力也要找到正確的著力點。人口老齡化不是問題,生產力水平跟不上才是問題,靠開放生育解決問題是下下策,更多的人口會引發更多連鎖問題。如果不能準確分析事物的根本矛盾,就無法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解決問題。更糟糕的是還會引發仇恨情緒,類似於憎老,種族主義等。
後記
在每一個宏大的社會議題下,不管多難解,微觀層面上都存在一個個人的「最優生存方案」。
比如堅持運動,強身健體;比如理性消費,合理儲蓄;比如在條件允許時儘可能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比如除了注重孩子的興趣愛好之外也多注重一下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用心經營夫妻關係,經營親子關係。盡己所能,獨善其身,保自己一個安閒的晚年。
從「養老靠國家」到「養老不能靠國家」,人們可以負氣的說這是甩包,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這樣無非是風險分散,風險自擔。國家統籌規劃有其優勢,但往往只能顧及大多數人的利益,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極有可能不是那個大多數。在這種情況下,有意識地承擔自己的風險,事有變故也能自如。何樂不為?
筆者這篇文章所述理論並不完善,後續還會繼續跟蹤該議題的發展,希望可以以更堅實的資料基礎,更有深度的認知,更精準的表述重新闡述這一議題。不過話又說回來,不論哪種看法,都是一家之言,都有其片面性。餘秋雨老先生說過,言論自由就像是去瞧病,每個人都能跟醫生說上兩句自己的看法,但還是要醫生給開出藥方來。連他老先生都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做個公共知識分子,為社會瞧病。幾個公眾號寫手的看法也就是搏大家一個樂呵,真的論到治國理政還是交給政府和學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