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鐵為「筆」 葫蘆烙畫繪出疫情之下的動人故事

2020-12-20 荔枝網新聞

2020年02月20日 15:31:30 | 作者:胡豔 | 來源:荔枝網 | 點擊:正在獲取...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808d2913ed7044fba0bcfaad346b9c1c 21659845 2020-02-20 15:31:30 /a/20200220/808d2913ed7044fba0bcfaad346b9c1c.shtml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也牽動著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心。中國新水墨書畫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南通海安市葫蘆畫非遺傳承人唐虎就萌生了創作抗擊疫情題材的葫蘆烙畫,為武漢加油、向醫護人員致敬的想法。

  在唐虎的工作室內,烙好的葫蘆擺滿了一整間屋子,每一隻葫蘆上的畫面都講述著不同的故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戰疫》,此畫運用了烙畫、刮白等技法繪製,葫蘆上部烙有黨旗,主人公是醫生和警察。整幅畫面神韻超逸,意境深遠,直抒胸臆。

  作為葫蘆烙畫高手的唐虎,曾經在海安市消防部隊服役,如今定居在海安,經營著一家酒業銷售公司。從小就愛好藝術的他,原本對畫畫書法特別感興趣。之所以又喜歡上葫蘆烙畫,主要是因為他兒子小時候特別喜歡看葫蘆娃的動畫片,後來他就開始種葫蘆給兒子玩,這一種就與葫蘆產生了不解之緣。

  唐虎告訴記者,自己作為一名烙畫愛好者,就想用烙畫來表達自己的心情,用作品來宣傳、謳歌醫務工作者的先進事跡。之後他還接連創作了《人民衛士——鍾南山》、《抗議英雄——李文亮》、《大愛無疆》、《致敬白衣戰士》等多個作品。

  (來源:《零距離》記者/胡豔 編輯/貝茜)

相關焦點

  • 葫蘆為「紙」,烙鐵為「筆」!永樂店鎮90後小夥兒推動傳承葫蘆烙畫...
    (原標題:葫蘆為「紙」,烙鐵為「筆」!永樂店鎮90後小夥兒推動傳承葫蘆烙畫非遺技藝) 葫蘆烙畫,又稱燙畫葫蘆、火筆畫葫蘆,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其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熨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 葫蘆為「紙」,烙鐵為「筆」 永樂店鎮90後小夥兒傳承葫蘆烙畫非遺...
    張振東正在創作葫蘆烙畫在永樂店鎮柴廠屯村,有一位90後葫蘆烙畫手藝人——張振東。在他的手中,以葫蘆為「紙」,以烙鐵為「筆」,細細勾勒,無論是寫意山水,還是人物肖像,當平凡的葫蘆披上了烙畫的外衣,便有了新的生命。
  • 烙鐵作筆,葫蘆成紙!古稀老人在葫蘆上烙畫十年,帶著老伴看天下
    渝中區化龍橋臨江佳園小區有位69歲的「葫蘆爺爺」——張居常,眼鏡廠退休後迷上了在葫蘆上烙畫。十年時間,兩千多個葫蘆烙畫,「葫蘆爺爺」張居常在葫蘆上捯飭出了「名堂」。一個愛好,「烙」成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且還將自己的葫蘆烙畫帶到全國各地參展,帶著老伴看天下。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
  • 南陽烙畫獨特工具電烙筆,要不要買把冬青木烙畫筷子,再買個葫蘆
    我國各地市場上烙畫工具類型較多,例如電烙筆、電烙鐵、烙畫機等。烙畫筆的筆頭也有很多的形態,用來烙出不同的效果。南陽烙畫主要使用自製的電烙筆,通常一幅畫通過一支電烙筆,運用不同的技法可以完成。和以前的鐵扦相比,烙鐵更加的方便一些,使畫面中的線條粗獷有力,而且烙鐵能夠處理大面積的顏色,省力又出效果,但火烙鐵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無法隨意地調節溫度,這對南陽烙畫藝術的發展是不利的。電烙鐵起初為電工們焊接時使用的烙鐵,用來當作烙畫工具時把焊頭製成了不同的形狀。電烙鐵可以根據畫面需要隨意地調節溫度,更加的便捷。
  • 愛你所愛,烙畫夫妻檔以技藝繪人生……
    在重慶北碚區,有這樣一對夫婦,被人稱為烙畫夫妻檔,技藝繪人生……劉光紅(圖右)和丈夫餘樹元探討宣紙烙畫製作技藝。今年56歲的劉光紅是北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北碚烙畫」第六代傳承人。2009年,在得到家人支持後,從小喜歡繪畫的劉光紅辭去工作,在家潛心研究和創作烙畫,其作品多次在重慶市獲獎。2013年,以劉光紅為代表的「北碚烙畫」入選重慶市北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烙藝不絕」烙畫工作室,劉光紅在整理牆上的烙畫作品。
  • 鮑寧帶你走進烙畫的魅力
    鮑寧正在進行葫蘆創作。25年堅持烙畫藝術烙畫古樸典雅、清新秀麗,是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12月19日上午,記者在河北地質大學傳統藝術館見到了鮑寧,此時他正在葫蘆上進行創作,為接下來的館內展覽做準備。「通過這些葫蘆,可以讓大家了解烙畫這門手藝是怎麼回事。在上面完成一幅山水畫的小作品比較快,十幾分鐘就可以。而畫人物、動物則比較費時,像眼睛、神態都需要細細地畫。」
  • 常州烙畫:以鐵為筆 交融水墨與火焰
    又叫燙畫,也叫「火針刺繡」,是在木、竹、紙、布、絹、葫蘆等材料上用加熱的烙針、烙鐵烙出圖文來的一種民間傳統繪畫藝術。烙畫《張天師》 (汪鶴鳴)   江蘇為烙畫主要發源地之一,據常州府志記載,常州地區在東晉前就有烙畫技藝。到東晉時期,因梳篦生產的發展,用烙畫在梳篦上裝飾開始盛行。
  • 烙鐵為筆火為墨 木板上烙出雄奇蜀道
    烙鐵為筆火為墨 木板上烙出雄奇蜀道     2017 記錄□本報記者 何浩源  木與火相遇,並非只有燃燒殆盡一種結果
  • 葫蘆上烙出別樣風採 身殘志堅燙畫師王凱鐵筆生花
    圖為王凱與他的葫蘆燙畫作品。崔佳棟攝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崔佳棟記者郎海江、翟一杉)烙畫亦稱燙畫、火筆畫,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漢族工藝美術品,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是我國民間珍貴的稀有畫種,堪稱「中華一絕」。
  • 小小葫蘆大千世界 「葫蘆烙畫」傳承人鄭小良做客徽派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走進位於合肥裕豐花市的鄭小良工作室,仿佛走進一個由一隻只形態各異的葫蘆刻畫出的大千世界。八仙、水滸一百單八將、五百羅漢……工藝美術大師鄭小良用烙畫的技藝把手中的葫蘆變得更加鮮活靈動,藝術性與觀賞性俱佳。上周五,「葫蘆烙畫」傳承人鄭小良做客徽派直播,詳細介紹了他與這項省級非遺三十年的不解之緣。
  • 鐵筆生花燙出烙畫別樣美
    傳統的烙畫主要是在葫蘆、木板等材質上通過電烙筆繪製完成,黃驊市34歲的美術老師王坤卻別出心裁,給傳統烙畫進行繪色,讓單一的烙畫顏色變得更加絢爛多彩。 兒時結緣烙畫,為熱愛而堅守 走進王坤的工作室,裡面擺滿了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烙畫。
  • 萊西一農民自學木板烙畫,無師自通「烙」筆生花
    萊西有一位六旬老漢對這些卻並不感興趣,而是認真鑽研木板烙畫。今年64歲的馮文山,7年前受到葫蘆烙畫的啟發,開始自學在木板上進行烙畫,沒有美術基礎,沒有老師的他,經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創作了很多幅作品,還多次參加萊西的一些畫展活動。今年64歲的馮文山,在6歲的時候全家搬到了黑龍江生活,後來還從黑龍江參軍。退伍之後在黑龍江的一家企業上班。
  • 津南非遺故事|兩代人的葫蘆情
    走進葫蘆種植基地,個頭不一、形狀各異的葫蘆按照精心計算過的間距和密度整齊地排列著。據薛士岱介紹,在他的精心養護下,一畝地就能產出近80個葫蘆,一般的長度能長到50公分,約20斤重,而大一些的則能達到70公分,重達40斤。
  • 滬「小鎮達人」:一把電烙鐵畫出「光陰的故事」
    原標題:「小鎮達人」焦永興立志將烙鐵畫作為自己終身事業 一把電烙鐵畫出「光陰的故事」 這位「小鎮達人」叫焦永興,是一名立志將烙鐵畫作為自己終身事業的民間藝術愛好者。熟悉焦永興的朋友如此描述:他是一位烙鐵畫「發燒友」,家就是他的工作室,每天都在創作;他是一個民間藝術「達人」,曾開過烙鐵畫展,上過CCTV,在金山頗有知名度。 「十年前,在一次旅行中,我看見有人在樹根上用電烙鐵烙畫,覺得很新鮮,就想試一試。」
  • 黃驊市第四中學美術教師王坤,他讓烙畫更多彩
    王坤的工作室裡擺滿了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烙畫。這些烙畫或在木板上,或在葫蘆上。活靈活現的鳥獸,意境深遠的山水,虛無縹緲的雲霧……這些層次分明、惟妙惟肖的畫作,都是用一支烙筆完成的,向人們展示著精彩的萬千世界。
  • 小葫蘆是怎麼變成「寶葫蘆」的
    葫蘆烙鐵工藝品。圖片來源:阜陽文明網  就連縣委書記和電影人鄭愷,也為韓玉梅的「葫蘆夢」代言。  公司產品出了名,遠銷歐美、非洲、東南亞等地,產品訂單接連不斷。韓玉梅拖著殘疾之軀,跑海關、奔港口、赴展會。  2018年10月17—21日,韓玉梅帶了300多件樣品,先後去澳門參加國際工藝品展覽、廣州廣交會,進行現場烙畫。外國朋友看到了整個展場上唯一的烙畫時,豎起拇指大加讚賞。當場,一位澳大利亞客商訂了1萬個生肖小葫蘆。
  • 「非遺」張海應:烙筆作畫見真功
    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現仍廣為流傳,河南、廣東、河北、浙江、江蘇和安徽等地都有藝人在傳承。以前局限在木質材料上烙繪,比如木板、樹皮、葫蘆等,現在發展到在宣紙、絲絹等材質上烙畫。我還是更喜歡在木板上繪製黃土風情畫,好處是質感、色彩和內容可以得以完美表達。」張海應一邊說著,一邊烙著畫,講述絲毫沒有影響他手中畫筆的流暢。
  • 以鐵為筆用電為墨 惠安「90後」在薄紙上「揮毫潑墨」
    但是,在中國雕藝之鄉——惠安縣,有這麼一位「90後」,以鐵為筆,用電為墨,在不到1毫米厚的紙上「揮毫潑墨」,在她的巧手之下,紙火相融,烙鐵在紙上烙出大千世界:栩栩如生的佛像、氣勢磅礡的山水、活靈活現的動物……她,就是「古城匠心」泉州市傳統工藝傑出青年傳承人陳吉紅。近日,本報記者來到陳吉紅的家中,傾聽她12年來「紙火共舞」的故事。
  • 孫建國:葫蘆之上「烙」筆生花
    走進西湖鎮西孫村孫建國的家,就像是掉進了「葫蘆窩」,桌上、窗臺上、電視上、牆上,或擺或掛的都是大小不一的葫蘆烙畫作品或半成品。烙畫好的葫蘆上有蓮花、牡丹、公雞、鯉魚、龍鳳等花鳥蟲魚的圖案。他購買了大量有關學習畫畫的書籍進行系統的學習,畫畫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對著鏡子畫出自己的模樣,並且畫的很逼真。他除了畫畫外,還喜歡養花、種葫蘆和收藏葫蘆。他承包了村頭的一塊廢棄宅基地,經復耕改造後建成一個大拱棚,栽種菊花、月季等,並在邊角空地種上葫蘆,讓葫蘆長成各種模樣造型,秋季葫蘆收穫晾乾後收藏起來。
  • 太空廚房、烙畫葫蘆……來首屆中國文旅博覽會,感受不一樣的濟南!
    太空廚房、3D電視驚豔亮相,剪紙黑陶、烙畫葫蘆齊聚泉城……濟南作為「東道主」,展示出了傳統與開放兼具、科技與人文相融的城市形象,「天下泉城」「文化濟南」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紙藝藝術手工藝品能夠從原有的平面紙張,擴展至具有故事場景的立體世界。此次展出的有《靜夜思》《小池》《贈汪倫》《元日》等作品。  黑陶、烙畫葫蘆匯聚一堂 文創非遺點亮「傳承濟南」  黑陶誕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是濟南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