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個孩子,小的時候是不喜歡聽故事的。聽著故事長大的孩子,甚至要比吃著零食長大的孩子,還要幸福。
因為那故事,又不僅僅是故事,它們還飽含著給我們講故事的爸爸媽媽,對我們的美好期待。最美好的人生場景,大概就是這故事不僅僅感動了孩子,同時又感動了講故事的大人。
和孩子相比,大人複雜得多。正因為如此,被感動才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和大道理相比,故事不點破,卻能直指人心。它像一顆種子,種在孩子和大人的心間,等著雨露的滋潤,發芽、長大。
和這故事一起長大的,還有孩子。當孩子終於以一個成年人的視角,看到了這世界的虛假,那故事便是孩子心中最後的一點火苗,燃著對這世界不棄的愛。
其實生孩子,對於女人來說,是一種精神和體力上的雙重剝削,但還是有強者,能夠不被困境打倒,因為想要和孩子共同進步,便把自己連筋帶骨地打碎,然後重組。
就像《三十而已》中的顧佳說:出了滿月的那一天,我突然感覺到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
盼著孩子長大,盼著盼著,就發現,真正捨不得離開的,反而是自己。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我們不能永遠等著孩子長大之後,才來重新做自己。
人生苦短,來不及。我們只能順應環境,以一個媽媽的身份,重新拾起自己心中的那一份隱秘的熱愛,與孩子的教育相嫁接,結出絢麗的赤子之果。
澆灌它們長大,只能是一種物質,這物質無形,卻充盈在我們的心間,那便是愛。
給孩子講大道理,很容易。因為門檻低,講大道理逐漸成為了父母之愛的主要表達形式。但大道理難懂,有很多時候,就連講它的大人自己都不信,又怎麼能要求孩子也聽從呢?
因為聽不懂,所以就容易迷茫。孩子的迷茫,放在大人的眼前,就是不聽話、不懂事。沒有哪個大人,會有耐心,蹲下來細心地觀察孩子的變化,更多的家長以為自己已經給予了,再不能反饋的時候,便粗暴地打斷,強制地要求。
這樣做的人,大有人在。也因此,這也凸顯了以身作則的可貴。
小武,她喜歡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於童年的熱愛,於是,在生下兩個孩子後,她便常常親手畫一些故事給孩子們看。是心底裡深藏的熱愛,激發了她的潛能。這一畫,便一發不可收拾。她沒有想過,自己的作品,竟然能治癒這麼多人。對於一個繪畫者來說,這簡直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
歷來在繪本領域,我們更多地看到的可能是外國繪本作家的身影,中國的作家對此領域還甚少涉獵。也因此,小武的作品一經發行便備受關注。
作為著名童書出版人,同時又是法國老牌的童書出版社「開心學校」的前總編輯,阿瑟·霍布施米特,他在看過作品後,特別激動地評價:小武是一個很棒的作者!她擁有一顆赤子之心。
而讓阿瑟有如此高評價的作品,正是小武的這套《小小的故事》系列繪本。
由小武創作繪製的這套《小小的故事》系列繪本,一共包含三個故事,每一個故事成一個小冊子,故事簡單,卻意蘊深長。
4-1:《探險家》:勇敢是一種力量,熱愛生活的人不孤單
小武《小小的故事》中,第一個故事,便是《探險家》。如果讓你畫一本有關探險的書籍,想必一定會難為到你。但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說,所謂的探險,不一定非要到探尋古墓的那種危險程度,但凡是生活中的小境遇,都可以稱之為是一種探險。
對於小橘貓來說,拿著放大鏡,走進鱷魚的肚子裡,想要看個究竟,就是出於好奇心的驅動,讓自己困於陷阱。
但正如有評價所說,表現困境的「險」並不是作者小武的目的,她其實是想通過探險這麼一件事情,來認可勇敢的力量。
我們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太怯懦,從而放棄了很多寶貴的機會。小橘貓在鱷魚的肚子裡,並非一無所獲,和他一起出來的小青蛙,讓小橘貓從此不再孤獨。而在險境來臨時,善意提醒的小鳥,又起到了關鍵性的營救作用。
他們這樣的一進一出,顯得頗為戲劇性。再去探險的時候,小橘貓已經有了夥伴,不再是一個人。
故事簡短,但對我們的啟發卻很大。畫風幽默誇張,色彩明麗,很符合低幼孩子的心理特點,對於兩歲到四歲的孩子來說,這大概就是他們能理解的,最好的故事了。
4-2:《我最喜歡的》:身體會長大,夢想無窮大
小孩子總是愛做夢。但卻從未想過,有時候,人長大了,夢想卻變小了。
如何讓孩子的夢想,跟著孩子一起長大,這需要我們作為父母的,用愛去澆灌,用肯定的方式,去為孩子的夢想助力。
故事的主人公,小兔子,她喜歡後院的那群山,還喜歡自己種的粗壯的胡蘿蔔。他的願望,就是長大,而胡蘿蔔會讓他更強壯。
小兔子認真地吃著胡蘿蔔,他真的越來越強壯,到最後,他強壯到可以擁抱自己最喜歡的群山,把它們帶回家……
是的,小兔子把群山擁抱在懷裡,帶回了家。這很契合孩子的思維,這也是孩子夢想的可貴之處。
這一種夢想,是需要大人保護的。很多時候,我們不管多努力,也還是會失敗。但那又怎樣呢?若能有這樣的氣魄,這些暫時的困境,又有什麼讓人失望的呢?
長大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長大之後儘管有不得不妥協的無奈,但終究我們心中環抱群山的夢想不該消失。長大了,心也應該跟著大起來。
小兔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孩子做了示範,值得效仿。
4-3:《小女巫的大鵝》:打破常規,用愛突破藩籬
成年人的世界,布滿了規則。到最後,人仿佛成了機器,永遠跳不出限制的藩籬。
我曾特別喜歡的一位大興安嶺詩人,曾經寫過這樣一首小詩,我至今記憶猶新。
「馬走日,象走田,從局限走進局限,卻永遠走不出這方方正正的棋盤。」
人生大概也是如此。正因為限制多多,我們才更會感受到打破常規的可貴。
《小女巫的大鵝》中,小女巫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巫,她從來都沒有飛到天上去過。因為她害怕,害怕騎著掃帚的時候會摔倒,也害怕別人會笑話她……
這種心理,不正是跟我們想要嘗試一件事情,但又害怕失敗是一樣的情境嘛?結合著溫馨的圖片,就連最小的孩子,都為女巫不能嘗試飛翔而感到傷心。為什麼會傷心,因為,我本可以。
她真的應該去試一試,才不辜負自己來過一遭。
如果我們都懷著這樣的心態,那很多事情,就會容易很多。
大鵝成了小女巫的好朋友,他帶著小女巫飛上了天。掃把被扔進了垃圾桶。哇,原來,飛翔的感覺,是這樣美妙……
故事很美好,對我們有很多啟發。小孩子也會跟隨著畫中人物的情緒,感受到飛翔之後的快樂。
我很欣賞《小小的故事》這套繪本,同時,我更欣賞繪製這套書籍的作者小武。她真是一個有愛的媽媽,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守護孩子的童年,陪伴孩子長大。
最讓我佩服的,不僅僅是她繪本中傳遞出來的教育理念,同時,更有身為一個媽媽,跟隨孩子一起進步的使命感。
身為媽媽,若都能有小武的這種自覺,相信很多教育問題便不會惡化。道理誰都能講,但真正想讓孩子懂,還需要下番苦功夫才行。
小武別出心裁,既讓孩子們通過閱讀自己親手繪製的繪本感受到了媽媽的愛,同時,又通過對自我繪畫技巧和主題立意創立的鍛造,提升了自己的職業競爭力。
這個時代的媽媽,從來沒有誰能夠真正輕鬆下來。《小小的故事》,講述的卻是大大的愛。
母愛無疆,這力量,可以感化很多人。《小小的故事》,我愛它。