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葫蘆為「紙」,烙鐵為「筆」!永樂店鎮90後小夥兒推動傳承葫蘆烙畫...
(原標題:葫蘆為「紙」,烙鐵為「筆」!永樂店鎮90後小夥兒推動傳承葫蘆烙畫非遺技藝) 葫蘆烙畫,又稱燙畫葫蘆、火筆畫葫蘆,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其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熨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
葫蘆為「紙」,烙鐵為「筆」 永樂店鎮90後小夥兒傳承葫蘆烙畫非遺...
張振東正在創作葫蘆烙畫在永樂店鎮柴廠屯村,有一位90後葫蘆烙畫手藝人——張振東。在他的手中,以葫蘆為「紙」,以烙鐵為「筆」,細細勾勒,無論是寫意山水,還是人物肖像,當平凡的葫蘆披上了烙畫的外衣,便有了新的生命。
-
烙鐵作筆,葫蘆成紙!古稀老人在葫蘆上烙畫十年,帶著老伴看天下
渝中區化龍橋臨江佳園小區有位69歲的「葫蘆爺爺」——張居常,眼鏡廠退休後迷上了在葫蘆上烙畫。十年時間,兩千多個葫蘆烙畫,「葫蘆爺爺」張居常在葫蘆上捯飭出了「名堂」。一個愛好,「烙」成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且還將自己的葫蘆烙畫帶到全國各地參展,帶著老伴看天下。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
-
南陽烙畫獨特工具電烙筆,要不要買把冬青木烙畫筷子,再買個葫蘆
我國各地市場上烙畫工具類型較多,例如電烙筆、電烙鐵、烙畫機等。烙畫筆的筆頭也有很多的形態,用來烙出不同的效果。南陽烙畫主要使用自製的電烙筆,通常一幅畫通過一支電烙筆,運用不同的技法可以完成。和以前的鐵扦相比,烙鐵更加的方便一些,使畫面中的線條粗獷有力,而且烙鐵能夠處理大面積的顏色,省力又出效果,但火烙鐵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無法隨意地調節溫度,這對南陽烙畫藝術的發展是不利的。電烙鐵起初為電工們焊接時使用的烙鐵,用來當作烙畫工具時把焊頭製成了不同的形狀。電烙鐵可以根據畫面需要隨意地調節溫度,更加的便捷。
-
愛你所愛,烙畫夫妻檔以技藝繪人生……
在重慶北碚區,有這樣一對夫婦,被人稱為烙畫夫妻檔,技藝繪人生……劉光紅(圖右)和丈夫餘樹元探討宣紙烙畫製作技藝。今年56歲的劉光紅是北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北碚烙畫」第六代傳承人。2009年,在得到家人支持後,從小喜歡繪畫的劉光紅辭去工作,在家潛心研究和創作烙畫,其作品多次在重慶市獲獎。2013年,以劉光紅為代表的「北碚烙畫」入選重慶市北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烙藝不絕」烙畫工作室,劉光紅在整理牆上的烙畫作品。
-
鮑寧帶你走進烙畫的魅力
鮑寧正在進行葫蘆創作。25年堅持烙畫藝術烙畫古樸典雅、清新秀麗,是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12月19日上午,記者在河北地質大學傳統藝術館見到了鮑寧,此時他正在葫蘆上進行創作,為接下來的館內展覽做準備。「通過這些葫蘆,可以讓大家了解烙畫這門手藝是怎麼回事。在上面完成一幅山水畫的小作品比較快,十幾分鐘就可以。而畫人物、動物則比較費時,像眼睛、神態都需要細細地畫。」
-
常州烙畫:以鐵為筆 交融水墨與火焰
又叫燙畫,也叫「火針刺繡」,是在木、竹、紙、布、絹、葫蘆等材料上用加熱的烙針、烙鐵烙出圖文來的一種民間傳統繪畫藝術。烙畫《張天師》 (汪鶴鳴) 江蘇為烙畫主要發源地之一,據常州府志記載,常州地區在東晉前就有烙畫技藝。到東晉時期,因梳篦生產的發展,用烙畫在梳篦上裝飾開始盛行。
-
烙鐵為筆火為墨 木板上烙出雄奇蜀道
烙鐵為筆火為墨 木板上烙出雄奇蜀道 2017 記錄□本報記者 何浩源 木與火相遇,並非只有燃燒殆盡一種結果
-
葫蘆上烙出別樣風採 身殘志堅燙畫師王凱鐵筆生花
圖為王凱與他的葫蘆燙畫作品。崔佳棟攝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崔佳棟記者郎海江、翟一杉)烙畫亦稱燙畫、火筆畫,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漢族工藝美術品,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是我國民間珍貴的稀有畫種,堪稱「中華一絕」。
-
小小葫蘆大千世界 「葫蘆烙畫」傳承人鄭小良做客徽派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走進位於合肥裕豐花市的鄭小良工作室,仿佛走進一個由一隻只形態各異的葫蘆刻畫出的大千世界。八仙、水滸一百單八將、五百羅漢……工藝美術大師鄭小良用烙畫的技藝把手中的葫蘆變得更加鮮活靈動,藝術性與觀賞性俱佳。上周五,「葫蘆烙畫」傳承人鄭小良做客徽派直播,詳細介紹了他與這項省級非遺三十年的不解之緣。
-
鐵筆生花燙出烙畫別樣美
傳統的烙畫主要是在葫蘆、木板等材質上通過電烙筆繪製完成,黃驊市34歲的美術老師王坤卻別出心裁,給傳統烙畫進行繪色,讓單一的烙畫顏色變得更加絢爛多彩。 兒時結緣烙畫,為熱愛而堅守 走進王坤的工作室,裡面擺滿了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烙畫。
-
萊西一農民自學木板烙畫,無師自通「烙」筆生花
萊西有一位六旬老漢對這些卻並不感興趣,而是認真鑽研木板烙畫。今年64歲的馮文山,7年前受到葫蘆烙畫的啟發,開始自學在木板上進行烙畫,沒有美術基礎,沒有老師的他,經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創作了很多幅作品,還多次參加萊西的一些畫展活動。今年64歲的馮文山,在6歲的時候全家搬到了黑龍江生活,後來還從黑龍江參軍。退伍之後在黑龍江的一家企業上班。
-
津南非遺故事|兩代人的葫蘆情
走進葫蘆種植基地,個頭不一、形狀各異的葫蘆按照精心計算過的間距和密度整齊地排列著。據薛士岱介紹,在他的精心養護下,一畝地就能產出近80個葫蘆,一般的長度能長到50公分,約20斤重,而大一些的則能達到70公分,重達40斤。
-
滬「小鎮達人」:一把電烙鐵畫出「光陰的故事」
原標題:「小鎮達人」焦永興立志將烙鐵畫作為自己終身事業 一把電烙鐵畫出「光陰的故事」 這位「小鎮達人」叫焦永興,是一名立志將烙鐵畫作為自己終身事業的民間藝術愛好者。熟悉焦永興的朋友如此描述:他是一位烙鐵畫「發燒友」,家就是他的工作室,每天都在創作;他是一個民間藝術「達人」,曾開過烙鐵畫展,上過CCTV,在金山頗有知名度。 「十年前,在一次旅行中,我看見有人在樹根上用電烙鐵烙畫,覺得很新鮮,就想試一試。」
-
黃驊市第四中學美術教師王坤,他讓烙畫更多彩
王坤的工作室裡擺滿了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烙畫。這些烙畫或在木板上,或在葫蘆上。活靈活現的鳥獸,意境深遠的山水,虛無縹緲的雲霧……這些層次分明、惟妙惟肖的畫作,都是用一支烙筆完成的,向人們展示著精彩的萬千世界。
-
小葫蘆是怎麼變成「寶葫蘆」的
葫蘆烙鐵工藝品。圖片來源:阜陽文明網 就連縣委書記和電影人鄭愷,也為韓玉梅的「葫蘆夢」代言。 公司產品出了名,遠銷歐美、非洲、東南亞等地,產品訂單接連不斷。韓玉梅拖著殘疾之軀,跑海關、奔港口、赴展會。 2018年10月17—21日,韓玉梅帶了300多件樣品,先後去澳門參加國際工藝品展覽、廣州廣交會,進行現場烙畫。外國朋友看到了整個展場上唯一的烙畫時,豎起拇指大加讚賞。當場,一位澳大利亞客商訂了1萬個生肖小葫蘆。
-
「非遺」張海應:烙筆作畫見真功
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現仍廣為流傳,河南、廣東、河北、浙江、江蘇和安徽等地都有藝人在傳承。以前局限在木質材料上烙繪,比如木板、樹皮、葫蘆等,現在發展到在宣紙、絲絹等材質上烙畫。我還是更喜歡在木板上繪製黃土風情畫,好處是質感、色彩和內容可以得以完美表達。」張海應一邊說著,一邊烙著畫,講述絲毫沒有影響他手中畫筆的流暢。
-
以鐵為筆用電為墨 惠安「90後」在薄紙上「揮毫潑墨」
但是,在中國雕藝之鄉——惠安縣,有這麼一位「90後」,以鐵為筆,用電為墨,在不到1毫米厚的紙上「揮毫潑墨」,在她的巧手之下,紙火相融,烙鐵在紙上烙出大千世界:栩栩如生的佛像、氣勢磅礡的山水、活靈活現的動物……她,就是「古城匠心」泉州市傳統工藝傑出青年傳承人陳吉紅。近日,本報記者來到陳吉紅的家中,傾聽她12年來「紙火共舞」的故事。
-
孫建國:葫蘆之上「烙」筆生花
走進西湖鎮西孫村孫建國的家,就像是掉進了「葫蘆窩」,桌上、窗臺上、電視上、牆上,或擺或掛的都是大小不一的葫蘆烙畫作品或半成品。烙畫好的葫蘆上有蓮花、牡丹、公雞、鯉魚、龍鳳等花鳥蟲魚的圖案。他購買了大量有關學習畫畫的書籍進行系統的學習,畫畫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對著鏡子畫出自己的模樣,並且畫的很逼真。他除了畫畫外,還喜歡養花、種葫蘆和收藏葫蘆。他承包了村頭的一塊廢棄宅基地,經復耕改造後建成一個大拱棚,栽種菊花、月季等,並在邊角空地種上葫蘆,讓葫蘆長成各種模樣造型,秋季葫蘆收穫晾乾後收藏起來。
-
太空廚房、烙畫葫蘆……來首屆中國文旅博覽會,感受不一樣的濟南!
太空廚房、3D電視驚豔亮相,剪紙黑陶、烙畫葫蘆齊聚泉城……濟南作為「東道主」,展示出了傳統與開放兼具、科技與人文相融的城市形象,「天下泉城」「文化濟南」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紙藝藝術手工藝品能夠從原有的平面紙張,擴展至具有故事場景的立體世界。此次展出的有《靜夜思》《小池》《贈汪倫》《元日》等作品。 黑陶、烙畫葫蘆匯聚一堂 文創非遺點亮「傳承濟南」 黑陶誕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是濟南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